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5億實時人口,人口第一大省頂住了經濟周期

1.5億實時人口,人口第一大省頂住了經濟周期

1.5億實時人口,人口第一大省頂住了經濟周期

搶人大戰這件事,其實沒有什麼深奧的玄機或規律,把流動人口當成“自己人”,事兒就成功了一半。

撰文丨熊志

開年從江西傳回深圳時,三百多公裡的路程,堵車跑了十多個小時才到。每一年的春運,這幾乎都是正常經曆了。

不管是經湖南,還是經江西,貫通南北的京港澳、許廣等幾條高速,基本上每年都是全國堵車最嚴重的線路。在高速上,你可以看到大量的粵A(廣州)、粵B(深圳)、粵S(東莞)車牌。節後返工時,他們堵在進廣東的路段;節前返鄉時,也是堵到要跑一天才能出廣東。

春運南來北往的遷移圖景,正是廣東經濟、人口與活力的一個直覺縮影。發達的珠三角,吸引了大量外來人員,春運大堵車背後,是體量龐大的流動人口在此掘金。

據日前的廣東省高品質發展大會透露,廣東有1.27億常住人口,每天實時在粵人口達1.5億。廣東已連續17年蟬聯中國人口第一大省。

01

2022年,北上廣深四大一線城市,常住人口曆史性地首次出現了集體負增長。

北京和上海處在功能疏解的階段,人口減少在意料之中,廣州和深圳向來是增長大市,它們出現首次負增長,引發了各種解讀。

一種觀點認為,一線城市失去了吸引力,它開始留不住外來人口了。

由于佛山、東莞兩大地級市,2022年的常住人口也出現了罕見的負增長,這更引發了不少唱衰的聲音,認為珠三角地區的經濟不行了,産業轉型更新失敗,迎來了人口逃離的轉折點。

但事實證明,這幾大城市的常住人口負增長,大機率是階段性的。

2023年各地的常住人口資料,還沒有出爐。但通過一些其他名額,可以觀察珠三角的人氣增減情況。

以深圳為例,深圳官方日前透露,截至2023年末深圳社群登記人口達到了2163.77萬人,同比增長了9.79%。

社群登記人口的統計口徑,當然不一定精确,但它同樣能反映出深圳的人口狀況。算上遺漏未登記的,身在廣東的人口數隻會更多。

1.5億實時人口,人口第一大省頂住了經濟周期

▲深圳東門步行街商業區(圖/圖蟲創意)

事實上,深圳,包括廣州,之前公布的實際管理人口資料,都超過了2200萬人。而社群登記人口的爆發式增長,和深圳創曆史的軌道交通客流強度形成了呼應。

媒體報道稱,2023年深圳地鐵全年累計運送乘客27.11億人次,日均客運量742.72萬人次,共7次創曆史新高,并在12月31日跨年夜當日達到1017.34萬人次的曆史最高客流紀錄,成為國内第四座突破1000萬城軌客流量級的城市。

是以,可以得出一個基本判斷,2022年流失的人口,正在重新回流到深圳來。

而深圳的情況,正是廣東的一個縮影,高達1.5億的實時人口,這就是絕佳的證明——要知道,廣東戶籍人口數才1億出頭,這意味着至少有超過5000萬的外來人員在廣東。

将視線拉長觀察,經濟第一大省廣東的人口吸引力,還會更加直覺。

改革開放以來,廣東的常住人口數,從5000多萬飙升到了1.27億。别說廣州、深圳,即便是佛山、東莞兩大超級地級市,六普到七普十年的常住人口增長,也都超過了200萬人。

02

這兩年陸續有朋友離開深圳,就連已經安家的我自己,也經常産生逃離的想法。沒法辦,一線城市确實太卷了。

但哪怕再多的人離開,廣東尤其是廣州、深圳,依舊是不缺年輕人進來闖蕩打拼的地方。2022年,廣東常住人口首次負增長,但它的戶籍人口,依舊保持着高速增長,一年增加百萬,扣除自然增長部分,這一年有超過60萬省外人口入戶廣東。

2007年廣東人口超過河南,在人口第一大省的寶座上,穩如磐石地坐到了今天。

廣東能夠吸引大量外來人口,最直接的因素,當然是這裡就業機會多,友善搞錢。不過,能夠将大量的外來流動人口,轉化成戶籍人口,這離不開對外來人口開放的态度。

在一線城市中,廣州、深圳的落戶門檻,是相對較低的。尤其是深圳,人才引進政策下,大學生落戶還能拿到補貼,這是很多二線城市開不出的待遇。

足夠多的就業機會,相對低的落戶門檻,造就了廣東強大的人口吸引力。外來打拼的年輕人,可以在這裡搞錢,趁年輕拼幾年,積攢資本後回家創業,也可以選擇在此紮根。

1.5億實時人口,人口第一大省頂住了經濟周期

圖/圖蟲創意

在談論大城市的吸引力時,大家都會想到一點,也即大城市相對更公平,機會均等,沒有那麼多人情世故、權錢開路。

其實機會均等隻是一方面,公共服務的均等化,也是一個重要因素。戶籍限制少,它不是資源配置設定的核心依據,資源是面向所有人開放的。

典型像東莞,常住人口超千萬,但戶籍人口隻有不到300萬。在某種意義上,這甚至是一座外來人口主導的城市,它的資源當然不可能被本地人壟斷。

值得一提的是,廣東是内部貧富差距最大的省份之一。珠三角和粵東、粵西、粵北地區,存在着巨大的發展落差,還有大量的地區窮得叮當響。

在區域發展極不平衡的“老大難”問題下,廣東為什麼還能坐穩經濟第一大省的寶座?一個重要因素在于,發達的珠三角地區,是高度開放的,沒有壟斷發展資源。

經濟落差的不平等背後,其實是一種機會公平——粵東、粵西、粵北窮不要緊,那裡的群眾,和廣州、深圳的流動人口一樣,也能在富裕的珠三角淘金,享受和本地人一樣的公共服務。

03

之前,深圳的“統租”風波曾引發廣泛關注。千千萬萬的打勞工擔心,“統租”改造之後,城中村将失去成本效益,房租的上漲,将迫使那些在城中村生活的人搬離。

其實城中村的情況,也是觀察廣東人口吸引力的一個重要視窗。

有研究團隊曾對北京、上海、深圳、重慶、廣州、成都、武漢、東莞等8市的城中村畫像,統計結果顯示,廣州和深圳城中村居住人口,超過了千萬規模,在上述8個城市城市中排在前二位。

《深圳城中村樓棟字典2022》也顯示,截至2022年底,深圳全市以自然村為機關的城中村單元共計2042個,城中村總樓棟約31.9萬棟,占全市建築總量比重超過40%,居住人口占全市實有人口約60%——如果按照實際管理人口2200萬計算,城中村人口超過千萬,和上述資料能形成呼應佐證。

對任何一個大城市來說,城中村幾乎都是容納外來人口的核心區域。

像我所在的小區,樓下一街之隔是成片的城中村,裡面有些“農民房”接近20層,村裡面有便利的生活設施,15元左右的豬腳飯、20元的理發,應有盡有。在繁華的一線城市,這個價格相當親民了。

盡管還沒到正月十五,但對面城中村的店鋪,基本上全都開了。這種活力和人氣,正是大城市開放包容的一面。允許在很多人看來“髒亂差”的城中村存在,外來人口才有落腳點。

也正因如此,深圳的“統租”,能夠引起巨大的民意反彈;東莞的“圍村收費”,才會引發激烈的反對。

1.5億實時人口,人口第一大省頂住了經濟周期

圖/圖蟲創意

在我看來,大城市真正的體面,靓麗的天際線固然是一方面,但它更藏在城中村的細節中。

因為大城市的開放落戶,現階段畢竟還是面向一些高學曆人口,保留城中村,則讓那些沒受過高等教育的流動人口,也能有一個栖居的落腳點,這同樣是一種城市資源、機會的普惠。

說到底,搶人拼的不是流量,是誠意。事實上不隻是廣東,從長三角到大灣區,那些人口持續流入的地區、城市,哪個不是以開放、包容、友好著稱的呢?

搶人大戰這件事,其實沒有什麼深奧的玄機或規律,把流動人口當成“自己人”,事兒就成功了一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