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地利作家伯恩哈德以自己莫紮特音樂學院學習的基礎上,讓我們驚喜地看到了作家旗幟鮮明的創作風格,即"以批判的方式關注人生和社會現實"!
曾經的記者生涯和文學的創作,作家以其毫無遮攔地對于社會的現實批判見長,因為他童年原生家庭的影響,同時在他受到的教育,經曆的戰争痛苦,以及糾纏在身上的疾病,和親人故去,讓敏感的天性他更加善于捕捉和以及人性的弱點,他的洞察之後敢于特立獨行的去發聲,是他不被社會制度和道德所限制的“我思故我在”!
這本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沉落者》,作家以"我"作為叙述主體,講述在"二十八年前"的"我"、古爾德和韋特海默,他們旨在提高自己的音樂水準,都在薩爾茨堡恰參加鋼琴教育訓練班,在師從鋼琴大師霍洛維茨學習過程中,彼此成為朋友。
作家的叙述沒有任何段落句章之分,整篇下來,他以他進修音樂得天獨厚的優勢,來緻敬他的心目中的世界著名鋼琴大師格倫·古爾德,這位以演奏《哥德堡變奏曲》享譽世界的天才大師意外離世于其藝術最佳創造時期!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作品以對于古爾德在其藝術上的近乎于苛刻的極端主義的完美追求,讓我們看到了他的之于藝術的象牙塔上,已經發展到"有十年沒有公開舉辦鋼琴音樂會了",這之于藝術家來說,離開了觀衆的掌聲,沒有了觀衆的喝彩,似乎是有一種"江郎才盡"的感覺,但是,作家卻言古爾德是"癡迷鋼琴演奏彙總最清醒、最有預見的人",正式這種近乎曲高和寡的陽春白雪,讓"我"把自己的鋼琴送給不懂音樂的孩子,而韋特海默将其鋼琴送到了拍賣行。
"我"的職業變成了哲學家,而韋特海默"轉向了精神科學方面的發展",這是三位同行人各自的在始于相同的起跑點,最終都因看透自己的未來,最終選擇了自己的事業的方向。最終,因為古爾德的離世韋特海默自殺身亡。而"我"仍然在藝術的追求上,從事寫作古爾德的文章。并在撰寫的過程中,"我"如音樂賦格的分析叙述中,講述了韋特海默作為"塵落者"最終走向自殺的原因。
古爾德追求藝術的極緻就是要幻化成器物-鋼琴,這與為藝術而獻身不一樣,他要建立服從于自己的内心秩序,是以,他對外輸出的最終結果是自己孤獨而死!而此與作家個體的經曆近乎一緻,成為這部賦格曲音樂形式《沉落者》的誕生!于是,我終于走近韋特海默,在他死亡的空氣中裡面終于打開了《哥德堡變奏曲》的電唱片,一切都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