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春節檔 | 看懂《紅毯先生》裡那些隐喻了嗎?甯浩是這麼解釋的

作者:紫牛新聞
春節檔 | 看懂《紅毯先生》裡那些隐喻了嗎?甯浩是這麼解釋的

甯浩導演攜手劉德華的《紅毯先生》正在熱映,展現娛樂圈衆生百态的同時,也聚焦了當今網際網路時代下人人都有的“溝通困境”。

影片将鏡頭對準一位渴望成功的天王巨星,通過荒誕的筆法放大了人與人之間身份、立場的不同造成的差異,真實地展現生活中被人們所忽略的因“錯位溝通”而産生的現實問題,如影片中“隐婚又隐離”的天王身上映射出家庭責任與事業野心的對立、而“為拿獎要拍農民題材電影”的演員身上也折射出行業環境與焦躁情緒的碰撞、而遇事認真“堅持說6不說Liao”的劉偉馳身上老派思想與網際網路時代的脫節,天王劉偉馳就像是一面鏡子,以荒誕的表象映射着每個人或多或少都可能所遇到的真實困境。

導演甯浩告訴記者,他将自己對社會的關注與思考融入作品之中,電影想探讨的便是人與人之間是否能夠站在對方的立場去溝通,而“人們不同性别、不同年齡的立場差異是錯位溝通的根源”。

不少觀衆都表示,“(電影)是整個社會溝通錯位的縮影,是當下網際網路環境的寫照”“會心一笑的餘味就是對時代更深層的剖析和反思”“表面是聚焦天王巨星和娛樂圈,實則還是關注真實細微處和人類溝通本質”。

春節檔 | 看懂《紅毯先生》裡那些隐喻了嗎?甯浩是這麼解釋的

正如劉偉馳難以站在他人角度看待問題,在他固執己見地進行自我表達時,與妻子、經紀人、農民大哥以及觀衆間的距離卻越來越遠,尤其在當今的網際網路時代,溝通看似便捷,卻也無形中築起了厚厚的溝通壁壘。倘若互相了解這麼困難,那麼還有必要溝通嗎?尤其是在春節這個與家人、親戚、朋友都不可避免會産生溝通的時刻,《紅毯先生》帶來的關注與思考就顯得格外應景。

影片中設定了很多隐喻,上映以來,引發很多觀衆讨論,來看看這些隐喻,甯浩導演是怎麼解釋的——

1、片子裡多次出現的鏡子

甯浩:把人一分為二剝開兩層,他既有人的那一部分,又有社會身份的部分,他該被嘲笑和被批判的就是他社會身份的部分,那部分會吞噬他作為人的部分,可觀衆又不能不移情于他。看一個你很讨厭的人,作為人的那個部分,又不得不同情他。

2、片中的雙胞胎

甯浩:從《瘋狂的石頭》和《我和我的家鄉》就喜歡用雙胞胎,本片也有。

雙胞胎很有趣,長相相似的兩個個體擁有不同的人生軌迹,自帶一種荒誕感。

3、片中音樂《波萊羅舞曲》

甯浩:《波萊羅》由單一旋律組寫出一首長曲,既嚴肅又荒誕,用電影解構了這首音樂,利用大量的戲劇性外延,希望電影不純粹屬于戲劇,也不純粹屬于荒誕,不擁有清晰的界定,正如複雜的現實世界。

4、片中簽名的橫幅

甯浩:簽名橫幅撤下來後,被扔地上被路人随意踩踏,看似光鮮亮麗的東西如紅毯,典禮結束之後不過一塊布而已。

5、片中重複出現的樹

甯浩:樹木有生命和自我意志,它是自由的。日常生活裡遇見過在隧道,很多大車上拉着被砍的樹的情景,感到很荒誕,覺得反映了很多人排斥異見急于反對,正如砍伐樹木的行為。

6、劉偉馳發d站的道歉視訊說“666”

甯浩:“老鐵 666”代表的是電影中的荒誕性,荒誕是需要旁觀的,不站隊的,這是我習慣性的視角,是以我不參與也不表态,隻站在一旁觀察這種荒誕。

7、電影中最後的平衡車

甯浩:平衡車代表了一種小心翼翼,這個處境下的每個人都很艱難,明明自己都在做正确的事,卻被動掉進了輿論漩渦,如履薄冰小心翼翼想去達成平衡。

8、網際網路亂象的隐喻

甯浩:網際網路時代大部分出發點是好的,發表着對自己而言正确的事情,但都不願意站在别人的角度考慮問題,中間地帶越來越少。大家好像性格裡容忍别人的部分越來越少。立場的不斷放大分化,将形成無盡分裂和對立,他人即地獄。電影想探讨的便是人與人之間是否能夠盡量站在對方的立場,去溝通。指責别人是很容易的,難得的是靜下來聽一聽對方的想法。

9、“豬”的隐喻

甯浩:豬出現的時間節點,與劉偉馳希望、欲望出現的時間吻合,它是劉偉馳欲望的一種外化展現。豬的發瘋反映的是網絡時代是事件往往不可控的走向和感受,尤其是如今很多事件是不确定的,非理智的。

10、“豬”跳樓

甯浩:劉偉馳一直挺形式主義地養着豬,本身他想敬業努力的出發點很好,但那種形式主義的敬業又很可笑,到最後豬跳起來發狂了,然後它自殺了。在這種亂七八糟的氛圍之下,它自己把自己幹掉了。我們往往經曆了紛亂的人生,好多時候所有初心到最後也被幹掉了。

11、片中豬和機器人對話的情節

甯浩:溝通不了,又還想溝通,大家很難互相了解。

這個時代充斥孤島,網際網路世界打通了空間,但依然無法解決溝通問題,大家都拼命在溝通,但是永遠無效,就是這樣一種狀态。

12、攝影機、監控等元素的隐喻

甯浩:劉偉馳作為演藝人員既需要面對鏡頭,但私下又害怕鏡頭,這是一種第三方視角的設計,是一種凝視,它會推動事情的發展。

13、暴打資方的場景

甯浩:這部分情節是情緒外化的展現與象征,在“溝通”的母題下,無法溝通對話的雙方形成了對抗的力量。在對抗下,雙方上升到了情緒,情緒很容易變成了人身攻擊。而“暴打資方”是一種将情緒展現,沖突暴露的過程。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孔小平

校對 李海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