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成為品類主的 7 個方法

作者:市場部網

為什麼有那麼多電子産品的網站,我們還是願意去京東下單?為什麼有那麼多家居店,我們還是願意去宜家或美凱龍?為什麼有那麼多零食門店,我們還是願意去良品鋪子或三隻松鼠?

京東、宜家和三隻松鼠,已經成為了各自品類的品類主。顧客在做出特定品類的購買選擇的時候,第一個就能想到它們。

類似的例子還有,當我們想到鮮炖燕窩的時候,首先想到的是小仙炖或燕之屋;當我們想買鹵味雞爪的時候,首先想到王小鹵;想到天然水,就是農夫山;想到酸菜魚,就是太二。

小仙炖、王小鹵和農夫山泉,這些品牌已經成為了各自品類的品類主。

一旦你成為品類主,就能享盡無限好處。例如京東,無數家電品牌要在這裡入駐,給他交進場費和流量費。例如太二酸菜魚,很多商場要為了它的進駐,給他減免房租甚至補貼裝修。

估計你也發現了,以京東為代表的品類主,和以太二為代表的品類主似乎有點不同。前者我們稱之為管道品類,後者是産品品類。二者的關系是一個互相博弈,共生共存的關系。

初創時期的管道品類,會支援自己平台上的産品品類誕生品類主,因為這會給管道品類帶來流量。成熟期的管道品類,會限制産品品類主的誕生,因為那意味着它們自帶流量,就不需要從自己這裡買流量了。

但不管怎麼說,成為各自品類的品類主,是所有品牌都要思考的戰略重心。我們這裡有 7 個方法,助力你成為自帶流量的品牌。

重視品類

重視品類的意思是,從品類開始思考自己的戰略。

上周跟領航定位火佳傑和東極定位王博聊天的時候,談到飛鶴奶粉這個案例。火佳傑說,“更适合中國寶寶” 這個定位的有效性,一個檢測方法是抛開品牌勢能看品類:

如果飛鶴這個品牌的勢能和外資奶粉一樣,那麼 “更适合” 是特别有說服力的。但是因為國産品牌的勢能不夠,很多人會覺得這個定位不夠強。

結論是,如果抛開品牌勢能看品類勢能真實存在,那麼接下來的工作就是持續做強品牌勢能就可以了。

品類是品牌背後的力量。但是大多數人并不重視品類,一個最明顯的表現是産品宣傳上品牌名大于品類名。

例如這個餐飲品牌:小菜園安徽菜,品牌名遠遠大于品類名。在創業者心智中認為品牌名更重要,這就是一種内部思維。顧客首選的是品類,然後才是品牌。既然顧客這樣思考問題,那麼品類名就應該和品牌名一樣大。

有人說,那肯德基麥當勞海底撈是這樣做得嗎?它們并沒有把品類名放大,不也做得很好嗎?

這是肯德基在中國的第一家店,清清楚楚用大号字寫着:美式快餐,肯德基家鄉雞。

這是麥當勞在美國的第一家門店,十分明确自己的品類:漢堡。甚至這個品類名比品牌名還要大。

海底撈确實把自己的品類名去掉了。我們認為這是錯誤做法,是品牌被咨詢公司誤導的表現。海底撈自己也陷入了内部思維,以為所有顧客都知道自己是幹啥的。我們設想一下,一個小鎮青年初次到城市看到這個門頭會則怎樣想?它是不是特别像一個KTV。

海底撈也不總是那麼傻,例如開到日本的門店就把品類名寫得很明顯。

命名品類

品類是顧客認知中對事物的分類。這裡的關鍵詞是顧客認知中的分類,不是行業内部的分類。

很多品牌都喜歡用自己的專業名詞來給品類命名,這是陷入内部思維的表現。例如白電專家、情緒飲料、健康瓷磚、運動皮鞋、健康辣條、減肥牙膏等等都是錯誤的品類命名。

例如液冷電動車就是錯誤的品類名,顧客了解不了什麼是液冷。運動皮鞋,顧客能了解,但是沒有人會在運動的時候穿皮鞋,這也是錯誤的品類命名。

另一個比較知名的錯誤命名是西貝莜面村。除了西北人認識這個品類其他人很少知道。

怎樣才是一個正确的品類名?首先是顧客能了解,這裡說的顧客是指一般顧客,或者叫社會大衆顧客,不是指對你非常熟悉的專家顧客。你要有把所有人抽象為一個人的能力,從這個層面的顧客出發去定義自己的品類。

首先是把所有人看作一個人,從心智的底層邏輯去定義品類。然後是從抽象的概念出發,找到一個有勢能的原點人群去推廣品牌。

開創品類

通常來說,你看好的品類都已經有人占據了。例如可樂品類,品類主是可口可樂。純淨水品類,品類主是怡寶。燕窩品類,品類主是燕之屋。火鍋品類,品類主是海底撈。

這個時候,“可樂” 這個品類詞就很難被後來者占據了。這時候的辦法就是開創品類,例如王老吉它事實上開創的是防上火的可樂這個品類。例如農夫山泉,它開創的是天然水這個品類。小鮮炖,是在燕窩品類中開創了鮮炖燕窩的品類。

我們比較欣賞的是簡一這種模式,并不是在原有的品類裡做細分,而是重新切換賽道從瓷磚品類到大理石品類。

這種品牌哲學,我們認為是邁克波特的競争戰略、德魯克思想和定位理論的結合。波特提到競争對手也可能來自品類之外,定位理論提到競争對手要從顧客認知中定義。

德魯克則經常問企業家一個問題:顧客真正購買的是什麼。

在大理石瓷磚的品類開創上。首先要問:顧客真正購買的是什麼。顧客買的是瓷磚或大理石嗎?并不是,顧客購買的是地面裝修方案。這個方案可以是瓷磚,也可以是大理石,也可以是别的東西。

從德魯克式的思維出發,思考顧客購買的是什麼。然後從定位理論出發,思考顧客都在選擇哪些品類,然後參考波特的啟發,思考瓷磚品類之外還有哪些競争對手、還有哪些機會。

是以,當你不知道怎麼做的時候不妨回到起點。問自己一個德魯克式的問題:顧客真正購買的是什麼?

例如Stanley這個保溫杯品牌,它的關鍵洞察就是把這個品類重新定位為時尚單品。

而咨詢公司能夠給企業的最大價值,就是判斷哪個品類最有機會。例如郎酒集團曾經認為最大的機會在濃香型白酒,并且在紅花郎品牌上投入了巨大資源,但是在咨詢公司的幫助下才發現最大的機會在醬酒品類的青花郎。

也許郎酒集團出的題是如何做大濃香型的紅花郎,咨詢公司給的答案卻是做大醬香型的青花郎。

大角鹿是比較正常的品類開創方式,在簡一開創的品類上繼續細分,做耐磨的大理石瓷磚。

開創品類有一個最難的地方就是聚焦最強特性。首先你要判斷哪個是最強特性,其次你要做到舍棄,舍棄其他非核心特性。

例如智米空氣淨化器聚焦一個特性:除PM2.5。舍棄了除甲醛、除異味的功能。聚焦最強特性,能夠降低制造成本實作最佳成本效益。例如小米掃地機,隻掃地不拖地,也不安裝攝像頭。

例如老闆大吸力油煙機,聚焦大吸力。舍棄靜音、省電等特性。

進化品類

另一個開創品類很成功的品牌是老闆大吸力油煙機。

方太廚電開創了更适合中國廚房的高端廚電之後,老闆電器沿着這個品類繼續開創更适合中國廚房的吸油煙機:大吸力油煙機。

開創品類之後,要繼續做的是不斷進化品類。不斷為品類注入新的勢能。

老闆大吸力油煙機首先是聚焦在廚電中的吸油煙機這個品類,其次是在靜音、省電和吸力大三個特性中聚焦于大吸力。更重要的是它明确開創了并命名了新品類:大吸力油煙機。

老闆大吸力的政策是發現定位、占據定位、做大定位。發現大吸力油煙機的定位之後,明确定義品類并搶占認知,成為這個品類的代表品牌。

更重要的是持續進化品類。老闆大吸力聚焦大吸力油煙機之後,持續不斷更新這個品類,推出了第6代産品後又推出了雙腔大吸力油煙機。品牌主張也非常明确:雙腔雙吸,1 秒控煙。

老闆大吸力持續的自我進攻,就是最好的防禦。在大吸力油煙機品類積累技術和認知,就是品牌的護城河。

分化品類

品類會不斷分化。

運動鞋這個品類不斷分化為籃球鞋、足球鞋、網球鞋、跑步鞋、羽毛球鞋等等。社交軟體這個品類不斷分化為陌生人社交軟體、性少數群體社交軟體、興趣愛好群體社交軟體等等。

飲用水這個品類不斷分化為純淨水、礦物質水、天然水、涼白開、礦泉水等等。飲料這個品類不斷被分化為可樂、雪碧、橙汁、涼茶等等。就算是茶飲料也在不斷分化為紅茶、綠茶、冰茶、烏龍茶等等。

白酒一開始隻有清香和濃香,後來被分化為醬香、米香、兼香等品類。中小企業能從茅台身上學到的第一招,就是開創一個屬于自己的品類。

在當代白酒史上,茅台酒最為驚人的一個創舉是:它改變了數百年來人們對白酒優劣的評價标準——從對味道的品評改為對香味的品評。

在1964年的“茅台試點”工作中,茅台人發現了茅台酒的三種典型體,進而把“醬香”定義為茅台酒的最根本特征。

在1979年的第三屆全國評酒會上,中國白酒業第一次以香型區分各大名酒,先是提出醬香、清香、濃香和米香四大香型,後來又逐漸差別為十二大香型。自此,白酒産業進入“一香定天下”的時代。(《茅台傳》)

另一個品類分化的案例是通用汽車,通用汽車認為1920年的美國汽車市場趨勢已經改變:顧客需要的不是快捷的交通工具,而是身份标簽。

我推測這個洞察來自德魯克,他在通用汽車考察寫了《公司的概念》。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中說顧客購買凱迪拉克的時候,并不是在買交通工具,而是在購買聲望。

通用汽車CEO斯隆基于這樣的洞察,把旗下的品牌分為:凱迪拉克、通用、龐蒂亞克和雪佛蘭。每個品牌分别賣給不同的階層,并且互相之間保持較大的價格區間。

事實上,每個品牌都代表了一個品類。

即使在福特占據42%市場佔有率的1920年,通用汽車隻有11%的體量。通用汽車堅持認為福特的理念已經脫離時代了。

通用汽車認為,在新的時代,汽車已經不是簡單的交通工具,而是代表了消費者的身份、地位和品味的道具。消費者依然關注功能,但也重視外觀、設計、舒适度、駕駛體驗。

通用汽車為不同階層的消費者提供了不同的品牌:凱迪拉克、通用、雪佛蘭、龐蒂亞克。事實證明通用汽車的理念是對的,時代站在了通用汽車這一邊。

1927年,通用超越福特成為美國汽車行業第一。(《品牌定位通識》)

融合品類

艾·裡斯本人反對品類融合,但我們認為融合也是開創品類的方式之一。

裡斯先生用演化論舉例,生物演化的過程是不斷分化的,商業世界的品類也在不斷分化,由此得出結論說分化是開創品類的方式。并且極力反對融合式的品類,他和傑克·特勞特都反對瑞士軍刀式的産品,認為綜合了多種功能的産品最終會失敗。

我們提出不同意見的理由也是來自演化論。在自然界的演化中,出現了很多過渡性的物種。

陸地上的動物是從魚類進化來的,但是中間還有個兩栖動物,它兼有魚類和陸地動物的特征。

魚類特性:沿尾部邊緣有一個小背鳍,尾部有連串骨質鳍條,具有較短的口鼻部,頰部具前鰓蓋骨,身上有許多小鱗片。

兩栖類特性:典型的早期兩生動物的四肢(每肢都有8趾)和肢帶,沒有鰓(這種物種被認為隻用肺部呼吸)和強大的鳍條,具有迷齒式牙齒。

在商業世界中也有很多融合式開創品類的物種,例如增程式新能源汽車就是融合了電動和燃油技術,例如音樂餐廳就是在餐廳中融合了音樂現場,例如智能手機就是融合了觸屏技術、拍照和音樂播放技術的手機。

智能手機的确是從個人電腦演化來的,但是它融合了數位相機(平闆電腦),融合了電信手機才變成現在的樣子。

例如哈弗汽車,他是燃油車時代的SUV品類主,他也可以融合新能源技術做新時代的SUV品類主。如果哈弗品牌能意識到品類融合也是開創品類的方式,就不會錯過新能源汽車的時代機會。

做大品類

做大品類有兩個方向,一個是勢能,一個是場景。

以波司登為例子,它提高勢能的方法有:使用航天技術、關聯奢侈品牌、國際時裝走秀、聯名設計大師、更新管道形象等等。

把長征五号的航天控溫材料應用于羽絨服産品上,顧客對品牌的感覺就更新了很多。

在防寒技術上和始祖鳥、加拿大鵝做對比,讓顧客感覺到防寒技術比較厲害的同時,也感覺到波司登是和始祖鳥同級别的品牌。

在倫敦、紐約這些時尚品牌走秀的地方頻繁露面,也是提升品牌勢能的有效戰術。

這些方法在《品牌定位通識》中總結為:戰役引爆人心。它的核心法則是圍繞顧客感覺持續塑造高勢能。

做大場景也很容易了解,就是在時間和空間的應用上做大品類市場。

例如紅牛一開始在長途火車司機中切入市場,它的廣告是汽車要加油我要喝紅牛。在這個管道站穩腳跟後就開始做大場景,把辦公室加班場景補充能量的場景也加入進來。

例如露露檸檬本來是專業的瑜伽褲品牌,但是它也會把日常穿搭場景給納入進來。場景變大了,銷量也就變高了。

我們特别要強調的是,做大場景很容易了解,也很容易做到,但更重要的是塑造高勢能。做大場景是可以短期看到效果的,塑造勢能則需要長期投入。後者常常不被重視,因為它無法被量化和考核。

這也說明品牌塑造是企業的長期戰略行為,不能被看作是一個促銷動作或者營銷動作。

總之:

成為自帶流量的品類主,是所有品牌的終極目标。我們總結了成為品類主的 7 個方法:重視品類、命名品類、開創品類、進化品類、分化品類、融合品類和做大品類。

首先你要了解品牌背後是品類的力量,品類名和品牌名一樣重要。顧客首先選擇的是品類,然後才是品牌,那麼不管是管道門頭、産品包裝還是品牌海報,都要把品類名放在重要的位置。

其次要根據趨勢變化和競争環境開創品類,核心要訣就是找到一個足夠強的特性,它對應在顧客體驗中的就是一個足夠痛的痛點。開創品類之後要持續進化、更新這個品類,引領品類進化。

對中小型企業來說,用一個爆款做大一個品類就足夠了。對大型企業來說,還需要主動分化和融合品類,不斷塑造新的品類主。例如通用汽車用四個品牌打造了四個品類主,可口可樂、蒙牛、農夫山泉旗下也有很多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