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延續冬奧激情 放飛冰雪夢想——寫在“十四冬”開幕之際

作者:中國網三農

  新華社記者劉偉、王靖、盧星吉、魏婧宇

  北國風光,銀裝素裹。17日,第十四屆全國冬季運動會将在呼倫貝爾草原上開幕。

  成功舉辦北京冬奧會,“帶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的夢想照進現實,在奧林匹克曆史上刻下深厚的東方印記。如今,冰雪激情飛揚在中華大地上,群眾樂享“十四冬”,開啟中國冰雪運動發展的新篇章。

  家國同夢,華夏同心。冰雪競技水準攀升,冰雪産業快速成長,冰雪火炬“傳”進千家萬戶……大陸冰雪運動的跨越式發展,正在為建設體育強國、健康中國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競技接軌趕超 冰雪激發信心

  2月14日,“十四冬”烏蘭察布市涼城賽區傳出陣陣歡呼聲。在當日舉行的越野滑雪公開組男子雙追逐比賽中,重慶隊的王強以顯著優勢奪得金牌。

  為備戰“十四冬”,王強于去年9月赴挪威集訓,并通過以賽代練,和世界頂級運動員比拼,以提升競技水準。在去年底舉行的2023-2024賽季全國越野滑雪錦标賽暨第十四屆全國冬季運動會越野滑雪資格賽中,王強獲得3塊金牌,展現出強勁實力。

  作為中國越野滑雪的領軍人物,2022年,王強曾代表中國參加北京冬奧會、越野滑雪世界杯,接連突破曆史,兩度重新整理中國越野滑雪的最好成績。

  2023年底,一邊趕期末論文、一邊參加比賽的谷愛淩,奪得自由式滑雪U型場地技巧世界杯崇禮站冠軍。走出賽場,她說:“今天三輪比賽下來感覺挺好的,個别動作我都沒有在訓練裡練過。第一輪的動作我全套做完了,第二輪、第三輪我選擇了再加難度,加了一點新動作。”

  自信而從容,延續強勢表現的谷愛淩、王強等人,展現了大陸冬季項目運動員的競技水準和精神面貌,也改變了外界對中國體育“夏強冬弱”“冰強雪弱”的刻闆印象。

  時間撥回到2022年北京冬奧會,中國隊9金4銀2銅、位列金牌榜第三的成績至今讓人熱血沸騰。

  “這樣一份成績單,标志着中國冰雪的競技水準達到了新的高度。”冰雪産業專家、國家體育總局冬季運動管理中心原副主任朱承翼說,“總體而言中國冬季體育的競技實力和群衆基礎較為薄弱。2022年北京冬奧會為我們提供了曆史性的機遇,讓我們能夠加快速度朝着冰雪運動強國的目标邁進。”

朱承翼舉例說,以谷愛淩、蘇翊鳴、高亭宇為代表的新生代,是大陸冬季項目發展之路越走越寬的證明,雪上項目屢傳捷報,這是中國冰雪運動通過跨界跨項等方式廣納人才結出的碩果,是民間雪圈與專業競技體育良性互動結出的碩果。

  “十四冬”是北京冬奧會後首次舉辦的冬季項目全國重大體育賽事,也是内蒙古首次承辦全國綜合性運動會,此次“十四冬”正是與國際接軌,全面對标冬奧會的一次生動實踐。

  “米蘭2026年冬奧會項目在‘十四冬’全部設項,共設8個大項、16個分項、176個小項。”國家體育總局競體司副司長丁濤介紹,為了讓項目齊全,在内蒙古呼倫貝爾市、赤峰市、烏蘭察布市三地設了4個比賽場地。内蒙古不具備比賽條件的跳台滑雪、雪車、雪橇等項目,在北京冬奧會場地舉辦。

  “作為大陸冬季項目水準最高、規模最大、影響力最廣的綜合性運動會,‘十四冬’承擔着‘後冬奧時代’鞏固和擴大‘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成果的任務,同時更是對米蘭冬奧會賽前的一次大規模練兵,進一步提高大陸競技體育國際競争力。”丁濤說。

  1月14日是“十四冬”速度滑冰(公開組)比賽的收官日,遼甯隊選手吳宇以破全國紀錄的成績獲得男子10000米冠軍,打破了由他本人保持的全國紀錄。

  “中國的長距離項目在世界賽場上相對比較弱,但是從去年開始有了一些起色,也算是一個非常好的方向。”吳宇說,“我今年在國家隊整體成績的提高也是可見的,在不同的成績水準上看到了不一樣的風景,确實有了更高的期待,将目标放在了2026年冬奧會。”  

冬奧點燃激情 冰雪全民共享

  正月初五,呼倫貝爾市海拉爾區街頭處處張燈結彩,“十四冬”的智語、辨別十分醒目,熱烈的“中國紅”與“冰雪白”“冬運藍”錯落有緻,互相映襯。

  前往“十四冬”主會場的冬運大道成了“網紅”打卡地,兩側14組精美的冰雕和雪雕景觀令當地群衆和外地遊客流連忘返。海拉爾東山滑雪場幾乎每天爆滿,成為市民的樂園。“呼倫貝爾首次承辦全國盛會,帶來的變化很大。城市越來越漂亮,參與冰雪運動的人越來越多,人們生活方式越來越健康。”市民朱金麗說。

  “十四冬”吸引了全國31個省區市以及香港、澳門特别行政區代表團參賽,加上新疆生産建設兵團、中國石油行業體協等,3700餘名運動員将在本屆賽事亮相,創曆屆冬運會之最。

  大型冬季運動賽事的籌辦和舉辦,帶動了冰雪運動熱潮,為全民健身創造了條件。2015年北京攜手張家口成功申辦冬奧會以來,全國居民冰雪運動參與人數達到3.46億人,冰雪運動參與率達到24.56%。

  借着北京冬奧會的東風,花樣滑冰、單闆滑雪等“高冷”的冰雪運動收獲了一大批愛好者。在北京的滑冰俱樂部,有四五歲的“冰娃”在準備表演,也有成年人在顫顫巍巍地“學走路”。

  為了更好地普及花樣滑冰,中國花樣滑冰協會降低了國家等級測試的門檻,學習3到6個月即可嘗試最低級别測試,還創辦了俱樂部聯賽,打通從大衆普及到專業運動員培養的上升通道。2023年舉辦的俱樂部聯賽報名比上年增加了3025人次;參加花滑國家等級測試的人數也逐年上漲,2023年比2021年增長了77.94%。

  将輪滑鞋改為冰刀鞋,73歲的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民張凱在這個冬天也嘗試了一把“跨界”。“我練輪滑十幾年了,但是一到冬天地面有冰霜,就沒法滑了。”他說,“‘十四冬’啟發了我們,可以換到冰場上去玩。”

  張凱所在的輪滑隊大部分是60歲以上的老年人,這個冬季有将近40人走上冰雪。“現在的冰場越來越多,我家附近的好幾個公園都有室外冰場,還有的冰場對60歲以上的老人優惠。”張凱說,“參與冰雪運動不分年齡,人人都能感受到樂趣。”

  朱承翼說,随着冰雪運動“南展西擴東進”戰略的推進,國内冰雪運動持續升溫,開展冰雪運動的城市已經從大中城市向小城市、鄉鎮延伸,今後中小城市、鄉鎮地區也将成為開展群衆冰雪運動的重要力量。

  截至2022年底,大陸冰雪運動場地已有2452個,較上年增長8.45%,貴州、四川、雲南等常年無雪的南方地區,也通過建設室内滑雪場等方式開展冰雪運動。

  在重慶,滑雪正在成為一項熱門運動。目前重慶已建成8個室外滑雪場,主城區内還建有兩個室内滑雪場,滿足滑雪愛好者一年四季“觸雪”的需求。很多南方人對冰雪不再是“看稀奇”,而是以運動、旅遊、研學等不同方式深度參與,南方地區也形成了冰雪運動文化氛圍。  

  産業熱力四溢 冰雪化作動能

  入冬以來,呼倫貝爾舉行了冰雪那達慕、冰雪“伊薩仁”、冷極馬拉松等系列文旅活動,共有61家A級旅遊景區、星級鄉村(牧區)接待戶及鄉村旅遊重點村開門營業,同比增長52.5%,一些景區首次在冬季實作營運。

  “得益于‘十四冬’的賽事活動吸引,我們酒店相較往年,入住率提升了20%,去年底還出現了連續好幾天滿房的情況。”呼倫貝爾市鄂溫克族自治旗巴彥托海鎮銀帆商務酒店經理金越說。随着賽事臨近,前來體驗冰雪魅力的遊客絡繹不絕。2024春節假期前四天,内蒙古接待國内遊客1692.47萬人次,是2023年的6.35倍,實作旅遊收入119.24億元,是2023年的8.62倍。

  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各地、各部門在堅守生态紅線的前提下支援冰雪産業發展,讓“冷資源”釋放經濟“熱效能”。冰雪産業發展已成為帶動新型消費增長的強勁動能,為經濟發展注入新活力。

  自2024年1月以來,哈爾濱機場每天進出港旅客7.2萬餘人次,來自北京、廣州等地的航班客座率超過90%,“爾濱”成為網絡和線下的熱詞……哈爾濱的“現象級”爆紅,離不開當地圍繞豐富的冰雪資源做文章,提升服務業水準,改善營商環境的努力。

  除了“爾濱”,還有阿勒泰、長白山、呼倫貝爾……以往因為“貓冬”而沉寂的西北、東北旅遊目的地,熱度顯著增長。

  随着“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從願景變成現實,體驗佳、重複消費率高的冰雪運動消費場景受到追捧,這正是各冰雪文旅目的地客流火熱的原因之一。

  在黑龍江,亞布力滑雪旅遊度假區單日最大接待遊客量達到1.4萬人次。在北京冬奧會雪上項目舉辦地張家口市崇禮區,往返此地與北京之間的高鐵一票難求,鐵路部門、民航部門為此已加開線路班次。關于新疆、吉林滑雪目的地的電商平台搜尋量大幅增長,“阿勒泰地區滑雪”的搜尋量同比增長超12倍。

  冰雪文旅的火熱,直接帶動了鄉村振興和群衆就業。長白山、阿勒泰地區滑雪場附近的邊遠山村,通過發展餐飲、民宿等配套服務業,尋找到緻富增收的新路徑。雪場、酒店等新增的用工需求,也為當地帶來了大量就業崗位。僅吉林市的一個大型雪場,在雪季就能提供2000多個崗位;在阿勒泰地區的可可托海滑雪場附近,當地牧民或在考取滑雪教練資格證後應聘到雪場任教,或從事造雪等後勤工作,有的人月收入超過1萬元……人民群衆從冰雪産業發展中獲得了實實在在的好處。

  在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閉幕近兩年後的今天,往返京張兩地的高鐵依然繁忙地運送着滑雪者和遊客。國家高山滑雪中心、雲頂滑雪公園等北京冬奧會設施現已對外營業,群衆可親身體驗冬奧“同款”賽道,雪季期間日均吸引數千人“打卡”。位于北京市區的世界首個永久性滑雪大跳台設施——“雪飛天”,在2023年再次迎來了滑雪世界杯賽事……

  随着冰雪運動相關科研、自主知識産權産品的發展,目前大陸的冰雪裝備國産化率顯著提升,河北張家口、新疆烏魯木齊等地發展起造雪、纜車等滑雪場設施制造業。大陸企業在滑雪機、旱雪模拟訓練設施的研發和制造領域已在世界範圍内取得領先,不僅滿足了國内滑雪教育訓練市場的激增需求,還向歐美等冰雪運動先發地區輸出産品。而在冰雪相關的輕工業領域,一些過去為歐美廠家代工生産的企業,開始涉足産業鍊的上遊,不僅深度參與國外品牌的設計和生産,甚至推動了原創品牌的誕生。

  不僅“硬體”上的冬奧遺産正為冰雪産業的發展提供堅強基石,“軟體”方面,在冬奧會經曆過高标準曆練的場地營運、安全巡邏、醫療急救等人才,也在冬奧會後向各地開枝散葉,将世界一流的營運管理經驗注入群衆身邊的冰雪設施之中。(參與采寫:林德韌、王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