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學課本為什麼删除《賣油翁》最後一句——藝進乎于道

作者:遠上寒山論道

#精品長文創作季#

本文約3200字。

《賣油翁》是歐陽修的代表作之一,入選中學課本之後,卻删去了文章的最後一句,也可以說是删去了文章最難以了解的一句,删去了文章畫龍點睛的一句。

為什麼會删去這麼重要的一句話?

筆者認為有兩大原因,不過還要從作者成文的背景說起。

注:網上衆說紛纭,大多數人對《賣油翁》文章的了解都是一知半解,對當時的歐陽修,對文章中的陳堯咨一無所知,更不用說對最後一句中出現的兩個典故到底和前文有什麼聯系。大家都是互相抄襲,以訛傳訛,讓人憤慨。

一、創作背景:陳堯咨與歐陽修

1.1 主人公陳堯咨

《賣油翁》中的主人公陳堯咨在如今雖然沒什麼名氣,但是在當時卻是一代名臣。

陳堯咨父親陳省華,曆任隴城主薄、栎陽縣令、濟源縣令、太子中允、殿中丞、京東轉運使、祠部員外郎、蘇州知州、鴻胪少卿、開封知府、光祿卿、累遷左谏議大夫。

陳堯咨的長兄陳堯叟,端拱二年已醜科的狀元,授光祿寺丞、直史館,曆任河南東道判官、工部員外郎,升廣南路轉運使、廣南安撫使。

陳堯咨的次兄陳堯佐,端拱元年進士及第,曆任魏縣、中牟縣尉,知朝邑、真源諸縣。

陳堯咨,字嘉谟, 鹹平三處庚子科狀元,曆任将作監丞、通判、團練副使、右谏議大夫、集賢院學士、工部郎中、永興軍節度使、安國軍節度使、武信軍節度使等職。

根據《宋史·陳堯佐陳堯叟陳堯咨傳》記載,陳堯咨“出入列禁兵自衛。用刑慘急,數有仗死者”。“堯咨于兄弟中最為少文,然以氣節自任。工隸書。善射,嘗以錢為的,一發貫其中。兄弟同時貴顯,時推為盛族。”

陳堯咨兄弟三人,兩位狀元,一位進士,可謂當世名門盛族。

1.2 歐陽修

公元1065年(治平二年),歐陽修妻子的堂弟薛宗孺犯事被彈劾,歐陽修沒有為其開脫,還督促依法治理。薛宗孺就造謠說歐陽修與其大兒媳婦吳春燕有染。歐陽修的對頭蔣之奇立刻彈劾歐陽修。

五十八歲的歐陽修受此等“不根之謗”,連上奏劄,請求徹查此案,甚至“期于以死必辨而後止”。

公元1067年(治平四年),宋神宗降黜蔣之奇等,安慰歐陽修,請歐陽修不計小人之言。經曆如此慘痛風波,花甲之年的歐陽修一再請退,再三請求後,終于得罷參知政事,以觀文殿學士、刑部尚書,出知亳州。

同年,就在知亳州其間,歐陽修寫下了這篇《賣油翁》:

賣油翁

陳康肅公善射,當世無雙,公亦以此自矜。嘗射于家圃,有賣油翁釋擔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見其發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肅問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無他,但手熟爾。”康肅忿然曰:“爾安敢輕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蘆置于地,以錢覆其口,徐以杓酌油瀝之,自錢孔入,而錢不濕。因曰:“我亦無他,惟手熟爾。”康肅笑而遣之。

此與莊生所謂解牛、斫輪者何異?

二、《賣油翁》前兩段(不含最後一句)解析

《賣油翁》是歐陽修根據一代名臣陳堯咨真實故事改編。前兩段是在真實故事的基礎上,稍加延展和描寫而成。

第一段寫陳堯咨射箭和賣油翁看射箭,設定懸念。

文章一開始用極簡潔的語言交代了陳堯咨善射,而“自矜”、“善射”、“當世無雙”突出了他射箭技術的熟練;“以此自矜”又寫出他沾沾自喜韻驕矜态度。

賣油翁“釋擔”、“久而不去”,表明他被陳堯咨射箭所吸引,想看個究竟。看見陳堯咨射箭“十中八九”,隻是微微地點了點頭。“睨之”、“微颔”神态的描述,準确而傳神。既表示對陳堯咨熟練的射箭技術的肯定,又寫出他尚有不滿意的靜觀神情。

作者在不動聲色的叙述中,初步揭示了這兩個不同身份、不同地位的人對待射箭技術的不同态度,這就構成了沖突,産生了懸念。

文章第二段寫賣油翁自錢孔瀝油,講述熟能生巧的道理。

一開始,通過陳堯咨和賣油翁的兩組對話,“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陳堯咨連着發出兩旬問話,顯得盛氣淩人,并流露出對賣油翁輕視的态度。而賣油翁的回答卻是淡然一句:“無他,但手熟爾”,語氣平靜,表現出賣油翁的從容和自信。

賣油翁的神情和語氣激怒了陳堯咨,陳氣呼呼地斥責賣油翁“爾安敢輕吾射”,老翁卻仍然是坦然沉着,用冷靜的語氣回答,“以我酌油知之。”接着作者連用“取”、“置”、“覆”、“酌”、“瀝”幾個動詞,井然有序地而又十分簡潔,十分準确地描述了賣油翁瀝油的過程,表現了他沉着鎮靜,從容不迫的度态。有這樣的高超和熟練的技術,卻仍然毫不誇飾地說,“我亦無他,惟手熟爾。”

第二段用一句話交代了陳堯咨态度的轉變和事情的結束。一個“笑”字,也是傳神之筆,無須多加筆墨,就表示出陳堯咨從賣油翁的行動中受到啟示并心悅誠服。

“笑而遣之”,這樣處置,也符合陳堯咨的身份。

前兩段的意思非常淺顯易明,用賣油翁瀝油的高超技能和低調謙虛的态度反襯陳堯咨“十中八九”的并非高超的射箭技能和驕橫的态度,點出熟能生巧的道理。

三、《賣油翁》通篇解析

文章的最後一句“此與莊生所謂解牛、斫輪者何異?”是全文的點睛之筆,深刻而又出乎意料的點出了歐陽修的态度。

這一句包含了兩個重要典故。

“庖丁解牛”的典故出自《莊子·養生主》,庖丁講自己的解牛神技,“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還有“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遊刃必有餘地矣。”

這裡的庖丁解牛,可不僅僅是技術上的熟能生巧,而是早已超出“技”的範疇,“庖丁”、“刀”、“牛”三者合一,這才能“未嘗見全牛也”。這已經遠遠超出了賣油翁“熟能生巧”的水準。

“斫輪者”的典故出自《莊子·天道》的最後一段,輪扁跟齊桓公的對話說,“臣也以臣之事觀之。斲輪,徐則甘而不可,疾則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應于心,口不能言,有數存焉于其間。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斲輪。古之人與其不可傳也死矣,然則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輪扁為什麼說聖賢書是糟粕,就是以身說法。最高超的技藝,或者“天道”是不可言傳的。自然的規律需要自己去領悟,語言和文字隻能是歪解和曲解真理,是以說聖人之書都是糟粕。

輪扁的典故和文章前兩段的主題比較接近。

那麼,《賣油翁》通篇來看,究竟要表達什麼主題?

3.1 絕知此事要躬行

《賣油翁》要表達的第一個主題,就是“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這其實就是輪扁和賣油老頭的總結。

讀書雖然能快速的了解事理,但是畢竟隻是通過别人的述說來了解,不會有切身的體會和感悟。要想真正的徹底的了解事物的真理,除了讀書之外,更需要實際的行動。

是以,掌握“天道”的規律,其中之一的訣竅,就是讀書結合實踐。“聖人之書”如果不結合實踐,也隻能是糟粕。

3.2 技進乎于藝,藝進乎于道

《賣油翁》要表達的第二個主題,就是“天人合一”。或者說“技進乎于藝,藝進乎于道”。

庖丁解牛的故事,講的就是庖丁的技藝已經遠遠超出普通的“技”,已經是“道”的範疇,是以文惠君才感悟道,“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

文惠君聽完庖丁的話,感悟到養生的奧秘,就在于“天人合一”,找到萬事萬物本身的規律。

四、删除最後一句的理由

由上所知,不難得知中學課本為什麼删除文章最後一句。

根本不是某些專家和編者們所說的歐陽修讀書無用,重文輕武等歪解,更不是什麼因為考慮莊子的唯心論等。

第一,是因為最後一句升華太高,中學生的境界無法了解。

從“熟能生巧”一句話就到“天人合一”,中間所差境界何止千裡萬裡。“熟能生巧”并非無用,它是“天人合一”大道思想的最基礎部分。

第二,輪扁所說的“聖人所言無用論”,雖然合乎道理,但是從中學生領悟角度來看,恐怕無法解釋。

寫《賣油翁》的時候,歐陽修已經是六十老翁,一代文宗久矣,他是韓愈之後,最重要的古文運動領袖,他對聖賢書的了解,遠遠高于常人,是以他提出的讀書結合實踐,才是了解天道的唯一途徑。光讀書死讀書,隻能是小成,甚至不通事理。這篇文章與他政途無關。

《賣油翁》用一代名臣陳堯咨與市井之間的賣油翁作對比,也是為了說明實踐的重要性。

中學課本為什麼删除《賣油翁》最後一句——藝進乎于道

圖1 當今亳州

中學課本為什麼删除《賣油翁》最後一句——藝進乎于道

圖2 庖丁解牛

中學課本為什麼删除《賣油翁》最後一句——藝進乎于道

圖3 輪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