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什麼父母一定要允許孩子有“小金庫”?這是我見過最好的答案

為什麼父母一定要允許孩子有“小金庫”?這是我見過最好的答案

為什麼父母一定要允許孩子有“小金庫”?這是我見過最好的答案

不會規劃财富,越富有越容易淪為錢的奴役。

金錢教育是孩子人生的必修課,趁着新年,好好為孩子補上這一課吧!

作者 | 洋芋媽

大年初二,家裡親戚們齊聚一堂,老老少少坐了3大桌。

孩子們更是樂開了花,一個個口袋裡都鼓鼓囊囊地裝滿了壓歲錢,兒子也不例外。

晚上一到家,兒子就迫不及待地開始數錢。

數完還不忘打電話和同學炫耀一番:“我收了5000,你怎麼才3000?”

老公聞聲而至,開始數落兒子:“這麼小就不學好,你怎麼不跟人比學習啊?”

說着順手就沒收了兒子的全部壓歲錢,美其名曰“先幫你存着”。

7歲的兒子已經不像小時候那般好“糊弄”了,他一屁股坐在地上,開始撒潑打滾,說他爸就是“隻知道騙錢的大騙子”。

父子兩人争執半天,誰都拗不過誰,最後隻能跑來找我評理。

老公說擔心兒子拿這麼多錢亂買亂花,兒子卻認為這本來就是長輩給他的錢,他想買啥就買啥。

我心想,這不正是給兒子進行金錢教育的好時機嘛!

倘若兒子一直沒機會跟錢打交道,又怎麼能學會正确地花錢、合理地管錢呢?

于是,我先從壓歲錢裡抽出了一張100元給兒子,并跟他商量:

“明天一早媽媽就帶你去趟超市,這錢先給你,到時候你想怎麼花就怎麼花!

等咱們回來,再一起讨論剩下的壓歲錢該怎麼處理,你看怎麼樣?”

兒子一聽這錢可以“随便他花”,立馬點頭答應了。

而我之是以這麼做,主要是想讓兒子明白3件事。

為什麼父母一定要允許孩子有“小金庫”?這是我見過最好的答案

首先呢,我想讓兒子對錢的機關有更具體概念。

很多孩子大手大腳、揮霍無度的原因,就是因為對金錢的認知不夠。

在央視少兒頻道看過一檔節目——《小鬼當家》。

在這裡,孩子代替大人管家,負責全家老小一個月的家庭開銷。

但哪怕這些孩子都已經十幾歲了,仍然對于物品的價格、家庭的開支沒什麼概念。

他們一拿到錢,有的立馬花1700塊買了自己心儀的耳機,有的跑去商場逛了一整天,錢花得所剩無幾,全家的晚餐都沒着落了。

有個叫佳睦的男孩,奶奶問他要這個月的買菜錢,他總共隻給了160塊,在他心裡160塊就足夠全家人吃喝一個月了。

但是一轉頭,他跑去請同學吃飯,一頓就花掉了560塊。

孩子們雖然認識紙币上那個數字,卻不知道這個數字到底代表什麼。

還記得有一次,在小區樓下帶兒子玩,聽到幾個小朋友在互相吹噓:

“我這個玩具花了好幾千呢!”

“我上幼稚園,我媽花了100萬呢!”

還有小朋友更誇張,說他爸一天就能掙1個億,惹得一旁的家長哭笑不得。

是以我帶兒子一起去超市,第一件事就是讓他學着看價簽。

一開始他激動地直奔玩具區,但看了一圈卻開始犯嘀咕:

“這些玩具怎麼都這麼貴啊?這麼小一個就要298元?”

一番對比和取舍之後,他隻拿了一個售價49元的小拼圖。

我趁熱打鐵,帶着他一起去挑選學習用品和蔬菜水果。

一圈下來,他也更直覺地感受到了:1元錢可以買1根鉛筆,5元錢可以買一個筆袋,10元錢能買3個蘋果等等。

兒子還發現,原來100塊錢買玩具基本上買不到,但是用來買水果買蔬菜卻能買到不少。

隻有把抽象的數字換成實際的東西,孩子才能慢慢對錢有概念。

對孩子的成長來說,一直不懂錢,是比沒錢更可怕的事情。

為什麼父母一定要允許孩子有“小金庫”?這是我見過最好的答案
為什麼父母一定要允許孩子有“小金庫”?這是我見過最好的答案

這一趟,我還想讓兒子明白,所有的東西都不是免費得來的,是需要交換的。

每個當父母的肯定都遇到過這種情況:

家裡吃的玩的一大堆,但一帶孩子出去,他總要死纏爛打地買這買那。

找借口說沒帶錢,孩子卻說“你用手機‘滴’一下不就行了。”

有一次我還問過兒子:“你知道媽媽的錢是從哪裡來的嗎?”

兒子信誓旦旦地說:“從手機裡來的啊!”

後來看到我網購,手指點一點各種東西就送回家了,兒子也偷偷拿我手機去淘寶上點,以為根本不用花錢就能買到這些。

于是這一次,我特地帶着兒子一起,用現金去超市交易。

我想讓他親眼看到,我們買的每一樣東西,都是需要用金錢去交換的。

我一邊逛着,一邊有意識地和兒子說起了貨币的演變史。

從原始社會的“物物交換”,比方說農民用自己辛苦種的谷物去換鹽;

到夏商時代,人們用貝殼作為錢币,後來又慢慢有了金銀銅币;

再到後來,為了友善攜帶,我們就有了紙币。

而現在,紙币都變成了電子貨币,裝在了我們的手機裡。

但不管錢長什麼樣兒,都不會憑空變出來,而是必須要通過勞動才能換取。

我又用具體的事情來給兒子舉例,比方說一個玩具300塊錢,媽媽要工作一整天才能掙到這麼多。

聽到這裡,兒子也有點不好意思:“媽媽,我以後一定不亂花錢了。”

說完,他還主動把自己購物籃裡的東西重新篩選了一遍,隻留下了真的特别想買的。

《中國孩子的金錢教育》裡有這樣一句話:

孩子隻知道錢是一張紙,是過年時的壓歲錢,過生日時的紅包,卻不知道錢是勞動所得,需要付出汗水。

隻有幫孩子理清金錢和勞動的關系,他才會真的心疼錢珍惜錢,然後慢慢養成正确的消費觀。

為什麼父母一定要允許孩子有“小金庫”?這是我見過最好的答案
為什麼父母一定要允許孩子有“小金庫”?這是我見過最好的答案

最後一點,我也想讓兒子明白,錢是會消耗的,不要覺得錢永遠花不完。

這些年,我們總是看到類似的新聞:

女孩買遊戲皮膚充了8萬、男孩打賞女主播花了10萬......

孩子們根本沒有意識到,這是父母累死累活多年的全部積蓄,花了就真的全沒了。

去年鄰居家小孩,過年收了2萬壓歲錢,十幾天就偷偷揮霍光了。

原本鄰居不知道,還是同學媽媽來提醒:

“你家小孩最近怎麼這麼大方?天天請幾個同學吃吃喝喝,遊戲廳都去了好多回了......”

鄰居回家立馬教訓了孩子一頓,結果孩子卻不服氣:

“反正花完了外公外婆不還會給紅包嗎?再說了你們不還有錢嘛!”

從小沒讓孩子花過錢,孩子自然不知道錢是會用完的。

就像一位教育部落客說的,不要怕讓孩子自己花錢。

而且她還用親身經曆告訴父母們,一定要給孩子現金。

如果你用手機掃一下就把東西拿回家了,孩子體會不到花多少就會少多少。

隻有當孩子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錢的數額和數量是有限的,他才能夠做好取舍和規劃。

哪怕當下孩子浪費了一些錢,那也是一種價值。

小紅書上就有一位媽媽,從小就給女兒準備了一個小零錢袋子。

長輩給的愛心紅包,大額的媽媽就幫她存着,小額的則由她自己負責。

因為自己管錢,女兒不僅善于攢錢,還很會花錢,而且從不占人便宜,财商很高。

為什麼父母一定要允許孩子有“小金庫”?這是我見過最好的答案

是以啊,這次付錢的時候,我也和兒子分得很清楚,他個人要買的東西,都讓他去付錢。

兒子拿着收銀員找的3個硬币,滿臉的惆怅,一路上都在感慨“錢花得太快了”。

為什麼父母一定要允許孩子有“小金庫”?這是我見過最好的答案

到家之後,兒子沒有再吵着鬧着讓老公把壓歲錢還給他。

老公也想通了,花錢這事兒,隻是一味說教孩子是學不會的。

是以我們3個人便開始讨論,怎麼去規劃使用這5000塊,才更合理更有價值。

最後,經過兒子同意,我們決定把這些壓歲錢分成4份。

1. 學習開支(800元):用來買學習用品和兒子喜歡的書籍;

2. 感恩開支(800元):留着過年過節給長輩們買禮物,讓兒子懂得給予和感恩;

3. 零錢開支(600元):作為兒子平時的零花錢,按每月50元發給他,怎麼花由他自己配置設定。

4. 固定投資(2800元):這部分我們準備一起去銀行存起來,正好和兒子科普一下“儲蓄”、“利率”、“本息”等概念,讓他體會存錢的快樂,同時慢慢教會他如何理财。

《窮爸爸富爸爸》裡有這樣一句話:

“如果你不教孩子金錢的知識,将會有其他人取代你。

如果讓債主、奸商、警察甚至騙子來代替你進行這項教育,那你一定會付出慘重的代價。”

認識金錢、管理金錢、支配金錢,是每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必須學會的事。

想讓孩子提高财商,先從給他一個“小金庫”開始吧。

今年孩子的壓歲錢,可千萬别再直接沒收了哦!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