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拉賓:無數人都想念他,29年前,兩國和平被一聲槍響終結

作者:探秘曆史

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選一下“關注”按鈕,友善以後持續為您推送此類文章,同時也便于您進行讨論與分享,您的支援是我們堅持創作的動力~

拉賓:無數人都想念他,29年前,兩國和平被一聲槍響終結

文|鸠黎

編輯|t

引言

巴以的炮火再次打響,痛苦的呼喊在空氣中回響,流離失所的人群穿梭在廢墟和破碎的城市中…在這個相對和平的時代,殘酷的戰争圖景顯得如此刺目。

此情此景,讓人不禁回想起29年前的那聲槍響,終結了以色列前總統拉賓的生命,也終結了巴以兩國來之不易的和平局面。為何衆人緬懷拉賓?或許要從他的執政理念說起。

拉賓:無數人都想念他,29年前,兩國和平被一聲槍響終結

(拉賓)

一、被一聲槍響終結的和平

1995年11月4日,以色列總理伊紮克·拉賓在一場和平集會後被一名以色列極端分子槍殺。其中一顆子彈擊穿了他放在口袋裡的和平之歌的歌詞,紙張被鮮血浸透。

就在幾分鐘前,拉賓向支援者們宣布,大多數以色列人已準備好為和平而冒險,衆人共唱和平之歌。

他在廣場上的講話恰恰也就成了遺言:“我相信現在有一個和平的機會,一個偉大的機會,我們必須利用它......我一直相信大多數人想要和平,并準備好接受和平”

拉賓對于和平的呼籲如此懇切,悲劇性的是,他所推動的和平局面終結于一聲槍響。他的呼籲和理念未能在他生前得以實作,他的遺言在此後的幾十年裡都沒有得到落實。

拉賓:無數人都想念他,29年前,兩國和平被一聲槍響終結

(拉賓葬禮上的家人)

以色列警方在槍擊現場逮捕了襲擊者——一個 27 歲的猶太法律學生,伊加爾·阿米爾。

他光明磊落地承認了暗殺事件,但他告訴警方,他是單獨行動,不屬于任何極端組織,隻是“接到上帝的訓示,要殺死拉賓總理”。

話雖如此,拉賓總統究竟為推動巴以兩國的和平做了什麼,以至于引來了殺身之禍?他又是為何在巴以戰火連天的當下備受懷念?

拉賓:無數人都想念他,29年前,兩國和平被一聲槍響終結

(拉賓在集會上的演講)

二、漫漫和平路

1948年,以色列宣布獨立建國,直接引發了阿拉伯聯合軍的武裝抵抗。這不僅是土地的争奪,更是信仰的碰撞,讓整個中東地區陷入了長達數十年的紛争之中。

在這場戰争中,伊紮克·拉賓作為以色列傑出的軍事指揮官和政治家,嶄露頭角,青年時期的他原是一個有些“極端”的分子。

拉賓于1922年出生在耶路撒冷,他的父親是一位猶太複國主義者,将對猶太國家的向往傳承給了年幼的拉賓。

拉賓:無數人都想念他,29年前,兩國和平被一聲槍響終結

(以色列)

然而,随着拉賓參與的戰争越來越多,看到炮火中無盡的殺戮,他的心境發生了轉變。原來戰争無法為人們帶來真正的安全和幸福,隻會帶來無盡的苦難和悲傷。

他開始反思暴力與對抗的可行性,逐漸萌發出追求和平的渴望。這位鐵血将軍在生命的後期做出了重大的選擇,選擇了轉變道路,成為和平的倡導者。

在成為以色列總理後,拉賓開始積極推動與巴勒斯坦的和談,嘗試解決雙方之間長期存在的分歧,最終促成 1974 年與叙利亞停火以及 1975 年以色列和埃及之間的軍事脫離接觸協定。

拉賓:無數人都想念他,29年前,兩國和平被一聲槍響終結

(戰争)

1993年,拉賓與巴勒斯坦上司人阿拉法特達成了一項曆史性的和平協定——奧斯陸協定。這被認為是中東地區和平的一大突破,拉賓是以與阿拉法特一同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

他被國際社會贊譽為勇于決斷的上司者,為解決長期争端邁出了重要一步。但在以色列,拉賓卻被部分國民認定為叛國賊。

畢竟,奧斯陸協定的核心在于 “用土地換和平”,以色列要放棄6000多平方公裡的已占領土地,以表明維護和平的決心。

拉賓:無數人都想念他,29年前,兩國和平被一聲槍響終結

(拉賓和阿法利特握手)

顯然,協定直接涉及到了以色列人最為敏感和難以妥協的領土問題,土地問題一直是巴以沖突的核心。拉賓的這個“妥協”政策為他帶來了巨大的政治風險,甚至是殺身之禍。

一年後,拉賓在一場和平集會後被暗殺。這個曾經的戰神,在追求和平的路上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拉賓的離世震驚了整個世界,也讓巴以和平程序蒙上了沉重的陰影。人們對于和平的憧憬似乎在那一刻破滅了。

拉賓:無數人都想念他,29年前,兩國和平被一聲槍響終結

(拉賓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三、蒙塵的和平之夢

拉賓逝世已經28年,然而新一輪的巴以沖突再度降臨,其規模之大、代價之慘烈令人震撼。

至此,巴以沖突已經成為世界上最血腥、持續時間最長的沖突之一。在經曆了數十年的悲劇和無數次争取持久和平的失敗之後,巴以兩國的人民都有着複雜的情緒。

拉賓:無數人都想念他,29年前,兩國和平被一聲槍響終結

(巴勒斯坦抗議者)

自巴勒斯坦激進組織在以色列南部橫行,引發以色列軍事行動以來,以色列和哈馬斯已經交戰100天,巴勒斯坦人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死亡人數高達2.4萬。戰火燎原,加沙地帶早已變成一片廢墟。

這場戰争的惡果不僅僅展現在傷亡人數上,更展現在流離失所的群眾身上。超過170萬人被迫離開家園,230萬人面臨着水、電、燃油、食品、藥品等必需品的匮乏。

沖突的陰影籠罩下,醫院、學校、難民營屢屢成為襲擊目标,人道主義危機不斷更新。

拉賓:無數人都想念他,29年前,兩國和平被一聲槍響終結

(被轟炸後的加沙地區)

這或許就是拉賓最不願看到的場景,他曾深刻地認識到:“幾萬個示威者的喊叫,還遠不如一個痛哭兒子戰死的母親的眼淚給我的震撼。”

拉賓所提出的“妥協性”政策并非意味着放棄國家安全,而是在和平與安全之間尋找一種平衡。畢竟巴以雖然有着世仇,但也并非沒有共同的利益,例如經濟發展、反恐合作等。

在這個紛争不斷的時代,巴以兩國需要的,或許正是需要像拉賓那樣理智而寬容的上司者,通過強調共同點,走向理智、合作與和平的道路,而非沉湎于仇恨的循環。

拉賓:無數人都想念他,29年前,兩國和平被一聲槍響終結

(聖城耶路撒冷)

參考資料

CCTV.com-為中東和平獻身的以色列已故總理拉賓.CCTV [引用日期2021-07-14]

第一次中東戰争簡介.華夏經緯

奧斯陸協定背景.cctv [引用日期2013-06-24]

熱榜專題.巴以局勢.[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