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形意拳中隐藏着一杆無形的槍

作者:古法練功
形意拳中隐藏着一杆無形的槍

羅山主注:本文是一個論壇精華貼整理而成,文章整體性不強,因為不是同一個人的觀點,而是多位朋友的共同的智慧,但很有可讀性。

近日偶爾看到一些盧忠仁前輩論述養生原理的文章,大有“同道中人”之感。當然,盧前輩的造詣非本人所能望及,我隻知有這個東西,是這個東西,而盧老卻能說明為什麼是這個東西。

其研究有重大意義。

本人在數年前既有所感悟:五行拳手中“握着一根無形的槍”!

由此方有“拳械一體”的感悟,盧老卻從令人信服的角度,闡述了“從馬上到地上、從兵器到徒手”的演化變遷。

真大手筆也!具體文章可參考相關文章。

本人沒有盧老那麼精密的邏輯與豐富的經驗,隻能随意侃侃。

這根無形的搶即是李中軒前輩所言的“虛運一個形”,王芗齋先生所言的“精神假借”。

不管是虛運還是假借,都有其相對應的“質”,即形體上的細微調整與配合。此方可稱“意”。

意念與形體的結合——有意了。

形意拳中隐藏着一杆無形的槍

比如某姑娘看中一小夥,心動了自會表現在臉上,如紅暈上臉、羞澀局促,别人捕捉到這一資訊,就會對那小夥子說,那姑娘對你有意了。

心動情動,情意情意,情即是意啊。

故隻言用意,而不言用力。

另閑說氣力或力氣

氣力氣力,沒有氣哪來的力?當一個人上氣不接下氣的時候,他還能如平時般扛起一袋面粉而色不改乎?

此處的氣,顯然就是呼吸之氣。氣順則舒适,舒适則得力。

這裡的氣有兩種含義,一是氧氣參與血液循環提供的“能量”,一是氮氣等的填充作用,如氣貫丹田。

後者之作用如籃球、輪胎,提供支撐和彈性且渾圓,即處處皆如。

力,肌肉的伸張或收縮做功表現出來的能。

氣為因,力為果。

二者一而二,二而一,故言氣力。

形意拳中隐藏着一杆無形的槍

力氣,同義,但次序改變,突出力,則由果推因。某人力大,說其力氣真大,而不說氣力真大。國人的日常用語有很多講究,也包含着我們的許多“土文化”,值得發掘。

心意心意,真明了這兩個字,也就“明心見性。

略論知行合一

我個人反對知行合一這個詞語。準确地講,即知即行、即行即知。行的同時知,知的同時已在行。而知行合一顯然是将此打作兩段,是不可取也。說話也是如此,人心中有所感悟,自然會有表達出的願望,此之謂“言之有物”。而隻是嘴上說說,心中空洞無物者,謂之空話。

本人無意發表什麼高深理論,隻是說出心中所感,竟被某些人士視作理論高,如此高捧,本人深感惶恐之餘,唯有偷笑了神佛滿地都是,可惜自家不識的自家,因而有明與不明。

明了還是要照樣要吃喝說話的。覺了也就完了。該幹啥還幹啥去。

不存在任何框框。

這個“槍”就是甯裹躜翻,拳與器械通用,沒有那麼複雜。槍是假,擰裹鑽翻是真;槍是虛,擰裹鑽翻是實;槍是意,擰裹鑽翻是形;·

現在人多數就是練拳了,大槍是用不到了。那麼還是是需要這個槍意嗎?人們一般認為,器械是人手臂的延伸。有了拳,自可以向器械發展。換槍意為拳意是不是更實際?

形意拳中隐藏着一杆無形的槍

形意拳進入民國時代,我想前人們會對它在火器的新時代有新的認識和看法了吧?形意拳要有槍意是因為槍術的一些重要特點也是形意拳的要點。前人以槍意來讓學者領會形意拳的要領。

槍術的特點:首先是兩手要一股勁;其次槍術的基本技法“攔拿紮”用的也是擰裹鑽翻的勁;再者練槍要會用腰,以腰為主宰,通過腰的運用使人槍合一。同樣,形意拳兩手也是一個勁;以擰裹鑽翻為要領;要會用腰做全身的主宰,使之統禦全身。

而其中,尤以兩手一個勁最易為學者所忽略和誤解。這“一個勁”不是簡單的“兩手勁力相同”的意思,而是兩手的高度協調統一,也有形容“如兩手相系”。

“槍意”不過是一個比喻,不知道這個比喻但懂得要領,照樣可以練好形意拳,但是如果有人把“槍意”提出來,卻應該舉一反三,知道他的含義。

擰裹鑽翻掌握了,自然會有“槍意”、或“龍蛇意”、或其它意···。說形意拳手中有根無形的搶,是從曆史淵源,拳理學理上講的,具體訓練因人而異,并不是說一定要有“槍意”。動作要領正确即可,“意自形生”是也。

而形意拳與形意槍的差別是,一空手、一持槍,僅此而已!

理越辨越明。

有些東西你不重點關照一下,很容易被庸俗化了。化槍為拳的說法早已有之,但這根槍化在了何處??似乎這個答案還是本人第一個明确提出是“化在了技術上即起鑽落翻”,當時還很有争議的。詳見《形拳與意拳之辨》一帖。

現在能被大多數朋友認可并接受,我還是很高興的,虛榮心小小的滿足了一下,至少架沒白吵。

形意拳中隐藏着一杆無形的槍

我說的都是拳理上的東西(形而上),具體訓練基本不涉及。

我本人過來孤陋寡聞,不知道曆史上化槍為拳,的那個拳是心意還是形意?

不知道心意有沒有槍意?

不知道今天我們練習的形意槍是不是,原來當初化槍為拳的那個槍?還是我們形意練習者後依據形意的基礎上改造或嫁接的?

不知道心意拳練不練我們的形意槍?

不知道其他的拳派有沒有起落鑽翻擰裹。。。。據馬鞭#

心意拳,六合拳或心意六合拳,或六合心意拳,筆者認為最早是兩種拳法,兩個内容,一是“化槍為拳”;一是象形取義。心意六合拳,或六合心意拳,則是兩者的交叉重組。

作為後起之秀的形意拳,自然也繼承了這兩大内容,具體表現即是五行、十二形。---見《形意拳漫談----源起變遷》一貼。http://q.sports.sina.com.cn/shizuoluntan

無獨有偶,加拿大的胡剛先生亦有相同看法,而且有具體考證文章。可參考。

以我之拙目而觀,河南馬學禮一派,金家功,基本數“象形派”;戴式則二者兼有,好像其譜上就分為會意拳法和象形拳法。少林最精武功心意、六合,是分開的兩種拳法,結合八級亦有六合大槍的事實,估計六合應該就是“槍拳”。

就戴式與形意而言,沒有鑽翻擰裹則不成五行拳。

不信,你就将“鑽翻擰裹”的元素去掉,看看?

小弟認心意比形意較為草根,許多練拳的形態跟幹農活的動態非常相似,假如你懂得用鋤頭犁地,你就會較容易掌握一頭碎碑的運勁方法

确有同感!曾觀一少林心意老者演習,其狀完全可等同于掄鋤頭耪地,少林心意把好像還有“橛頭把”的叫法,真不不枉此名。

形意拳中隐藏着一杆無形的槍

既然叫撅頭把,當然是有原因的。你能以槍創拳,就不許人家以鋤頭創拳了?或許際可先生就是當時“化物為拳”思潮中的一份子嘞。當時的曆史背景是“和平時期、刀兵伏鞘、朝廷禁武”。

而武将們不得不“假借”一番,“虛運一個形”,來鍛煉他們那來之不易的“兵藝”,積累升華,居然就有了後來的“形意拳”。

戲說+假說—形意拳中隐藏着一杆無形的槍

呵呵,這個文章談的挺投機,就在“爆點料”:擰裹鑽翻為形意拳最根本的技術,可以這樣說,沒有擰裹鑽翻,就沒有形意拳。-----隻講形意,别拳忽略,(省的被人偷換概念,嘿嘿嘿)。

不隻是槍離不開,刀劍棍叉都離不開。技術上離不開,練功上更離不開。

所謂“易筋”、“筋長力大”都要靠“擰裹鑽翻”抻出來。

不然,你以何“改造生理”?

好東西總是通用的。

形意拳能有今天,是曆代能人不斷求索,化繁為簡的結果。

今人(就指志一吧)飲水思源,略述感懷之情,略談談來龍去脈,不為過吧?

從心意到形意,是不斷演化,不斷總結,不斷進步的。

意拳就更抽象一點了。

回到首貼,标題關鍵詞是“無形槍”、假借。

為什麼要假借?因為沒有槍(條件不允許不記原因總之就是沒有槍)而又要有槍之用,故“虛運一個形”出來。

手中無槍似有槍。

用槍尖戳人和用拳頭捅人的差別是工具不同,使用的人和使用的技術是一樣的。

為什麼是槍而不是刀?因為創拳人用的是槍,而不是别的。

為什麼通用?

因為用刀劈和用手刀劈的道理也是一樣一樣的。你可以以槍化,我也可以刀化。

為什麼拳發展了,槍忘了?

因為拳越來越适應社會,而槍越來越不适應。沒見到後來連槍頭都不裝,提根杆子就上了?

後來連杆子都不提了,赤手空拳!

因為對手也同樣如此。

形意拳中隐藏着一杆無形的槍

如果對手拿了家夥,你也會毫不猶豫的拿起家夥來的。

問題是,這樣的家夥太少了。

槍,落寞了····隻在一門叫形意的拳法中留下了一點影子,如今,這點影子也被人質疑有無存在之必要了····

假借,轉換成當今詞語就是虛拟、模拟。

形意拳是虛拟、模拟之後産生的果。

今人完全可以直接享用,沒有必要再搞一次。

但也可以說,你日日轉換而不自知------高人太高明,随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果實已奉君,何必戀種植?

————怪就怪志一太多事了!志一的辯解是: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但愛鲈魚美,不知有風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