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龍從何而來?走進中國考古博物館開啟“尋龍之旅”

作者:星星飛翔

在中國廣袤的土地上,龍作為一種神秘而莊重的文化符号,始終活躍在人們的信仰、藝術、建築乃至日常生活中。自古以來,“龍”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就是一種“祥瑞之獸”,中華兒女都認同自己是“龍的傳人”,中國龍也成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團結奮進的一種民族認同符号。然而,龍文化的影響并未止步于曆史長河。在現代社會,龍的精神内涵被賦予了新的解讀。今天,我們要從時代新視角,跨越大江南北,融通曆史未來,找尋龍文化的内涵。

總台央視記者鄭怡哲:曆史是最好的教科書,想要探尋龍的起源,考古可以給我們提供很多線索。我們現在就在中國考古博物館,接下來讓我們沿着這條時空隧道,在曆史長河中探尋龍從何而來。

龍從何而來?走進中國考古博物館開啟“尋龍之旅”

龍的形象最早出現哪裡?目前學界較為公認的中國最早的龍的形象,出現在距今8000年的遼甯阜新查海遺址。這條石堆龍長度是19.7米,龍身是由紅褐色的石塊有規律地堆砌而成,據推測這裡是部落先民們用于集會祭祀的圖騰龍神。

龍從何而來?走進中國考古博物館開啟“尋龍之旅”

時間來到距今5000年前,在内蒙古赤峰紅山文化遺址中發現的玉龍,也被大家形象地稱為“C形龍”。它姿态優美,集合了鹿眼、蛇身、豬鼻、馬鬃等動物特征。龍背上有一圓孔,穿上線吊起來,首尾等高能夠保持平衡。古人是如何做到如此精巧的技藝呢?這個問題和玉龍本身一樣令人着迷。

龍從何而來?走進中國考古博物館開啟“尋龍之旅”

而就在我們所在的考古博物館裡,還有一條由2000多塊綠松石拼接而成的龍,出土于距今約3700年到3600年的河南偃師二裡頭遺址,每片綠松石的厚度僅僅1毫米左右,菱形的主紋象征着鱗片遍布全身,綠松石龍的中間還有一隻銅鈴,據推測這件文物可能是用于祭祀,是一面龍旗。《詩經》有雲,“龍旗陽陽,和鈴央央”,講的就是祭祀的時候,龍旗随風飄揚、銅鈴叮當作響的場景。

龍從何而來?走進中國考古博物館開啟“尋龍之旅”

幾千年來,從良渚到二裡頭,從紅山到三星堆,龍的外形在演變,我們總能在龍的身上找到現實中的蛇、鹿、豬、鳥這些動物的元素。曆史上究竟有沒有龍這種動物呢?我們請專家來介紹一下。

龍從何而來?走進中國考古博物館開啟“尋龍之旅”

中國社科院考古所動物考古學專家呂鵬:從動物考古而言,我們其實并沒有發現龍這種動物,但是我們從考古遺址當中都發現過龍的動物原型。我們的中國龍其實就是以這些動物原型為基礎,并且集合了植物、自然現象等等形成的這樣一個神格化的複合體。這些細節上的差異和動物原型上的分歧,就代表了不同時空先民在創造龍的過程中是各有側重的。曆經數千年,中國龍的形象或者體态是變化無窮的,但是萬變不離其宗,這就代表了多元一體文化的融合共生。

至信如時 千年赓續

考古學家認為,中華龍的演變大緻經曆了三個階段:仰韶時代以單一動物為原型的龍紋,龍山時代以鳄魚、蛇紋為主體相容一兩種動物特征的龍紋,到了夏商時期,是以鳄、蛇為主體相容魚、虎、鹿、鳥等多種動物特征的龍紋。由此可見,中華龍的形象,集合了諸多動物形象于一體,整個演變過程是中華文明不斷發展的真實寫照。而集多物之長凝聚而成的龍的形象,也正符合東漢時期《說文解字》中對龍的解釋,叫作“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春分,秋分,這些都是我們的傳統節氣,它們和龍之間究竟有着怎樣的關聯?

總台央視記者鄭怡哲:在河南濮陽距今6000年的西水坡遺址,有一組用蚌殼精心擺放的龍虎圖案。大家可以看到,這條蚌塑龍的龍首高昂,曲頸弓身,狀似騰飛。那在當時為什麼要這樣放置一龍一虎呢?

龍從何而來?走進中國考古博物館開啟“尋龍之旅”

答案就藏在我們考古博物館的星空頂裡,當我們擡頭仰望看見群星燦爛,古人就用豐富的想象,将天上的星星按照方位分成四隻神獸,也就是我們熟悉的東宮蒼龍、西宮白虎、南宮朱雀、北宮玄武。蒼龍和白虎的方位、角度與河南蚌塑龍完全對應。古人關于星空的想象在這裡得到了印證。

中國人關于龍的想象,并沒有停留在星空和祭祀。遙想遠古時期的一個黃昏,太陽從西邊落下,古人在東方的地平線上看到了這顆代表龍角的星星,多年的經驗告訴他,接下來就可以準備開始耕種了。那古人是如何與時間達成這樣的默契呢?我們來聽一下專家的解讀。

龍從何而來?走進中國考古博物館開啟“尋龍之旅”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馮時:這個天象就是一個标準的天象,叫作見龍在田,那麼民間的農諺來描述這個天象就是龍擡頭。今年你看到的二月二是龍擡頭,10年以後還是這個樣子,100年以後仍然是這個樣子,時間是最講誠信的,也就是古書上講的至信如時。我們跟時間沒有約定,但是它從來不會欺騙我們,四季的循環也是這樣,春秋代序,該冷的時候就冷了,該暖的時候又暖,年年如此,從來不會違背這個規律。人們就通過這樣的一種觀象授時的活動,或者說人們的生活的經驗就悟到了時間為信,并且把信作為道德的最核心的内涵去修養人,那麼就建立起來了文明。

龍從何而來?走進中國考古博物館開啟“尋龍之旅”

總台央視記者鄭怡哲:在山西襄汾陶寺遺址,還發現了一座距今4000年的古觀象台,也是大陸目前已知最早的觀象台。以觀測台為圓心,由西向東排列着13根土柱,古人利用土柱之間的縫隙,來觀測和記錄日月星辰的變化,推測春夏秋冬的更替,實作天人之間的對話。

龍從何而來?走進中國考古博物館開啟“尋龍之旅”

同樣也是在陶寺遺址,龍的形象出現在這個直徑40.7厘米的大陶盤上,龍口含着一條像農作物的穗狀物。龍的出現預示着豐收,龍的天象指導着農時,幾千年前先民們的精神世界就這樣和農業生産結合在了一起。

無論是腳踏實地耕種,還是仰望星空浪漫,龍的曆史也是中華文明起源、發展、融合、傳播的曆史,龍所代表的勇敢奮進、自強不息早已深深地植入每一個龍的傳人心中。

文/記者 楊陽 鄭怡哲 田雲華 張芸 孔冰冰

來源:央視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