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家鄉的味道,就是這麼“别開生面”!

作者:意檀香研究

“片兒川、闆面、炸醬面

火候和菜碼要講究

泡馍好吃全靠手掰

蔥花香菜再來一勺辣子……”

總台龍年春晚

将千變萬化的面

彙聚成精彩的《别開生面》

家鄉的味道,就是這麼“别開生面”!
家鄉的味道,就是這麼“别開生面”!

一碗面

是中國人飲食觀最好的表達方式

從制面工藝到烹調習慣

從煮面火候到吃法味道

方寸間濃縮着中國人熟悉的味道

下面這些各具特色的面

哪一碗是你老家的味道?

↓這些面,自帶IP位址↓

北京炸醬面

倍兒接地氣的美食

各色配菜拌出絢麗誘人的色彩,濃香的肉丁炸醬勾勒出濃墨重彩的一筆,再加上爽滑筋道的面條……每個北京人的記憶深處,可能都有這樣一碗勾魂的炸醬面。

家鄉的味道,就是這麼“别開生面”!

北京炸醬面有個學名,叫“小碗幹炸”,四個字定義了它的做法和特殊性:小碗意味着現吃現做,幹炸提示烹饪無水。沒有這四個字,就談不上道地。

在北京,炸醬面就像私房菜,每一家的味道都不一樣。要問哪一家的炸醬面最好吃,那肯定是:自家的最道地!

陝西油潑面

香辣筋道,美滴很

寬大的扯面入鍋,煮熟撈起放上青菜、豆芽和辣椒面,再澆上一勺滾燙的熱油,隻聽“滋啦”一聲,熱油與雪白筋道的面條、火紅的辣椒面對沖,撞出一碗“紅光滿面”!

家鄉的味道,就是這麼“别開生面”!

拌勻之後,紅亮亮、油汪汪的面碗中,是老陝們對于生活的追求——熱辣、豪邁、奔放。

在陝西,吃面叫“咥(dié)面”,這大概是人們希望自己吃下的每一口面,都能有極緻的體驗。是以,他們講究酣暢淋漓,面條在與嘴唇的急速碰撞中,發出“滋溜滋溜”的響聲。

甘肅蘭州牛肉面

處處都有的“家鄉味”

在甘肅,沒有“蘭州拉面”,本地人吃的面,隻叫牛肉面或“牛大碗”。

牛肉面制作頗有講究,标準是“一清(湯)、二白(蘿蔔)、三紅(辣椒)、四綠(香菜等飄菜)、五黃(面條黃亮)”。此外,食客還可以定制面條的形狀,圓面條分毛細、細、二細、三細和粗,扁面條則是大寬、寬、韭葉……

家鄉的味道,就是這麼“别開生面”!

如今,牛肉面已經作為中式快餐遍布全國。它用最親切的味道,将遊子與故鄉相連。

河南燴面

包羅萬象,味道真“中”

燴面,是每個河南人記憶裡念念不忘的老味道。

家鄉的味道,就是這麼“别開生面”!

要做一碗正宗的河南燴面,手法必須道地。拉扯、甩抖、對折、撕開,動作一氣呵成,一根面就能塞滿整個口腔。搭配用羊骨羊肉熬制的乳白色肉湯,還要加上營養豐富的木耳、風味十足的海帶絲、晶瑩剔透的粉絲……

就這樣,各種食材的味道完美“燴”進面裡,一碗下肚,味道真“中”!

浙江杭州片兒川

杭州面食的靈魂

人們常常說“南米北麥”,可杭州人對面條的喜愛,絲毫不遜于北方人。

寒冬時節,沒有一位杭州人抵抗得了一碗熱氣騰騰片兒川,它的澆頭主要有雪菜、筍片、瘦肉,出鍋後,肉紅、筍白、菜綠、面滑,湯底色清味厚,将一個“鮮”字發揮得淋漓盡緻。

由于面條所用配料皆為片狀,且須經汆煮,是以當地人将其稱為“片兒汆”。又因“汆”與“川”發音近似,于是 “片兒汆”就成了“片兒川”,也成了當地人難以割舍的美味。

家鄉的味道,就是這麼“别開生面”!

↓這些面,有着獨特風味↓

四川甜水面

麻辣甜香完美融合

甜水面被稱為四川小吃中的“男子漢”,筷子般粗壯的面條硬朗、堅韌,兩三根就能裝滿一碗。

家鄉的味道,就是這麼“别開生面”!

甜水面之是以“甜”,奧秘在于複制醬油的使用。這是一種在醬油中加入糖、姜蔥、香料等原料,小火熬制而成的複合調味品,濃稠甜香,是甜水面的靈魂。

作為四川美食,甜水面自然離不開紅油辣椒。食客吃到嘴裡,味蕾觸到的先是甜、再是香、最後才是麻和辣,各種味道互相追趕卻又和諧調配,吃起來無比“安逸”。

河南洛陽漿面條

是面也是湯

“洛陽有一怪,面條放壞才來賣。”其實,讓人誤以為面條“放壞”的味道,是煮面的豆漿發酵後散發出的酸味。

在洛陽的一些老巷子裡,常常能看到酸漿坊的身影,幾塊錢就能打一大桶,帶回家做一大鍋“似湯又不似湯”的漿面條,撒上煮熟的黃豆、青豆、芹菜粒,配上韭黃醬,簡單平凡,口感層次又如此豐富,正是河南味道的風采。

家鄉的味道,就是這麼“别開生面”!

漿面條微酸清爽、餘韻悠長,熱騰騰的一碗“喝”下去,就能喚醒洛陽人的DNA。

湖北武漢熱幹面

叫醒市民的“鬧鐘”

在武漢,熱幹面牢牢地占據了武漢早餐界的頭把交椅,它好似鬧鐘,熱情地喚醒武漢的早晨。

家鄉的味道,就是這麼“别開生面”!

别具風味的堿水面條柔韌彈牙,綿密如沙的芝麻醬如巧克力般絲滑柔順,從師傅手中接過熱幹面後,需迅速将面條上下翻動,使醬料均勻地包裹住每一根面條,趁着濃郁香氣還萦繞在鼻尖的檔口,酣暢淋漓地吃下去。

吉林延吉冷面

滿滿一碗涼爽

荞麥面上蓋着牛肉片、蘋果片、西瓜、泡菜、黃瓜,上桌前從大桶中舀一勺冰涼酸甜的牛肉湯汁,滿滿一碗涼爽,是延吉冷面留給很多人的印象。

道地的延吉冷面,湯上還有碎冰碴,上桌後第一口先獻給冷面湯,酸、甜、辣、涼的滋味高低起伏,清涼順滑又爽口。

家鄉的味道,就是這麼“别開生面”!

夏天來一碗,清爽又解暑,冬天來一口,營養又開胃!

↓這些面,制作技藝了得↓

新疆拉條子

當地人的飯桌主角

不用擀面杖、不用壓面機,豪爽的西北人直接把醒發好的面團搓成粗條,再抻拉成面條,是以,拉條子可粗可細,主打一個随性自然。

家鄉的味道,就是這麼“别開生面”!

樸實的拉條子,最适合搭配味道豐厚的配菜。無論是過油肉、野蘑菇、小炒菜還是大雜燴,一股腦扣到拉條子上,直接勾出面條的醇厚。稍稍加入一些醋,就幾瓣辛辣的生大蒜,相當“下”面。

家鄉的味道,就是這麼“别開生面”!

在新疆吃拉條子,就兩個字:豪邁。吃面從來不論碗,論盤,吃完一盤還不夠,沒事,面随便加!

山西刀削面

配點老陳醋更好吃

沒吃過刀削面,便算不得吃過山西面。

制面師傅講究“手腕靈、出力平、用力勻”,手起手落間,中厚邊薄、形似柳葉的面葉已削出,騰空飛進沸騰的水中。

家鄉的味道,就是這麼“别開生面”!

煮好的面條配上澆頭,鋪上鮮菜,再滴上少許山西老醋,一口下去,讓人欲罷不能!

家鄉的味道,就是這麼“别開生面”!

廣東竹升面

好面好意頭

竹升面做法奇特。用鴨蛋和好面團後,制面師傅壓動一端固定在牆上的竹竿,對面團反複彈壓,經過“千錘百煉”,直到面團變成一張攤開的“薄紙”,切成細面後口感爽脆彈牙。

家鄉的味道,就是這麼“别開生面”!

盛上面條後丢幾顆雲吞、幾片青菜,再撒點韭黃,雲吞薄皮厚肉,與面湯的鹹香彈牙揉合在一起,清而不膩,鮮而不腥。

家鄉的味道,就是這麼“别開生面”!

早晨吃一碗,清新;深夜來一碗,解饞,更重要的是,吃一碗竹升面,寓意會如竹子般“節節高升”。

福建線面

越吃越多

線面制作過程複雜,需經過和面、揉條、串面、拉面、晾曬等工序,制成後根根雪白,細如發絲,一遇水瞬間就能被“喚醒”。

家鄉的味道,就是這麼“别開生面”!

線面的吸水能力格外驚人:一捆130克的線面,充分吸水後會變成550克。是以,它幾乎是孩子們的“噩夢”——被家長催促趕緊吃飯,但碗裡的線面卻越吃越多,無論怎麼努力都吃不完。

家鄉的味道,就是這麼“别開生面”!

那麼,如何才能吃完一碗線面?當地人給出的答案是:出鍋後趁它一個不注意,立刻給它炫完。

↓中國面,不止面條↓

面食,簡簡單單又千變萬化,除了面條,各地别具特色的面點,也在豐富着中國人的餐桌。

生煎是上海最具代表性的小吃之一。半發酵的面皮包裹着肉餡,煎制後底部金黃焦脆,一口下去,油脂香混合着面香,令人念念不忘。

家鄉的味道,就是這麼“别開生面”!

“天下饅頭十鬥,山東獨占八鬥。”山東饅頭摸起來瓷實,吃起來筋道,入口自帶香甜。他們還在饅頭造型上創新,制出了各式新奇好看的花饽饽。

家鄉的味道,就是這麼“别開生面”!

天津面食花樣繁多,表皮粘糯餡料香甜的炸糕、配料豐富的煎餅馃子、酥脆的大麻花……這裡堪稱面點博物館!

家鄉的味道,就是這麼“别開生面”!

無論吃過多少美食

家鄉的面食永遠是心底的味道

春節假期與家人團聚時

你最想吃的“家鄉面”是什麼?

有着怎樣的特色?

評論區一起聊聊吧~

▌本文來源:央視新聞微信公衆号(ID:cctvnewscenter)

制片人/王興棟 主編/馬文佳

編輯/李娟

部分素材源自/道地風物、三聯生活周刊、洛陽旅遊、CCTV4、福州市博物館、上海黃浦、極物、中新網、小紅書網友

©央視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