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第046回 紅燒劃水:家有拼搏向上的孩子,建議年夜飯做一下這道菜

紅燒劃水,順風順水!

它是常州菜?屬于蘇菜系?是淮揚菜?是徽菜?本幫菜也有,本幫菜用青魚尾或鲢魚尾制作紅燒劃水,寓意吉祥,講究濃油赤醬,鹹鮮适中。

清官難斷家務事,曆史遺留的案子,誰能斷得了啊!現在我大東北也要有了,馬上就是東北菜了!

第046回 紅燒劃水:家有拼搏向上的孩子,建議年夜飯做一下這道菜

紅燒劃水,又稱青魚劃水,大機率是安徽菜,是徽菜中的經典菜品。

“劃水”也稱“甩水”,是指魚的尾部連尾鳍的一段。因為魚能夠在水中前行,全靠魚尾劃水獲得動力,是以魚尾又稱為“劃水”,由于經常運動,這位置的肉特别嫩滑,是魚身上肉質最細膩的一部分,在業界又稱為“活肉”。

最早做紅燒劃水用的是鯉魚尾,古代視為珍品,唐代詩人李賀在《大堤曲》中寫道:“郎食鯉魚尾,妾食猩猩唇。” 紅燒劃水選用新鮮的青魚尾巴作料,“香濃味美勝鯉尾”。

後經不斷改良,選用新鮮的青魚或草魚尾巴作料,制作後的劃水香濃味美勝鯉尾。這道菜也被古徽商帶到了長江流域,流傳到江南地區,相容并蓄的江南人經過多年的融會貫通有了不同的制作方法。

紅燒劃水的烹饪方法以徽式紅燒為主,口味屬于鹹鮮味。此菜工藝十分講究,最考驗廚師對時間和火候上的把握,燒制時,須經幾次颠翻而魚尾不斷,其難度很高,是炫翻大勺的活。

其實我個人覺得,魚尾的肉,除了與魚尾鳍連接配接處那一丢丢的肉非常滑嫩外,魚尾的肉真的一般,是以要用紅燒的重手法來烹饪。

“紅燒劃水”的特點是:皮軟肉嫩、色澤紅亮、本味特濃、湯汁濃稠、入口即化,故事佐餐、食欲大增。

在年夜飯的家宴上,不會缺少魚菜。對于家中有子女在外工作拼搏的家庭來說,把這道紅燒劃水作為年夜飯上的開場菜便再合适不過了。這道紅燒劃水以紅燒作為成菜方式,寓意子女事業紅紅火火;劃水是青魚前行的“助推器”,作為父母都殷切期望子女在外工作有貴人相助,推動子女事業向前發展。年夜飯端這道菜作為開場菜上桌,寓意子女事業興旺。

紅燒魚尾,也曾是國宴菜。在1972年尼克松總統訪華期間的國宴上,毛主席又親自加了三道菜,其中,讓尼克松總統印象最深刻的便是一道用青魚尾成就的國宴菜。毛主席臨時加了這道菜也是寓意兩國關系如同青魚尾劃水一樣,通過尼克松總統訪華,助力中美關系向前發展,這道菜就是經典名菜“紅燒劃水”,也寫作紅燒滑水。但是,作為西方人平時很少吃河魚,多刺的青魚尾也讓尼克松總統很不适應,聽了總理對這道菜的解釋後,尼克松總統把這道紅燒劃水吃了個精光。

紅燒劃水的要點之一是如何改刀,基本方法有四。

方法一:大魚的魚尾一隻,處理幹淨,緊貼着正中脊骨片成上下兩半片,去除中間魚尾骨,每片再平均切成3條,呈現出上下共6條的狀态。條和條之間,尾部相連,其它位置是斷開的,俗稱“佛手”。

方法二:順着魚脊骨的左側豎着來一刀,不要切斷,深入魚肉的2/3深度即可。同樣,把魚尾翻過來,順着魚脊骨的左側再來一刀,同樣不要切斷。在魚兩面的寬側,再各下一刀,不要切斷。把魚尾展開,使整個魚尾呈“扇形”,俗稱“扇面”。

方法三:把上下的魚肉片下來,尾巴不連,再切成一條兒一條兒的,這樣兒更入味兒。烹饪後,碼盤擺好。

方法四:把上下的魚肉片下來,留帶骨的片。帶骨側朝下,從魚脊骨的兩邊,正上方下一刀,至2/3的深度,之後往兩面走,至邊上。把這魚肉翻開,再一次往外走刀,再展開。根據需要,可以在魚尾橫斷一刀,友善扇面打開。

改刀後,就是腌制、煎炸、紅燒的過程。

腌制:把改刀後的青魚尾,清洗幹淨,攥幹水份,放入盆中,加姜、蔥、鹽、胡椒粉、醬油、料酒,翻拌均勻,腌制半小時,去除青魚尾腥氣,碼入底味。

備料:提前用熱水泡發幹香菇3朵,浸泡通透後切成豆粒大小的香菇小丁;精五花肉切成肉丁;大蔥大姜,大蒜拍松,整顆香菜;八角1個、桂皮5克、香葉3片。有些大師傅會放芹菜、胡蘿蔔、圓蔥,增加蔬菜的香氣。

油煎:炙鍋很重要,豬油和調和油,至七成熱時,把魚皮朝下,入鍋中煎黃,大翻勺翻面,兩面金黃,出鍋、瀝油、備用。

油炸:道地的做法是寬油煎至表面金黃色。但是在煎的過程中,需要表演大翻勺技術,難度較高,容易把劃水給弄散了,是以,采用拍薄粉後炸制的方法,則容易很多。把腌制好的劃水取出,用廚房紙巾吸幹表面水分,拍少量幹澱粉,能看出隐隐約約的挂粉效果便可。鍋内油溫七成熱,把劃水呈“扇形”下入油鍋内,炸至表面金黃色撈出控油。或者用大笊籬托着炸,定型後,再放入油鍋内。

紅燒:炙鍋後,倒入油,下五花肉,小火炒香、煸透。下八角、桂皮、香葉,小火炒出香料的馥郁香味。下蔥姜蒜炝鍋增香。東北人會放點醬炒香。烹入黃酒、米醋、醬油,倒入沒過劃水一半的開水。醬油調色,放入白胡椒粉、耗油、鹽、白糖、味精或雞粉,面朝下,下入煎炸好的劃水,一路大火,至湯汁收濃,大翻勺,出鍋裝盤,挑去料頭,留肉丁、香菇丁。如果願意的話,把多餘的湯汁返鍋,勾芡,淋明油,把汁澆在魚上,撒蔥花、蒜末或香菜。

再說說細節。

青魚和草魚的差別:青魚背部和鳍部呈明顯的青黑色,草魚較褐黃。另外嘴部也有不同,青魚嘴部發尖,草魚嘴部較圓。論味道,青魚的肉更加鮮嫩肥美,特别是尾巴,肥而不膩,肉香得很!青魚尾有油有肉、有肥有瘦,價格上青魚是草魚的一倍,最宜冬季食用。

俗話說:“青魚尾巴鲢魚頭”!

江蘇劃水不過油炸,而是先調一大鍋汁,然後小火把魚尾捂熟,把多餘的湯汁倒出來,留一點大火收汁。然後大翻鍋。沒有過油的魚尾更嫩,翻鍋時難度更大,魚尾不能碎。然後裝盤,撒上蔥花。

一位美食大家說,在江南一帶,青、草、鲢、鳙四大家魚,各有吃法。美食圈也有俗話:刀魚鼻,鮰魚嘴;鳙魚頭,青魚尾。

做紅燒劃水,最考驗廚師的就是時間和火候上的把握。把握得當,才可以把魚尾的肉做得像豆腐一樣,入口即化,鮮嫩肥美。燒制時,魚尾要在鍋中經幾次颠翻,行話叫“大翻身”,不靠鏟勺協助,隻憑廚師腕力巧勁将整條魚尾輕巧翻身。翻勺時,魚尾朝外,魚肉朝自己。

紅燒劃水的關鍵在于加湯水要适當,多則不易收濃味淡,少則主料不易燒透入味;其次是火候要得當,用文火燒焖,把湯汁收濃入味,火候過旺,湯幹而未燒入味,火候過小,久燒又不易收濃湯汁,影響口味。

起鍋後,魚尾條理清晰,皮不破、骨不斷,湯汁不多不少,光亮紅潤,方為上品。紅燒劃水濃油赤醬,但魚肉卻要鮮嫩無比,鹹出頭、甜收口,滋味十足。

“紅燒劃水”的烹饪技法是“急燒法”。急燒法,說的是不用油煎,僅以少量油滑鍋,即加調料在五六分鐘内燒成的獨特技藝。由于這種急燒法的烹饪時間短,魚的水分損失少,皮軟肉嫩似豆腐,本味濃,蘸魚湯食用特鮮美,緻使“紅燒劃水”成為古往今來徽菜中的一道傳統佳肴。

淡水魚盡量不要放耗油和海鮮醬。

青魚尾本身膠質就很多,不要勾芡,自然收汁即可。

有人說:劃水,吃肉和尾鳍連結的部分。這個地方的“肉”,及其鮮明,但是就一口。說是肉,其實就是膠質。有人說,收拾不好,這個位置容易有細菌。

經過烹饪後,其實肉并沒有進多少味道。如果當時就吃,是需要蘸汁的,是以要紅燒。如果泡一夜,和肉一樣,魚肉裡面就進味了,好吃不少。

有人說:做劃水這樣的菜,還有像醬汁兒魚,魚不能過于新鮮。否則它會變形兒變的很嚴重,最好是放一放,超過4個小時,或者放一宿或凍一凍。

紅燒劃水,傳統的淮揚菜,是不放蒜不放醋的。

我至今應該是沒吃過青魚,隻是用胖頭魚做過紅燒劃水,但是技藝上達不到最高的标準,或者做法就不是最正宗的。這菜将來有機會到安徽品嘗一下吧!

但是家裡如果有大魚,還是可以嘗試的做一下,照貓畫虎,也未嘗不可!

各位老友,期待您的“點贊,關注,收藏,轉發,評論”。

人生百味如烹饪,煎炒烹炸見乾坤。如果烹饪是文化,我願一直被傳承!咱們下回書見!

附件一:

食諺說:北以羊為鮮,南以魚為鮮,這句話很有道理,因為北省氣候幹燥,又多崇山峻嶺,較适于羊的生長,故人們也多吃羊、做羊;而南省多靈川秀水,魚類豐富,故人們吃魚、做魚很多。古人造字也知道這個道理,“鮮”字就是由左邊的“魚”字和右邊的“羊”字組成的。

北方人口味較重,做菜喜歡濃油赤醬,而南方人口味輕,講究清湯原味,是以要讓北方人接受南方的清湯魚鮮并不容易,倒是那些本屬南方的魚鮮,而做法和口味又類似北方的菜頗受歡迎,淮陽菜中的扇面劃水就是這樣一道名菜。

“劃水”是魚身上的一段,以草魚為例,一般說一條一尺長、重量在一斤左右的魚從頭至尾可分為四段:魚頭、肚裆、劃水、魚尾。扇面劃水又稱紅燒劃水,是淮陽菜的最高成就(即最有名的菜)之一。顧名思義,這道菜就是對劃水這段肉施以紅燒的一道菜。由于這道菜肉質細膩又施以濃油赤醬的北派做法,是以很受北方人的青睐。扇面劃水的味美已經廣為流傳,在這裡無需細表,倒是做這道菜的其他“故事”值得一提。

衆所周知,魚身上的四段有不同的口味和烹饪方法:魚頭多用于做湯或涮火鍋;裆即魚胸、腹部的肉,這部分肉質油滑而刺少;魚尾則肉薄而刺多;唯獨劃水這段肉質細膩,刺也适中,是以堪稱魚身上的第一“寶地”。由于一條魚的各段之間并無明顯的界限,是以制作扇面劃水這道菜時,如何從一條整魚身上切下劃水這一部分——即“取段”,就成了最難的一個環節。

“取段”位置過高,就會帶上肚裆,這樣雖然刺少,但吃家會因肉質油滑而不滿意;反之,如果“取段”位置過低,就會帶上魚尾,這樣雖然肉質尚可,但吃家又會抱怨刺多肉薄了,是以“取段”要恰到好處,要恰在魚尾之上、肚裆之下,正所謂少一步則不達、多一步則去遠。一般來說,一條尺長斤重的草魚,其劃水也就在寸段之間。以一個九寸盤為例,一盤扇面劃水一般需要幾條草魚作為原料。

“取段”難且數量少,扇面劃水的價格自然就不低了。

一般來說,淮陽菜的最高成就除了扇面劃水,還有各種鳝魚菜和鎮江“三頭”,即:扒燒整豬頭、拆燴鲢魚頭和蟹粉獅子頭,其實這每一“頭”都是淮陽菜的經典之作,都值得大書一筆。北京的淮陽菜館最推崇的是位于西城區三裡河的“淮陽春”。

附件2:

“春頭夏尾,秋背冬肚皮” ,這是當年桐廬船上人家一句極為精緻的吃魚經驗。

說起《紅燒劃水》這個菜,民國時期曾流傳這麼一個故事,說是那時縣城美味和、李裕順等幾家有名望的飯店,他們為了顯示自家店注重食材鮮、活、嫩的特色,大多會在自己店堂用“七星鈎”高高挂起一條條尾朝上、頭朝下重約10幾斤的鮮魚來做招牌,這也算家店招攬客人的一種方法吧!因為,誰家能挂個10幾斤重的新鮮大翹嘴鲌,那是足夠說明這家店的一切了。

據說當年誰家有10幾斤重的大翹嘴鲌挂出來,首先搶吃《紅燒劃水》的肯定就是縣城那幫“吃會”的人,因為,這幫人會早早地候着叫店家把魚尾及包括魚身上的魚鳍統統割下來,燒上一盤《紅燒劃水》,老酒笃笃一個清早就吃将起來。好端端的一條魚,早晨挂出後招牌也來不及做就變成混筒頭樣子,着實把店家弄的哭笑不得為止,據說這是“吃會”人熥弄(戲弄)店家的一種惡作劇,當然更主要的還是說明桐廬人太愛吃《紅燒劃水》了。

據傳民國以前桐廬縣城就有這麼一個“吃會”的組織, 相當于現在的美食家協會或吃貨協會,而且這個吃會的人個個都是縣城大家族裡有頭面的人物,就連當時漁民獻給縣官嘗的第一條鲥魚,吃會的人也會一個個去擠桌角的。

《紅燒劃水》一般用翹嘴鲌、螺蛳鲭等魚尾為食材做成,烹制這個菜取其肛門以下一段魚尾,須順長斬成尾部連着、約2.5公分左右的寬條,鍋内加入植物油燒熱,投入姜與蔥結爆出香味,推入魚尾,晃鍋略煎(此菜因主要食用魚皮,不宜多煎,桐廬坊間叫作“煎要煎嫩,滾要滾透”),加入黃酒、醬油、食鹽、白糖,晃鍋滾稠,使魚染上色,收入鹹鮮味,然後加入清湯燒滾,加蓋焖燒至熟。再用手勺淋入濕澱粉,着成薄芡(一般像薄飯湯樣的芡汁),淋上明油起鍋即可。

此菜鹵汁旋鍋着芡後粘包鹵汁,略露盤中,稠進魚肉,使其上色入味,魚肉嫩鮮,魚皮肥、糯帶韌,色澤光亮,極富有鮮、香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