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晶科電子“變身記”:李書福兒子突擊入股,汽車類業務居首

作者:子彈财經
晶科電子“變身記”:李書福兒子突擊入股,汽車類業務居首

出品 | 子彈财經

作者 | 王亞靜

編輯 | 胡芳潔

美編 | 倩倩

稽核 | 頌文

在沖刺上交所科創闆折戟之後,晶科電子選擇轉戰港交所。

2月1日,廣東晶科電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晶科電子”)遞表港交所,中信證券為獨家保薦人。

這是一家融合LED+技術的智能視覺産品及系統解決方案提供商,專業領域涵蓋汽車智能視覺、高端照明及新型顯示産品。

自2019年2月在新三闆摘牌之後,晶科電子再次進入資本市場的道路走得并不順遂。

公開資料顯示,2019年公司曾遞表科創闆,但在收到上交所問詢函後,晶科電子和保薦機構并未回複問詢函,并于2020年5月申請撤回上市申請檔案,A股之路就此終止。

沒有順利進入上交所的晶科電子,在業務上還是成功搭上了吉利這趟快車。招股書顯示,2020年,公司與吉利系企業開始業務合作,到2022年時,吉利系企業已經成為公司第一大客戶。

蓄力4年之後,晶科電子又一次向資本市場發起沖擊,隻不過目标從上交所換成了港交所。而這一次,晶科電子能夠順利敲開港交所的大門嗎?

1、轉戰港交所,傳統照明業務接連下挫

晶科電子的業務曆史最早可追溯至2003年。

當年2月,陳正豪、肖國偉與香港科技大學的研究人員在香港通過微晶先進光電開始從事LED晶片和産品研發業務。2006年8月,微晶先進光電于廣州成立了晶科電子,并逐漸整合合并微晶先進光電的業務營運。

經過多年營運,晶科電子在行業中占據了一定地位。根據灼識咨詢資料,以收入計,公司2022年及2023年前9個月在中國高端照明行業器件和子產品内資廠商中排名第三,在中國中高端汽車智能視覺行業内資廠商中排名第五。

從業績來看,晶科電子的收入節節攀升,但利潤卻起伏不定。

招股書顯示,2021年-2023年前9個月(以下簡稱“報告期”),公司實作收入13.88億元、14.11億元和13.39億元;期内利潤7800萬元、3907.1萬元和4956.8萬元。由此可見,2022年公司利潤幾乎“腰斬”。

晶科電子“變身記”:李書福兒子突擊入股,汽車類業務居首

(圖 / 晶科電子招股書)

而2022年,正好是晶科電子的一個轉折點。

這一年,吉利系企業于報告期内首次升為公司的第一大客戶。借力于此,晶科電子起步不久的汽車智能視覺業務獲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

2021年-2023年前9個月,汽車智能視覺業務分别貢獻了5.3%、28.3%和39.3%的收入。不到3年時間,這一占比最少的業務一躍成為公司第一大收入來源。

晶科電子“變身記”:李書福兒子突擊入股,汽車類業務居首

(圖 / 晶科電子招股書)

不過,晶科電子卻沒有守住傳統高端照明業務的“城池”。2021年,高端照明業務實作10.34億元的收入,占比總收入的74.5%。到了2023年前9個月,這項業務僅貢獻了38.3%的收入,金額隻有5.13億元。

帶着這樣一份喜憂參半的成績單,晶科電子向港交所發起沖刺。其實,這已經不是公司第一次嘗試登陸資本市場。

早在2016年,晶科電子就已登陸新三闆,直到2019年2月,公司才從新三闆摘牌。對此,公司表示此舉是調整發展戰略及籌備申請在上交所科創闆上市。

2019年12月,公司便向科創闆送出了招股書。随後,上交所在2020年1月向晶科電子發出首輪問詢,但公司并未就此進行回複。4個月後即2020年5月,晶科電子和保薦機構申請撤回上市申請檔案。

2、過度依賴吉利,李書福兒子突擊入股

不可否認,自科創闆折戟之後,晶科電子在嘗試改變,但遺憾的是,企業仍然沒有改變對大客戶的依賴。

此前其在遞交上交所的招股書中披露,2016年至2018年,來自前五大客戶的收入占同期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别為82.77%、81.71%和87.49%。

晶科電子“變身記”:李書福兒子突擊入股,汽車類業務居首
晶科電子“變身記”:李書福兒子突擊入股,汽車類業務居首
晶科電子“變身記”:李書福兒子突擊入股,汽車類業務居首

(圖 / 晶科電子招股書(科創闆版本))

此時,飛利浦照明、三星電子作為前兩大客戶為公司貢獻的營收遙遙領先。2016年至2018年,來自這兩位客戶的收入占公司營業收入的51.19%、66.67%及68.15%。此時,公司仍然專注于LED封裝及應用模組産品。

不過,晶科電子這時已經在試水切入汽車領域,并成功與吉利建立了聯系。

招股書顯示,2018年10月,公司與吉利系企業共同成立了一家汽車智能視覺産品企業——領為視覺。其中,吉利控股的浙江吉創持股51%、晶科電子持股49%。

晶科電子“變身記”:李書福兒子突擊入股,汽車類業務居首

(圖 / 晶科電子招股書)

但在2020年12月,浙江吉創轉讓了自身持有的領為視覺全部股份退出,接盤者是耀甯科技。值得注意的是,截至最後實際可行日期,耀甯科技由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的兒子李星星間接控制。

晶科電子“變身記”:李書福兒子突擊入股,汽車類業務居首

(圖 / 晶科電子招股書)

晶科電子與吉利的關系并沒有斬斷,而是不斷加深。還是在2020年這一年,晶科電子開始與吉利系企業開展業務合作。

自此之後,吉利系企業在晶科電子業務中的份量越來越重。招股書顯示,2021年-2023年前9個月,公司來自吉利系企業的收入分别為0.51億元、3.50億元及4.83億元,分别占同期總收入的3.6%、24.8%及36.1%。

其中,2022年、2023年前9個月,吉利系企業均為晶科電子的第一大客戶。

晶科電子“變身記”:李書福兒子突擊入股,汽車類業務居首
晶科電子“變身記”:李書福兒子突擊入股,汽車類業務居首

(圖 / 晶科電子招股書)

而晶科電子與吉利的親密關系不止于此。

招股書顯示,擔任公司非執行董事的鄭鑫正是李書福的女婿。另外,自2020年12月起,鄭鑫就擔任耀甯科技的總經理。

晶科電子“變身記”:李書福兒子突擊入股,汽車類業務居首

(圖 / 晶科電子招股書)

在晶科電子IPO的前夕,耀甯科技更是突擊入股。2023年12月,晶科電子自耀甯科技收購了其在領為視覺的全部權益,代價不是現金,而是向耀甯科技發行股份。

晶科電子“變身記”:李書福兒子突擊入股,汽車類業務居首

(圖 / 晶科電子招股書)

對于這一行為,晶科電子給出的解釋是為精簡集團的公司架構。

而從李星星一方來看,在獲得這些配發股份後,耀甯科技一躍成為晶科電子的重要股東。IPO前,耀甯科技持有公司13.76%股權,是除微晶先進光電以外,唯一持股比例超10%的單一股東,而李星星因于耀甯科技擁有權益而成為晶科電子主要股東。

晶科電子“變身記”:李書福兒子突擊入股,汽車類業務居首

(圖 / 晶科電子招股書)

深度綁定李書福的兒子、女婿後,晶科電子與吉利的關系或許會更加牢固。

而晶科電子也預計未來來自吉利系的收入将持續增長。招股書顯示,公司已與吉利集團各成員訂立産品及服務供應架構協定,根據協定,2024年-2026年,來自吉利系的交易金額上限分别為10.81億元、12.18億元及12.55億元。

晶科電子“變身記”:李書福兒子突擊入股,汽車類業務居首

(圖 / 晶科電子招股書)

3、股東累計套現上億

在晶科電子的股東清單中,其實不乏資本機構。

例如,在新三闆上市之前,公司曾經曆過一系列股權變動及增資,先後引入了浩瀚光電、粵科投資、國民創投、晶宇光電等企業。

在新三闆上市期間,晶科電子于2016年、2018年進行了兩輪配股融資。

2016年,公司配股募集資金8990.80萬元,引入了中保産業、廣東科技風投、西交科創等多家機構。

2018年,公司再次進行配股融資2.11億元。值得注意的是,在這次配股過程中,公司總裁侯宇配偶高濤、公司副總裁曾照明配偶王紅英得以進入公司股東的行列。

晶科電子“變身記”:李書福兒子突擊入股,汽車類業務居首

(圖 / 晶科電子公告、招股書)

而公司在新三闆退市後不久,晶科電子的股東們便開啟了套現之路。

2019年6月,微晶先進光電向中科白雲、豐衍投資轉讓股份,分别套現約2982萬元、300萬元。

晶科電子“變身記”:李書福兒子突擊入股,汽車類業務居首

(圖 / 晶科電子招股書)

2021年,東屹基金、微晶先進光電進行了數次股權轉讓,合計套現約1.08億元。

晶科電子“變身記”:李書福兒子突擊入股,汽車類業務居首

(圖 / 晶科電子招股書)

2022年5月,恒洲信将200萬股股份轉讓,套現600萬元;2023年6月及8月,嘉木融合、豐衍投資分别通過股權轉讓套現2723萬元、300萬元。

晶科電子“變身記”:李書福兒子突擊入股,汽車類業務居首

(圖 / 晶科電子招股書)

晶科電子直言,由于這些投資是通過股東之間轉讓股份的方式進行,是以公司并無收到任何所得款項。

相比于這些股東,晶科電子或許更需要這些資金。截至2023年12月20日,公司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僅有1.63億元,和股東們的套現金額不相上下。

晶科電子“變身記”:李書福兒子突擊入股,汽車類業務居首

(圖 / 晶科電子招股書)

同樣截至2023年12月20日,公司尚未動用的銀行融資為9.01億元,如若以此來補充現金流無疑将加重企業的負債,而企業的資産負債率本已經存在上升趨勢。

2021年-2023年9月末,晶科電子的資産負債率分别為54%、54%及58%。

晶科電子“變身記”:李書福兒子突擊入股,汽車類業務居首

(圖 / 晶科電子招股書)

而上市融資既能不加重企業負債,還能補充現金流,可謂一舉兩得。

本次IPO,晶科電子計劃将部分所得款項淨額用作營運資金及一般公司用途。公司認為,考慮到經營現金流量、融資所得款項淨額以及可用的财務資源,公司有足夠的營運資金滿足目前(即自本檔案日期起)至少12個月的需求。

為何時隔4年,晶科電子又繞路沖擊港交所,由此也可窺一二。隻是不知,這一次,和吉利系企業、汽車類業務緊緊關聯在一起之後,晶科電子能否如願進入港交所?

*文中題圖來自:攝圖網,基于VRF協定。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