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7個月,燒光3.6個億,一家明星初創公司猝死實錄

7個月,燒光3.6個億,一家明星初創公司猝死實錄

7個月,燒光3.6個億,一家明星初創公司猝死實錄

“他們租下了紐約市中心一座摩天大樓的整個26層,其中十分之九都是空的。”

作者 | Amelie

編輯|蔓蔓周

2024年創業科技界當頭第一棒,來自創業媒體公司The Messenger關閉的消息。不止整個網際網路新媒體領域,華爾街乃至全球新聞業都是一片嘩然。

一個行業資深經曆的明星創始人,揚言到 2024 年底将擁有 1 億讀者,年收入将達到 1 億美元的新媒體初創,一瞬間塌了。

去年5月份The Messenger剛推出上線,就從 Apollo Global Management 聯合創始人 Josh Harris 等投資者那裡拿到了 5000 萬美元(折合人民币3.6億)的融資。顯然公司首席執行官Jimmy Finkelstein和投資人們都認為,The Messenger依靠其專注于報導準确、平衡、無政黨傾向的新聞和消息,可以快速成為新聞媒體界的一匹黑馬。

Finkelstein今年75了,這位已經古稀之年的創業家曾在去年The Messenger網站釋出時高調接受了不少采訪,其發言也受到部分媒體人犀利的嘲笑——他将這次創業形容為“不隻是在泳池邊閑逛,而是将這作為一種遺産。” 并且将自己的新媒體與《名利場》和《60分鐘》比較,意在打造一款非常嚴肅且有價值的出版物。

7個月,燒光3.6個億,一家明星初創公司猝死實錄

圖源:TheWrap

納入麾下的很多記者和編輯原本以為已經扛過了2023年年末的寒冬聖誕節,卻也沒等到2024年春天的複蘇。

關閉的消息來得突然,很多網站員工在社群媒體平台X.com上面表示,自己是在上周看了《紐約時報》報導這一消息,才得知自己丢掉了工作。

The Messenger作為一家成立半年不久的新型媒體創業公司來說,其前期發展非常迅猛。

在極短的時間内雇了300名員工,許多都是從其他主流媒體公司挖角過來的老練記者,并且薪水比行業平均要來得高。公司前期花錢毫不手軟,直接在紐約、華盛頓和弗羅裡達州簽下幾百萬的辦公室租賃契約,揚言要做到每月網站流量過億。

但據美聯社報導,The Messenger網站流量最高時也隻有達到過其目标的四分之一。

也有媒體人指出,該網站的商業模式從成立以來就乏善可陳,太過依賴社群媒體分發和熱點搜尋來博眼球。

Finkelstein在新寫給員工的一份通知中,将關閉公司的決定歸咎于媒體行業面臨的持續經濟壓力。

他進一步解釋,通知如此突然,是因為“直到今天(上周三)早些時候都在争取足夠的資金”。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The Messenger并沒有給旗下員工任何裁員補償及遣散費,員工在收到正式通知之後不久,整個網站馬上停運。

01

玩票?能力不濟?

歲月從來不曾繞過任何一個人。

或許有人說要服老,70歲了就該安享晚年退休生活,耄耋之年垂垂老矣。但Jimmy Finkelstein顯然不是這一類人。作為一位經驗豐富的媒體投資者、老牌報紙和數字媒體公司The Hill的前老闆、紐約上東區的“老錢”,他對媒體行業充滿了眷念。

7個月,燒光3.6個億,一家明星初創公司猝死實錄

圖源:The Daily Beast

The Messenger成立之初,Finkelstein制定了迅速擴招到550人的新聞團隊的宏偉計劃,并預計2024年收入為1億美元。随之而來的故事是,先用非常可觀的薪水雇用大量資深記者,緊随其後不到5個月就是年末殘酷的裁員季震驚了整個媒體界。

整個2023年,公司入不敷出,年營收隻有300萬美元。

這自然惹毛了不少同行媒體人,比如曾就職于The Messenger沒多久就遞交辭呈的Gregg Birnbaum,他指責該網站“貪婪且盲目、絕望地追逐流量”。

7個月,燒光3.6個億,一家明星初創公司猝死實錄

Finkelstein在2022年把美國報紙和數字媒體公司The Hill以1.3億美元的價格賣給了Nexstar,從中賺了大約1800萬美元的利潤。他拿這筆利潤投進了The Messenger的營運中,信心滿滿,加上其他投資人的參與,努努力這個新事業完全可以幹成。

他甚至算了筆賬,記者和編輯人員配足後,流量肯定裂變式增長,然後再廣泛找尋廣告商,預計第一年的直接銷售額達到數千萬美元不成問題。

作為媒體還可以主辦各種商業活動。比如像他之前掌舵的The Hill,每年通過一場名為“Rising”的政治圓桌會議節目就可以賺取300萬美元的利潤。The Messenger計劃裡自然少不了這類飽含商業價值的活動。不止線下主場,數字類“電視節目”等活動也會出現在YouTube和The Messenger官網上。

7個月,燒光3.6個億,一家明星初創公司猝死實錄

同時,進階會員服務必不可少。推出讀者必須付費購買的“進階”元件,付費确切的範圍和内容需要進一步仔細去規劃。

“總之,我們會有很多收入來源。”Finkelstein告訴慕名前來采訪的年輕人。

在去年3月份這個項目剛準備啟動的時候,Finkelstein對《紐約時報》的記者說,“我記得小時候,我和家人一起坐在電視機前,我們都會一起看《60 分鐘》。或者我們都迫不及待地想獲得下一期《名利場》或任何您感興趣的其他雜志。那些日子已經過去了,事實是,我想幫助恢複那些日子。”

02

AB面下的陰影

The Messenger的主編Dan Wakeford将自己網站的使命描述為“揭開錯誤資訊的神秘面紗,提供公正客觀的新聞”。

其他的媒體人卻并不願意為此買賬。

名利場的記者Joe Pompeo在采訪Finkelstein時發表了他的見解,他覺得The Messenger更像是“具有民粹主義、中右翼的編輯視角;目标閱聽人是普通群眾,而不是精英;以及獨家新聞+原創報道和各類熱門轉載的混合,就像裝滿頭條新聞的大雜燴。”

Finkelstein反駁道:“首先,它不是中右翼。我做的一件事就是檢視品牌,確定它處于中間位置。右翼人士可以尊重它,因為這是事實。而且The Messenger定位是成為一本非常嚴肅的出版物,其中也會有很多有趣的文章。”

從成立之初的争議,走到如今倒閉,看似印證了先前一些人的疑惑。

那走過這一程的内部人士怎麼看待這突然的倒閉呢?

很多資深媒體人顯然毫不留情,Jordan Hoffman就是如此。他在《殺死The Messenger:我在災難中工作的最後幾天》一文中詳細記錄了這不到一年時間裡經曆的各種細節。Hoffman形容2023年底,公司舉辦了一場最悲傷的聖誕趴體,大家對公司現狀很悲觀,CEO Finkelstein甚至咆哮着說他今天永遠不會讓他的孩子去常春藤聯盟學校,顯然是指反猶太主義争議。他認為Finkelstein是一位住在紐約上東區非常富有的人,但他依然決定不給員工遣散費。

7個月,燒光3.6個億,一家明星初創公司猝死實錄

Jordan Hoffman|圖源:X

另一位記者Madeline Fitzgerald在X.com上分享了自己的經曆,從紐約時報上讀到公司要倒閉的消息之前,她沒收到任何通知。随着新聞發酵後,她很快就被管理層從即時通訊工作軟體Slack上踢出,隻留給她幾小時的時間去備份自己發表過的作品。

還有Eli Walsh在面對突如其來的失業之後,爆料說公司的運作模式根本不行,他在這7個月裡産出了630條稿子,但這其中做的最多的工作就是複制和粘貼。

03

失敗中的警示

不要輕視失敗者的勸告,他在不應該做什麼的問題上是權威。

The Messenger短暫的昙花一現,有其存在的價值,尤其對于初創公司的成長,都充滿了啟迪作用。

比如初創公司,對融資的需求是否應該放在自身商業模式優勢之上。

The Messenger以5000萬美元的融資啟動,無疑在一衆初創中顯得财大氣粗。前期瘋狂圈地圈人,各種鋪張推廣,營運造勢。而實際上,被誇的天花亂墜的新型商業模式經不起推敲,不說陳舊,也看不出太多新意。成立不到幾個月時間就開始管理失控,到年末急刹車式的開始裁員。年後情況也沒完全好轉,裁員壓力下的新一輪融資更難以實作。

7個月,燒光3.6個億,一家明星初創公司猝死實錄

圖源:CIO Bulletin

Finkelstein作為一個媒體行業投資人和創業家,顯然在The Messenger這一站铩羽而歸。如果不是那麼依賴外界的資金方,節省前期開支,先實作各類收入來源,再通過内部現金流和其控制的财務智能資本的組合來進行融資,或許會走得更遠一些。而一旦你看起來很缺錢,當你乞讨錢時,有錢的人就會有意遠離你或者占你便宜。Finkelstein在2024年美國媒體行業開年不利的大行情裡,幾乎沒有融資優勢。

另外,不要把夢想描繪得太過宏大虛幻,這樣看起來更假。

如果創業公司自身對行業資料沒什麼概念,那完全就是“創業自殺式表演”。The Messenger成立初期預計的資料一直受到質疑。各類投資者們對FTX創始人山姆·班克曼·弗裡德和“矽谷詐騙惡血女主”伊麗莎白·霍姆斯的記憶猶新,投資市場的空氣中彌漫着濃濃的懷疑氣息。Finkelstein的年齡和經曆依舊不是其商業模式有前景的背書,The Messenger網站去年11月份似乎隻吸引了1250萬獨立通路者,這和他們預計的1億流量目标相差甚遠。

創業公司尤其應該把投資方給與的每一筆錢,都用在刀刃上。

并非融資越快越多就越好,減少對更多輪風險投資的需求,創始人才有機會保持領先地位,并盡可能減少股權的稀釋。如何使用籌集的每一美元來創造最大價值和公司商業優勢的打造一樣,同等重要。而不是融到錢後的鋪張浪費,毫無實質内容地炫耀,高薪挖人又不能盡其才。

The Messenger在紐約、華盛頓特區和棕榈灘都設立了辦事處,每月辦公樓租金花費24萬美元,看看它曾經的員工怎麼形容這種氣派的辦公室:

The Messenger的高管,租下了紐約市中心一座摩天大樓的整個26層,其中十分之九都是空的。大部分辦公區隻有一排排一塵不染、看起來很昂貴的桌子,隻需按一下按鈕就可以變成站立式工作站。

參考來源:

1.Jimmy Finkelstein, Low-Key Media Tycoon, Looks Beyond The Messenger’s Rocky Start. (Vanityfair)

2.Killing The Messenger: My Final Days Working at a Disaster. (Intelligencer)

3.Unlocking Your Unicorn: 7 Lessons From The Messenger’s Collapse. (Forbes)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