川妹子畫龍30年,火上春晚

蓮羊,85後,四川人,
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日本多摩美術大學,
曾被稱為“中國最年輕的造龍師”,
她喜歡畫龍,每條龍都有自己的名字。
後來,她專心創作和推廣岩彩畫,
這項在宋朝後幾乎沒落,
被誤認為源于日本的中華傳統藝術,
在她和一衆學者的努力下,在國内重獲新生。
岩彩,是把礦石磨成粉來畫畫,
古老壁畫變成了架上藝術。
▲
蓮羊和她畫的龍屏風
▲
2024年新作《紮基拉姆9》,托着青龍的女财神
蓮羊用岩彩畫龍,
也畫女财神、小仙、中國古代女英雄……
大受80、90後藏家歡迎,
還登上2022年央視春晚,成功破圈。
龍年大年初五,她在微網誌上釋出
女财神托着青龍的新作,火上熱搜。
▲
2023年作品《遠山拾夢》及細節
“在海外留學,看到很多其他國家的龍,
比如西方的龍,大多邪惡,
日本的龍,表情有點狡猾或者奇怪,
中國的龍有自己的氣場或靈魂。
現在認知的龍,它已經是一種力量,一種能量。”
自述:蓮羊
編輯:蒹葭
▲
岩彩藝術家蓮羊
▲
《龍之浩松》
我一直覺得龍隻不過是通過我的手來到這個世界,畫完了它,給它寫上名字的這一刻,它其實就活過來了。
岩彩畫,其實是把千年前的壁畫變成了架上藝術。大家剛開始看到顔色這麼豔麗飽和的作品,第一反應這是日本的,是南韓的吧,大家不知道是中國傳統藝術。其實敦煌壁畫,原本就是色彩斑斓的。
岩彩畫其實是一個立體作品,把礦石研磨成顔料,越畫越厚,要從不同角度、不同光線去觀賞。
▲
敦煌莫高窟和榆林窟礦石顔料表,圖源《中國傳統色:敦煌裡的色彩美學》(郭浩 著)
▲
蓮羊作品《龍之東昊》
用岩彩畫龍很難,還不熟悉這種材料的時候,我覺得畫的龍沒有活過來,花了好幾年,慢慢找到敦煌壁畫、龜茲壁畫那種色面構成的方式去畫龍,用色塊而不是用線條來表達。
比如說《龍之東昊》,黑色的龍,我用黑碧玺、黑曜石表達它的質感和能量。
▲
《遠山拾夢》2023
畫《遠山拾夢》,是因為冬天,讀倉央嘉措的詩集,“我騎上了我的白鹿,白鹿踏着尚未落地的雪花,輕如幻影,本來是去遠山拾夢,卻驚醒了,夢中的你”。
我夜裡做夢的時候,這首詩浮現出來,畫面感非常強了,第二天爬起來就開始畫,前後畫了2個月。小仙騎着一頭鹿,去遠方拾夢的路上驚醒了一條巨龍,但巨龍沒有傷害它,而是繼續守護它前行,追尋自己的夢想。
我20歲出頭在法國參加過一個展覽,展示了我畫龍的作品,法國人就覺得很好奇,一個小女孩為什麼喜歡畫龍,龍在他們的文化中是邪惡的,是撒旦的盟友。我當時就回答,龍在中國,是吉祥美好的,雖然很有力量,并不是攻擊我們,是守護我們的。
龍的眼睛怎麼畫,直接影響到它的性格,這條龍的眼睛我們是先給龍頭拍照,在PS裡試了很多版本,往左還是往右瞟,現在這個感覺是,它被吵醒,有一點兇,但看到是小仙經過,按下了怒氣。
龍須很難畫的,小時候學畫龍,老師說一定要找到鲶魚須的感覺,但是去菜市場看,鲶魚須那麼短,我就想象龍是騰空的,它的須像飄帶一樣,哪怕龍是靜态的,須也有自己的運動軌迹,讓龍的形态更有張力。
龍身先用赤鐵礦做了瀝粉,就是淺浮雕,大概2毫米厚,再把它雕刻出來。
▲
倒入腐蝕液,銅箔鏽蝕成綠色
有些地方用銅箔、銀箔做一個色差。經過腐蝕液,金色的銅很快鏽蝕成綠色,白銀用硫磺和高溫熏制,短時間有硫化效果,五彩斑斓的銅和銀讓整個畫變得複古,壁畫的感覺一下子出來了。
▲
雪山細節
中國傳統繪畫很少去表現光,龍和小仙之間有一個光柱,用整塊的金箔貼,撒上碎箔,出現了金光燦燦的效果,龍在守護他,有這麼一束光在指引他。
岩彩更多是用礦石本身的質感來塑造畫面,像雪山,直接把水晶粉倒在上面,閃爍的光澤,很像陽光映在雪山上的反光。小仙坐騎下的雲,有點暗色,因為接近晚上了,用了藍銅礦,又黑又藍的效果。
礦物本身很穩定,調顔料的膠也是用豬牛鹿的皮骨熬制,基本上一幅岩彩畫放幾百年沒有問題。
▲
在古建築中看龍
我兩三歲在大白牆上塗鴉,就開始畫龍,爸媽形容說,“像泥鳅一樣的,四個腳,頭頂兩個角,肯定是龍”,他們發現我在繪畫上與生俱來的興趣,就一直支援我去創作。
在央美讀大學的時候,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興趣,我喜歡畫龍,用水墨、用電腦畫,發在網上,一個文章就有幾十萬點贊量,當時不到20歲,網友送了個稱呼,“中國最年輕的造龍師”。
▲
蓮羊早期插畫
▲
《乘龍飛仙》初唐 莫高窟第329窟
也認真開始研究各個朝代的龍,早期的龍,像是漢代、魏晉南北朝到唐代,其實更像獸類,身體修長,有虎豹般的四肢,我會感覺真的有這麼一個動物存在,唐代之後,加入了更多想象,四肢變短,更像蛇,頭變大了,我更喜歡以前那種,有虎豹般的手臂爪子,更靈動。
央美畢業之後,我在文化部上班,後來發現一邊工作,一邊畫畫真的是不可能,我還是想畫畫。學習數位繪畫的時候,我就在思考,電腦隻會越來越厲害,我們存在的價值是什麼?是以摸索了幾年油畫、丙烯、青花瓷,直到2013年遇到了岩彩。
▲
把礦石磨碎,變成顔料
▲
蓮羊在西北考察岩彩和礦物顔料
岩彩畫的工序非常複雜,又很具有東方美。畫的木闆選擇不容易開裂的,比如杉木闆,鋪上從唐代複原的麻紙,貝殼研磨成粉,把紙塗白,在這個基礎上去畫。
礦石很調皮,有時候磨成的粉,看起來灰撲撲,但在畫上突然閃光了,有時候磨完很鮮豔,到畫上變成灰色了,礦石有自己的個性,要想辦法和礦石做朋友。
我們出去旅遊,也會淘一淘礦石,産銅的地方一定會有藍銅礦和孔雀石,它們是伴生礦,有火山的地方,有雌黃、雄黃,有溶洞的地方,應該有水晶這類。
▲
蓮羊作品《龍之東潇》
各種資訊告訴我,要把岩彩學透,需要去趟海外,當時周圍人都說在北京挺好,你名氣還可以,生活還可以,但隻有父母說,想做什麼你就去做,我就跑到日本,學習岩彩。那幾年沉浸下來專心去研究和創作,收獲很大。
我不是回歸成壁畫臨摹,或者文物修複,而是把傳統的星星點點,揉成一個新的東西,在蓮羊的手上展現出來。
在海外留學,看到了南韓、日本、東南亞很多國家的龍,西方的龍,表達的是邪惡,撒旦的同盟,日本龍的表情有點狡猾,有點奇奇怪怪。是以我更想強調中國的龍,它該有什麼樣的氣勢或者是靈魂。
像東昊、東潇都是八平米的龍,一條就畫了半年,造型沒有多複雜,但是它的爪子和眼神,是中國龍的氣場。
▲
《龍女·重生》
《龍女·重生》某種意義上,把我自己的一些經曆融入進去了,大家常叫蓮羊“戰士”,成為龍,一定是要經曆很多挫折傷害的,不斷地成長曆練,我畫的龍女,她是戰鬥過程中,從天上掉下來,身上還有傷,睡在湖邊休息。
龍的鱗片,也是做了瀝粉(淺浮雕),選用了一些非常閃的礦石,光一打上去像銀河一樣。
龍的取名和我的經曆有關,早期在北京畫龍,是“心”字輩,可能那段時間在讀《心經》,在日本畫的龍,都是“東”字輩,回國之後,開始畫“逍”字輩的龍,逍遙潇灑的意思。
▲
《龍之浩松》
最近的龍都畫得很放松,不過度強調它的霸氣和力量,更多嘗試展示它溫柔的核心和守護的屬性。
這和我的狀态有關,六七年前,推廣岩彩的阻力非常大,大家不知道是中國傳統藝術,我最辛苦的那段時間,頭發白的很多,身體也經常痛,但是到了現在,藏家越來越多,岩彩發展得越來越好,我自身已經從緊繃變成一種放松的狀态,畫的龍更多是一種調皮可愛。
今年的《龍之浩松》,就是一隻小龍趴在松樹上玩雪。
▲
《紮基拉姆9》局部
最新的《紮基拉姆9》,女财神紮基拉姆和龍在一張畫上,2024年是青龍年,這隻青色小龍,是蠻調皮年輕的感覺,很輕松,全是大筆觸,甚至沒有刻畫細節,但是又覺得非常飽滿。
現在一年也就畫個十來張,可能兩個月就在西藏發呆,或者在大理喝茶,節奏很放松了。我住在北京東三環,沒有廚房,沒有鍋碗瓢盆,喜歡身外無物的感覺,說走就可以走。
三分之一時間畫畫,三分之一時間工作,三分之一放空。當畫技越來越熟,更多可能要去感受這個世界。
▲
《且向花間留晚照》
▲
蓮羊拜訪趙孟頫管道升的墓地
像最近完成的《且向花間留晚照》,我想攢一個酒局,把中國曆史上音樂、文學、繪畫、醫學、發明、天文的代表女性聚集在畫闆這一方天地,她們是蔡文姬、謝道韫、管道升、李清照、黃道婆、談允賢、王貞儀,畫的時候就出現問題了,我發現畫不出來。
是以畫到一半出去采風了,全國去拜訪這些女性留下來的一些痕迹,墓地、紀念館、故居……
尋找的過程竟然是非常心酸的,這些閃耀的女性們,她們的痕迹很少,很多地方無人問津、也不被重視,比如我們去找管道升的墓地,她是出色的書法家、畫家,她很有名的那首《我侬詞》,回應丈夫趙孟頫寫詞表示想要納妾,她說“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讓趙孟頫不要納妾。
我們開車到附近,搜不到她的墓地,要搜趙孟頫的名字才能找到他們倆合葬的墓,景點介紹的碑文上隻有她丈夫的名字,沒有她的名字,那時候我們都生氣了,非常不平。
七個女性的遺迹,維護最好的是黃道婆紀念館,在上海核心的地段,有專人在現場講解,這正好是最後一站,到這一站心情才好一點。
▲
《且向花間留晚照》局部
這種感情飽滿了之後,我突然有創作欲望了,如果沒有去尋訪七個女先賢的遺迹,這幅畫的色調可能是陽光燦爛、花枝招展的紅黃色,但是去到現場,感受到了其中的不平、遺憾,最後這幅畫是清冷的紫白色調。
當然遠處也有那種暖色的光。李清照手上托舉的明月,被清朝的王貞儀拿着望遠鏡看到,黃道婆紡織出來的絲線連着的是蔡文姬的琴弦,大家不是獨立的,而是互相有關聯,對後人她都是光,有照亮的效果。
《且向花間留晚照》上也有一條龍,環繞在管道升身邊,同樣是守護的寓意。
從小就喜歡畫龍,12年才能遇到一次龍年,本來想象今年會不停地畫龍,但現在認知的龍,不是沉浸在它的造型造像上面,它已經是一種力量,一種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