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春節拜年走親戚的三大尴尬

作者:智慧善解人意奮發有為

#我來唠家常#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互相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拜年的時間一般為初一至初五,過了臘月初八就走親訪友多被視為拜早年,而正月初五以後、十五之前走親訪友為拜晚年。早年和晚年都屬避免遺憾的應急或補救性質,民間有諺語:有心拜年十五不晚。

在20世紀80年代之前,互相之間拜年大多數都要在親戚家吃飯的,原因有三:第一是在哪個年代交通不發達,條件好的家庭也隻是騎着自行車,很多家庭步行去親戚驕家拜年,如果不是同村或者不是距離很近,一天也就走一家親戚是常态;第二就是在哪個年代人們都沒有正式工作,絕大部分人都是處于務農或是自由職業者(80%以上是農民),是以也有着充足的時間來拜年;

第三是哪個時候沒有網絡,電視、電影等文化設施相當匮乏,人們可以把互相拜年作為充實自己的一項活動之一。是以,在哪個時候拜年者必須吃飯是常态,被訪者一般也都會主動準備相對比較高檔的飯菜來招待被訪的客人。随着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也在不斷的演變。在20世紀80年代以後,開始逐漸興起了拜年不吃飯的風氣,

春節拜年走親戚的三大尴尬

原因是家庭轎車已經走進千家萬戶,解決了交通問題;到城市來上班的人越來越多,過年一般隻是給幾天假期,時間不是很充裕;不但物質生活有了顯著提高,文化生活也多種多樣并不斷更新與提高,人們更願意及早拜年完成以後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是以,自從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後也就是改革開放以後,拜年不吃飯的人逐漸增多。

但根據親戚的關系不同也有區分,一般情況下去丈母娘家(回娘家)拜年都是要吃飯的,以及一些關系走的比較近的,招待比較熱情的家庭也是根據情況要吃飯的。究竟去親戚家拜年該不該吃飯還是要因人而異,因情況而異的。是以,拜年也是一種民俗文化,适當掌握好各種禮節也是必要的,有些時候拜訪者或是被訪者掌握的不太好,往往會給對方帶來比較尴尬的局面,下面就列舉以下的三個尴尬的場景。

春節拜年走親戚的三大尴尬

1、不提前知會,就貿然拜訪:由于現在的通信極為友善,在拜訪之前給被訪者提前打個電話還是很有必要的。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打擾或尴尬情況。通常,提前一天打電話告知是最為合适的做法。這樣做不僅是對主人的尊重,也是對自己時間的負責。

2、進門隻坐1分鐘,放下禮品就走。更有甚者有些年輕人給長輩來拜年,居然都沒有見到長輩就走了,着實有些太形式主義了。可能是因為有些人沒有可聊的話題,或者是在親戚家呆着不習慣等原因。為了避免這種尴尬的局面在到訪前,應該盡量多了解一下被訪者家庭的人員狀況、性格特征、工作性質等,盡量提前備好一些話題,以免造成靜場等的尴尬局面,我想如果到訪不準備吃飯的親戚,最好呆上20分鐘以上的時間為宜。

3、被訪者好像習慣了現在拜年不吃飯的習慣。被訪者及被訪者的子女好像習慣了到訪者不吃飯,是以,幹脆根本就不準備飯菜,我想這是不對的,被訪者至少要有已經備好了飯菜或是準備去飯店的誠意,到訪者可能因為種種原因确實有吃飯的意願,就顯得距離更加親近感。當然如果到訪者流露出根本就不想吃飯的表情,那也沒必要強行留置,最好還是尊重到訪者的意見。

總之,春節期間走親戚是一個充滿喜悅和團圓意義的活動,盡可能的還是要注意一些不當行為,通過正确的做法和态度,能夠加深與親人之間的情感聯系。

春節拜年走親戚的三大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