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特種作戰部隊曆史:從對越自衛反擊戰中應運而生

作者:橋頭壩于桃說事

大陸有大量的特種作戰部隊,他們是真正的鋼鐵集體。從電子遊戲到小說、電影和電視節目,特種部隊的英勇故事在大衆媒體中廣為傳播。

媒體眼中的特種部隊通常與西方的比較相

中國特種作戰部隊曆史:從對越自衛反擊戰中應運而生

似,但是,大陸的特種部隊與西方不同,其建立曆史與主要使命任務也有差異。

在大陸曆史上,大規模的沖突很多,例如,三國時期(公元220至280年),當時的全國内戰導緻了大約4000萬人死亡。曆史學家估計,在中國三大内戰之間(第一次,軍閥混戰時期,第二,第一次國民革命戰争,第三,解放戰争。)總共有1.7億人失去了生命。其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和解放戰争中,超過2250萬人死亡。在近現代時期,大陸一支野戰軍,人數通常就有數十萬。大規模戰争動員是大陸發動戰争的普遍方式,也是普遍優勢。

“人民戰争”的觀點,從土地革命時期就開始了,通過“大規模的投入人員”,彌補工業生産的不足,形成戰場上的壓倒性優勢。人民戰争戰略一直持續到了1979年的對越自衛反擊戰。

1979年2月17日上午,大陸與越南發生了一場持續不到一個月的戰争,期間,大陸有30000人死亡,35000人受傷,越南傷亡人數相似。

沖突的代價給參與第一輪戰争以及後期輪戰的軍區官兵極大震憾。

越南部隊會誘使我軍部隊進入殺傷區,并迅速大規模地實施殺傷。雖然我們教訓了越南,但大家都能充分地認識到,我軍從訓練和戰略都迫切需要改革。

參戰指揮員們認識到,在現代戰場上,人民戰争戰略已經不合适了。是以,1979年3月16日,戰争結束後,我軍改革工作很快就開始了。

我軍從這場戰争中吸取的第一個教訓是缺乏特種部隊。

在戰争期間,越南特種作戰部隊對我軍部隊造成了大規模傷亡。

中國特種作戰部隊曆史:從對越自衛反擊戰中應運而生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和抗美援朝期間,我軍通常會抽組一些特定的團隊,來完成一定的特殊打擊或偵察任務,但當時,這樣的任務安排都是非正式的、臨時的、特殊的安排。

然而,對越自衛反擊戰強調,在現代戰争中,需要經過專門訓練和特别裝備的特種作戰部隊。

我軍能夠統一思想,了解軍事改革的必要性,除了戰争的實踐經驗外,與鄧主席也有關,是他推動了大陸的現代化運動,推進科學、農業、工業和經濟現代化,并帶動軍事現代化。

軍事作為四個現代代之後的一個特殊的建設目标,更說明了軍隊現代化的特點,鄧主席的邏輯很簡單:為了建立一支專業化的現代化的軍隊,大陸需要先行建立起工業和經濟能力,為發展現代化的軍事力量提供支撐,沒有這些前提,軍隊的現代化将是一項不可能的任務。

思想轉彎了,但是行動還沒轉彎,我軍的現代化程序在整個20世紀80年代都很緩慢,即使如此,我軍仍于1988年建立了第一支特種作戰部隊,也可稱作特種偵察分隊。這支部隊通過學會各種能力,将成為大陸應對未來任何沖突的快速反應力量。

可是時間不等人,在1991年第一次海灣戰争期間,西方軍隊獲得了令人吃驚的戰果。盟軍利用新式武器系統的高科技、殺傷力優勢摧毀了世界第四大軍隊。

現代戰争的發展速度使我軍指揮員不得不快馬加鞭,增強了改革的步伐。北約在巴爾幹的幹預進一步加強了我們對這一點換認識;現代戰争需要解放軍目前沒有掌握的能力。

20世紀90年代,我軍加大了實施現代化建設的努力。我們認為,涉及大陸的未來戰争,将“在高科技條件下”展開,這種作戰環境需要靈活的作戰力量,理想情況下,最好能夠先發制人地打擊敵人,消除敵人的技術優勢。這種力量必須比傳統的大陸部隊“更聰明、更靈活、更可管理”。

我軍開始真正将特種部隊視為現代作戰的關鍵要。在沖突期間,特種作戰部隊應當能夠深入敵方領土,推動戰争程序。他們可以識别并摧毀重要目标,充當探路者,并引導遠端打擊。

大陸将特種作戰部隊的規模擴大到了七支,每個軍區一支,每支部隊都有大約2000人,直接隸屬軍區指揮員。這一指揮結構與美國作戰司令部垂直指揮特種作戰部隊的做法相似。

在作戰能力方面,我軍特種作戰部隊與美國陸軍遊騎兵相近,與海豹六隊、三角洲部隊或綠色貝雷帽不同。

大陸特種部隊學說與其西方對似。我軍特種作戰部隊期望在正常戰争中的使命主要包括;

在祖國統一方面,戰争期間,特種作戰部隊将成為完成海上攻擊的重要成員。

我軍特種作戰部隊很可能在主力出動前幾周進入台灣。

在馬島戰争期間,特種空中勤務和船支服務人員提前監測了阿根廷的軍事活動和天氣狀況,大陸特種部隊也将為我軍積極提供利于我軍的戰場條件。

在主力發動突襲的同時,特種部隊也将提供不間斷的情報監視,以提高海灘登陸的能力。

中國特種作戰部隊曆史:從對越自衛反擊戰中應運而生

大陸特種作戰人員可以使用與其西方相同的現代裝置,比如單兵夜視、通信裝置、運載工具,以及軍用微型無人機和商業無人機。

為了實施渡海登島作戰,大陸特種作戰部隊還有一些海上裝置,包括潛水推進器和人員傳送系統。

中國特種作戰部隊曆史:從對越自衛反擊戰中應運而生

我軍特種作戰的主要目标包括空投點、觀察站、彈藥庫和通信中心,還可以引導後續部隊進入高價值目标,對防禦者凝聚力造成進一步破壞。

此外,特種作戰部隊還将在戰區開展心理戰,包括通過劫持無線電和電視廣播,在整個島嶼上分發傳單和放置遠端喇叭,協助“心理攻勢”。

幾十年來,我軍特種部隊迎來了從無到有的轉變,已經具備了相當的作戰潛力,但這些特種作戰部隊如果要在現代戰場上成功地發揮作用,還面臨幾個突出的問題。

中國特種作戰部隊曆史:從對越自衛反擊戰中應運而生

首先,考慮到特種作戰部隊人員的定期補兵、退役模式,軍官、軍士、士兵們相對年輕,且實戰經驗不足,每年都有很多部隊精英回歸平民生活,特種部隊的知識經驗很難傳承。

另外,還有文化問題,特種作戰部隊建設訓練與運用需要非正常的思維、原創能力和适應能力,這些因素在我軍嚴格的等級制度中很難留存。

儒家社會文化體系的殘餘,以集體主義規則、杜絕創新、強化思維剛性,這些不利因素使我軍難以識别、接受和利用新興的軍事革命。

中國特種作戰部隊曆史:從對越自衛反擊戰中應運而生

此外,我軍特種作戰部隊沒有美國特種作戰部隊擁有的全面的支援條件,特種部隊必須與正常部隊密切合作,才能按發揮預期的作用。

以上堵點導緻我軍特種作戰部隊仍然很難融入整個作戰體系。

我軍特種部隊代表了大陸實施軍事現代化的關鍵方面,還需要不斷革新、優化,不斷摔打、磨練,才能在未來戰争中,獲得成功。#軍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