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每日一字——匊

作者:字說文明

匊【jū】,金文的字形像是用雙手捧起米或者是溪流中的水,水或米從指縫間漏下。篆文寫成以勹和米組成的會意字,是“掬”的本字,其本意是用手捧起。兩漢以後才添加了提扌旁寫作“掬”,是以在《說文解字》中沒有收入“掬”。

每日一字——匊

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勹部》匊:在手曰匊。從勹、米。段玉裁注:兩手兜之而聚......俗作掬。

每日一字——匊

這個字,和“匊”的讀音和字意都相似,本義也是用兩手捧起。

但段玉裁根據許慎的解釋說,“

每日一字——匊

”的意思是兩手的手指交錯相叉,而“匊”的意思是兩手的手掌相合兜起來。

每日一字——匊

《說文解字·

每日一字——匊

部》

每日一字——匊

:叉手也。從

每日一字——匊

、彐。

段玉裁注:叉手,指相錯也。此雲叉手者,謂手指正相向也。

文獻選讀

“《詩經·唐風·椒聊》:椒聊之實,蕃衍盈匊。”

椒聊,即花椒。

蕃衍,即繁衍。

盈匊,即滿滿的一捧。

“《詩經·小雅·采綠》:終朝采綠,不盈一匊。”

終朝,即整個早晨。

綠,應該是一種作綠色染料用的植物。

“不盈一匊”,即沒有採滿一把。

“《禮記·曲禮上》:受珠玉者以掬,受弓劍者以袂。”

接受人家進獻的珠玉時,要用雙手捧着;接受弓劍時,不要用手而要用衣袖去承接。

“《春秋左傳·宣公十二年》:鼓於軍中曰:先濟者有賞。中軍下軍爭舟,舟中之指可掬也。”

“城濮之戰”後的“泌之戰”。楚莊王再次攻打鄭國,以争奪中原的霸主地位。晉國援兵的中軍統帥荀林父,在渡河救鄭過程中見楚軍大舉進攻而心中慌亂,竟敲響戰鼓喊道:“先渡過黃河的有賞!”士兵于是在混亂中湧向河岸,争船搶渡,而先上船的人怕人太多了會沉船,于是就揮刀亂砍攀附船舷的手,使船中被砍斷的手指竟可以用雙手捧起。

以「匊」作聲符的形聲字除了兩手相捧的“掬”,還有菊花的“菊”,鞠躬的“鞠”。另外,酒曲的“曲”,繁體字寫作“麴”。

每日一字——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