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諸葛亮為何不勸阻劉備發動夷陵之戰?3個難言之隐,1個僥幸心理

作者:小凡讀史

關羽失荊州,劉備夷陵慘敗,導緻正處于上升勢頭的蜀國戛然而止,諸葛亮的隆中路線也不再有機會實作。劉備稱帝3個月後起全國之兵伐吳,後世大多以為劉備伐吳是意氣用事,當時趙雲就堅決反對。然而為何面對劉備發動夷陵之戰,為何諸葛亮沒有進行勸阻?

諸葛亮為何不勸阻劉備發動夷陵之戰?3個難言之隐,1個僥幸心理

首先,我們需要明确劉備對于伐吳的态度如何,是支援還是反對?夷陵之戰蜀軍慘敗之後,諸葛亮有這樣一句感歎”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複東行,必不傾危矣”。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如果法正還在,就能勸阻劉備東征;即使不能阻止,也不會敗得這麼慘”。很明顯,諸葛亮對于劉備伐吳是反對的,之是以沒有進行勸阻,諸葛亮有三個難言之隐和一個僥幸心理。

諸葛亮為何不勸阻劉備發動夷陵之戰?3個難言之隐,1個僥幸心理

一、諸葛瑾的緣故

我們都知道諸葛瑾是諸葛亮的親大哥,早年因緣際會之下來到東吳,受到孫權的器重。是以諸葛瑾和諸葛亮兄弟兩個其實分屬不同陣營,而且諸葛瑾跟從呂蒙偷襲關羽,因功封宣城侯,呂蒙死後,以綏南将軍代呂蒙領南郡太守,駐守公安。從這個角度來說,關羽的死和諸葛瑾脫不開幹系,而劉備是以為關羽報仇的名義伐吳。

另一方面,面對劉備大舉來襲,孫權選擇求和,孫權授意諸葛瑾給劉備寫信。諸葛瑾本來就是代表孫權求和,如果諸葛亮在勸阻劉備伐吳,那就成了兄弟兩個聯合反對劉備發動戰争。是以諸葛亮雖然心底裡不同意伐吳,但是無法開口勸阻劉備,這是諸葛亮的第一個難言之隐。

諸葛亮為何不勸阻劉備發動夷陵之戰?3個難言之隐,1個僥幸心理

二、隆中路線沒有荊州不能成行

當年,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的《隆中對》規劃的路線是這樣的:一旦天下形勢發生了變化,就派一員上将率領荊州的軍隊直指中原一帶,劉備親自率領益州的軍隊從秦川出擊,老百姓自然箪食壺漿以迎王師,如此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現在荊州被孫權奪去,隆中路線自然不能實作了。是以不論從蜀國的角度,還是從諸葛亮的規劃來說,奪回荊州都是必須要做的。

諸葛亮為何不勸阻劉備發動夷陵之戰?3個難言之隐,1個僥幸心理

三、諸葛亮和劉備的微妙關系

其實曾經有曆史學家就提出過,諸葛亮和劉備之間的關系是非常微妙的。當然在赤壁之戰前後,是兩人的蜜月期,就像劉備對關羽、張飛所說的“如魚得水”。

但是後來,二人之間好像不再那麼親密無間,尤其在入川之後,劉備有了法正的輔佐,在我感覺劉備其實是更加喜歡法正的。法正死的時候,劉備十分感傷,一連哭泣數日。随後追谥他為翼侯,是劉備時期唯一有谥号的大臣。

諸葛亮為何不勸阻劉備發動夷陵之戰?3個難言之隐,1個僥幸心理

“諸葛亮為肱骨,法正為謀主”說的就是這種情形。奪取益州之後,法正在外掌握着益州首府蜀郡的行政大權(蜀郡下轄成都縣),在内為劉備出謀劃策, 這一時期劉備集團的軍事行動都是以法正為主要參謀,諸葛亮主要負責後勤、内政。是以在伐吳這件事情上,如果法正不死,法正的話語權比諸葛亮要多,是以在夷陵之戰後諸葛亮才會有那句感歎。

諸葛亮為何不勸阻劉備發動夷陵之戰?3個難言之隐,1個僥幸心理

四、諸葛亮認為劉備有可能取勝

站在整個集團利益考量,諸葛亮肯定是希望劉備能夠重新奪回荊州的,是以諸葛亮存有“僥幸心理”,認為劉備有可能取勝:一是吳國背盟在先,蜀國占有大義;二是蜀國處于長江上流,居高臨下有優勢;三是劉備剛剛稱帝,士氣正盛。誰也不能确定劉備此戰必敗,即使是諸葛亮也認為劉備有可能取勝,是以這也是諸葛亮沒有勸阻的另一個原因。

諸葛亮為何不勸阻劉備發動夷陵之戰?3個難言之隐,1個僥幸心理

後世有很多人指責諸葛亮不勸阻劉備發動夷陵之戰,甚至指責諸葛亮在關羽失荊州時就存在錯誤。諸葛亮再有智慧,他也是個凡人,不是神,站在他的角度想一想,他也有難言之隐。而且劉備才是主,諸葛亮隻是臣,劉備才是決策者,對于諸葛亮我認為實在不能過多苛責。

參考:《三國志》、呂思勉《三國史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