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文明|中華姓氏的起源

作者:清平筆記

姓氏,是個人,家庭,家族祖傳的代表符号。中華民族的姓氏源遠流長,它經曆了從無到有,由少而多的演變發展過程,而且還在不斷的發展變化之中。

據曆史記載,大陸早在前170萬年至前60萬年的舊石器時代,即元謀猿人文化,藍田猿人文化,丁村人文化的曆史時代,人們過着群居生活,當時并沒有家庭,家族、部落之說,隻是原始生活的群居,更沒有姓氏之别。

中國文明|中華姓氏的起源

一、姓氏起源

在前60萬年至前5000年的新石器時代,即原始社會的母系氏族公社(前60萬年到前1萬年)和父系世族公社(前1萬年至前5000年)時代。姓氏才逐漸産生。在古代“姓”和“氏”的意義并不相同,産生的時代也就相異了。

“姓”是表示個人所生的家族的符号,即家庭的代表符号。起源于母系氏族公社時代。“姓”,人所生也,姓的古文作‘性’、‘眚’。母系社會名列前矛的八大姓:姜、姬、妫、姒,赢、姞、姚、妘,文字皆從女,因為子女隻知其母而不知其父,是以繼承母姓。

姓的産生和人類的繁衍密切相關。大概是由于母系社會長期生殖經驗得出了同姓互婚會有“不殖”、“不蕃”的結果的認識。為了人群能繁衍壯大,就極需要避免同姓互婚。伏羲氏就規定了每一個母系氏族都有自己的與别的母系氏族不相同的姓,而且規定了同姓不能通婚。

中國文明|中華姓氏的起源

“姓”的起源,是從圖騰演變開始的。在原始社會,各氏族為了有一個差別于其他氏族的标志,又由于人類當時已在萬物有靈的認識基礎上,認為每個氏族部落都與某種生物有着親緣關系或者與某類無生命的物體有着特殊的聯系,古人就把這種生物或物體作為整個氏族部落的象征,這就是所謂的“圖騰”。各氏族就将自己所崇拜的圖騰作為“族徽”連同祖宗一同祭拜,逐漸沿用成俗,是以各氏族一開始就将自己所崇拜的生物或物體作了自己的氏族名稱和标志,這類圖騰就是原始的姓。

“氏”是姓的分支,出現較晚,起源于父系氏族社會。氏最初是表示部族支系的住地,往往借用圖騰,徽号或地名作标志。《通志。氏族略序》記載:“三代(夏、商、周)以前,姓氏分而為二。男子稱氏,女子稱姓。氏用以别貴賤,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帝王之族有姓,賤者貧民無姓。”(這裡的姓,實際上就是氏)。《國語。晉語》記載:“凡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姬、酉、祁、已、謄、箴、任、荀、僖、吉、儇,依是也。”就是說,華夏民族的祖先黃帝,共有二十五個兒子,其中,有功德的有十四人,這十四人都被黃帝“胙之土而名之氏”。又如周初平定天下以後,封其同姓中有功的于魯、蔡、曹、鄭、吳、魏等國,這些國名就是受封的各國王族的“氏”,但仍與周王共同姓姬。這些事例都說明了“氏”以别貴賤的特征。稱“氏”隻是貴族們的專利。

“氏”之别貴賤的作用,在經曆春秋戰國時期,随着周王室封建宗法關系的崩潰,貴族不複存在,氏的變遷頻繁而又複雜。新興的“氏”不斷産生,舊氏族日趨瓦解,姓氏體系極為混亂,到秦王朝統一全國後,“姓”和“氏”已經沒有多少差別了。

漢代,大陸的姓氏體系基本上确定下來。姓和氏完全彙合不分。自天子以至庶人,皆有姓氏。顧炎武的《日知錄》記載:“姓氏之稱,自太史公《史記》始混為一。”姓氏合一後,皆起着别婚姻的作用。

中國文明|中華姓氏的起源

二、姓的來源分‬類‬

根據各姓氏得姓的來源和出處,姓的具體來源,大緻可分為十五類:

1、以原始的被崇拜的動物名為姓。如虎、豹、熊、馬、羊、龍、

鳳、鳥、魚、蟲等。

2、以崇拜的植物名為姓。如竹、梅、桂、桐、菊、藍、花、草、

瓜、果、粟等。

3、以封國為姓。如齊、楚、燕、陳、莒、顧等。

4、以原始部落名為姓。如陶唐、有虞、昆吾、呼延、拓跋、吐

谷渾等。

5、以郡、州、縣、食(封)邑、鄉為姓,如蔭、簡、汝、眉、

均、邸、題,常、蓋、清、尉、解、堯、肥、練、郝、訇等。

6、以王父或父的字、名、谥号和尊号為姓。如包、穆、廉、衡、

季孫、仲孫等。

7、以受封的官名,勳爵名及官職為姓。如尹(周代官名,職位相當于宰相)司徒(上古官名,掌管教化,行政事務,職位相當于宰相),司馬(帝少昊始設的官職,為天下軍事長官),司空(帝少昊設的官職,專管天下水利,土木建設)。司寇(夏商時設的官職,掌管治安,刑獄),史(曆朝所設之官職,負責記錄帝王言行,國家要事,掌管宮中典籍)等。

8、皇帝和其他統治者對諸侯、貴族、大夫的後裔和對有功有罪及歸順的臣民封賜姓氏。如公、侯、仁、顧、德、文武、昭張、毒、蝮、蟒、黥、枭等。

9、以山、水、江、河及出生地,居住地名為姓。如妫(妫讷河)、

姜(姜水,渭河支流)、姬(姬水濱)等。

10、少數民族姓氏和由少數民族譯音而演變的漢字姓氏。

11、以人體為姓氏(包括以人體部位、器官、性别、長幼、和特

征等命氏)。如人、身、體、心、血、筋、骨、腹、腰、手、止、夏(雄壯威武的中國人),老、少、父、兄、黃、立、女、母、安、頭、首、眼、耳、鼻、口、舌等。12、以數詞和天幹、地支為姓。13、因避諱,避難,避仇而改姓。

14、以事物為姓。(包括自然物,自然現象,器物,事情及人的

活動行為等)。如璞、石、玉、寶、金、銀、杯、盤、鍋、筆等。

15、其它類型的得姓。

中國文明|中華姓氏的起源

三、姓的數目估‬算‬

大陸古今究竟有多少個姓,曆代統計,差異較大,現列幾個代表性的數字,僅供參考欣賞。

1、據顧炎武考證,春秋時本于五帝的姓隻有二十二個,後來梁啟超又查出八個。

2、西漢的史遊,《急救篇》正文列舉了132個姓(其中複姓三個)。

多個。 3、東漢的《風俗通》與《潛夫論》中記載當時常見姓氏為600

4、唐太宗重修《氏族志》共收氏族293姓,1651家,分為上、中、下三則,每則又分上中下三等共計九等。

5、元朝馬端的《文獻通考》收錄的姓已達3736個。

6、明初洪武年間(約1380年),吳沈根據全國戶口黃冊編纂一

本《千家姓》,有1968個姓氏,以朱子開頭,此書已散失。

7、明代王圻的《續文獻通考》增列為4657個姓。

8、教育出版社的中華叢書中的《中華姓府》統計,中國人的姓

有6363個。

9、中科院遺傳研究所袁義達、杜若甫兩位學者編著的一部170

萬字的《中華姓氏大辭典》搜集的,到公元2000年止,大陸56個民族的姓氏已達11969個。

10、陳立甫(遂甯)著的《中國姓氏書法大辭典》第一輯搜集

了 10129個姓氏。據知第二輯即将出版。兩輯共搜集姓氏達21000餘個。

中國文明|中華姓氏的起源

三、姓氏的現‬實‬意義

“姓”、“氏”是中國先人的偉大發明,我們千萬不要小看它。“姓者,生也”、“因生賜姓”,這是血緣關系傳承的标志。“氏者,旁支别屬也”,“胙土命氏”,這是地位身份的象征。“姓”重血統而“氏”重地域;一縱坐标,一橫坐标,兩者交叉,便把每個人固定在唯一的一個點上,給後人回顧曆史,提供了無比的友善。“姓”、“氏”合流後,姓氏都站到了表示血統的這一邊。于是中國人又發明了“地望”,再次建立起了地域身份的坐标。這縱橫坐标的發明是一項偉大的發明。要知道多數歐美國家,遲至中世紀中期才開始采用姓氏制度。而北韓、越南等亞洲國家亦至公元十世紀左右,才相繼使用姓氏,日本國更是遲至1870年(明治三年)才準許百姓取姓,可見中國也許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制度的國家。

“姓氏”而外,中國人又發明了“名”,“名”是用來差別同姓同氏之中之不同個體的。“姓,氏,名”之外,中國又發明了“字”,“字”是從名蘖生發展出來的“名”。“姓,氏,名,字”之外,中國人又發明了“号”。這“号”的發明,表明了中國先人在秩序中求活絡,強制中求自由的“靈活精神”。“号”的精神是自由,取法靈活,不受限制。“号”可以說是“姓氏文化”中的一包調味劑,常常叫人回味無究。

中國文明|中華姓氏的起源

姓氏不隻是私人的事,亦不隻是家庭的事;姓氏是一種文化,它關系我們的曆史與血脈。

通過姓氏,我們能知道我們生命之由來,進而打開久郁心中的大結:“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長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誰。”

通過姓氏,我們知道自己的肉體,心靈,心理之血脈傳承。進而不至于太昧于自己短暫人生。參天之木,必有其根,環山之水必有其源“,是謂“尋根”;草木祖根,山祖崑嵛,江河祖海,是謂“問祖”。尋根問祖不在祈福于祖先,而在明白我們自身;我們與祖先血脈相連。祖先曾經曆的苦難與輝煌,一定會通過這血脈流傳到我們現在。

通過姓氏,我們知道何人之間不能通婚。同姓是一道門檻。我們祖先五千年前就已經規定,所有的男女均不能跨越這道門檻而走進婚姻的殿堂。我們祖先規定的“姓同氏不同,婚姻不可通。氏同姓不同,婚姻可通。”用現代語言解釋,就是“近親不婚”也,也就是“優生學”。姓氏合一後,就姓氏皆可以别婚姻了。

由姓氏而家庭,由家庭而家族,由家族而家族文化。在家族文化裡,我們既可以讀到政治、經濟、教育、道德;又可以讀到祖先之生存狀态,處世心境,價值觀念;更能讀到吾士吾民的悲歡離合之生滅盛衰。

中國文明|中華姓氏的起源

家族文化是中華文化的縮影,是中華文化不可割裂的組成部分。敦親睦族,是中華民族共有的傳統美德。繼承發揚這種美德,就會更增強民族的一系親情,愛其所愛,親其所親,氏族團結,民族團結,國家就興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