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越說越崩潰,安慰人時這8句話千萬不要說

作者:無棣融媒

你有沒有遇到過這種情況:好朋友情緒崩潰,哭得很傷心,結果你一安慰,朋友更傷心了……又或者,自己非常氣憤地跟夫妻傾訴,可是他安慰人的話一說出口,反而讓你更生氣……

别人的安慰沒有在點上,聽完反而更加難受;自己在安慰人時,也不知道如何拿捏分寸,甚至束手無策。

我們整理了8句安慰人時千萬不能說的話,越安慰越崩潰,快看看你有沒有說過?

安慰人時

這8句話一定不要說

❌ 1、我早就告訴你,不要……

解讀:典型的“事後諸葛亮,專打馬後炮”。

這個回應糟糕的原因在于,我在向你展露自己的脆弱,你卻将我狠狠踩在腳下,用炮筒對準了我的心口,炫耀自己的高瞻遠矚和先見之明,宣揚“爾等皆是庸才,我就是比你厲害”。安慰者站在高人一等的角度,表面是安慰,實際卻為貶低、指責和諷刺。

❌ 2、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

解讀:我想向你求安慰,你卻對我灌雞湯和講道理。

強灌雞湯的背後,是責備我不夠努力堅毅;講大道理的深意,是指責我不夠世故豁達。這個回應之是以糟糕,還有第二個原因,那就是它指出的隻是顯而易見、人人都懂的事實和道理,也是對被安慰者的一種消極表示,因為這是一句人們通常在不知道能說什麼時才會說的話。

❌ 3、别難過了,多大點事兒……

解讀:弱化了感受,否認了情緒存在的正當性和合理性。

每一種難過和痛苦都值得被看見、被言說和被認真對待。研究幸福、主觀幸福感和決策心理學的心理學家丹尼爾·吉爾伯特在其著作《哈弗幸福課》曾說:“情感不僅意義重大,确切地說,情感就是‘意義’本身。”産生情緒不是因為我過于矯情,情緒就是情緒,是真實存在的體驗,弱化和否認情緒,是在否認一個人存在的意義,本質上說,甚至超過了否認情緒,上升到了否認個人的地步。

❌ 4、這個事你應該這麼做……

解讀:我想和你談感情,你卻和我談理性。

我想讓你幫我舒緩情緒,你卻滿腦子解決問題。而未經請求的建議,其實是在無視被安慰者的主觀能動性,試圖控制他們的決定或感受,剝奪他們自己解決問題的權利和空間,這不僅是在打擊被安慰者的自尊和自信,也是在損害被安慰者的自我效能感。

❌ 5、你就是太敏感愛多想……

解讀:這不是在就事論事,也不是在安慰支援,反而是在人身攻擊。

這不僅否認了情緒存在的合法性,同時還否定了被安慰者的人格,強行給被安慰者貼上了“太敏感”“愛多想”的标簽,将錯誤都歸責于被安慰者,讓被安慰者為自己感到尴尬和自責,因為“這都是你的錯”。

❌ 6、親親抱抱舉高高,加油!

解讀:沒有認同、沒有傾聽、沒有在意,什麼都沒有,隻有濃濃的敷衍和冷漠。

一句簡單的話,既表達了客套,又暗示了拒絕,不至于讓你太過尴尬,也阻止了你滔滔不絕,就差對着你說:打住,别說,我不想聽。

❌ 7、想想那些開心的事情……

解讀:忽略和打斷人們想表達的需求。

轉移對痛苦的關注确實能緩解痛苦,讓自己開心起來确實能削弱難過。但是,當人們發起互動、提出話題時,其實是想獲得支援和關注,是想與信任的人建立聯結,讓自己不要再暗自神傷、封閉自我,沉浸在自己的情緒漩渦裡。

❌ 8、我也是,我比你還慘!

解讀:痛苦就是痛苦,難過就是難過,沒有高低等級之分,也不是一場“誰比誰慘”的賽跑。

安慰者把焦點轉移到了“誰更慘”的比較上,或者把焦點從被安慰者身上轉移到自己身上,使被安慰者的問題或感受變得次要,這會讓被安慰者感到自己的感受被弱化、被無視、被否認。

到底怎麼安慰人

才真的有效?

安慰是人類與生俱來的能力,是向他人表達關懷和建立聯結的方式。但同時,安慰也是一項緩解自我和他人情緒、需要學習和提升的技能。

有的人生性敏感細膩,能準确捕捉自我和他人的情緒走向;有的人傾向冷靜理性,更注重問題分析和解決;有的人偏好獨立自主,不愛打擾别人也不願他人幹涉。性格和習慣的差異,就導緻了每個人安慰他人的能力有高有低以及選擇安慰他人的方式大相徑庭。

那麼,到底怎麼安慰人才真的有效?有沒有一個通用的安慰公式讓我們不踩雷區呢?

究其本質,安慰的藝術其實就是共情的藝術,是一個讓自己和對方産生情緒共鳴的過程,而實作共情的前提,是要做到積極傾聽。而積極傾聽之是以有效,是因為當一個人積極傾聽另一個人的煩惱、暢想和願望時,就相當于表示:你和你說的東西都很重要,是以,我要很專注地聽你說,我願意帶着開放的思維來聽。

想要運用積極傾聽來實作安慰,需要謹記安慰藝術的一條黃金規則,那就是不要急于安慰。關心則亂,很多時候,因為安慰者太急于将被安慰者拉出消極情緒的泥沼,往往容易不假思索地采用否認現實、否認情緒、否認想法、幫忙解決等方式來轉移被安慰者的注意力,卻阻礙和幹涉了對方的情緒感受和表達,反而讓被安慰者難上加難。

是以,如果你不太擅長安慰他人,常常将事情弄巧成拙,不如先練習積極傾聽的關鍵:提問細節。

讓處于情緒低谷中的人盡情傾訴,是一種簡單而有效的心理治愈手段。因為被安慰者在講述中,不但能讓自己的情感得到宣洩,同時能讓自己從當事者的身份抽離出來,以觀影者的視角回溯事情的經過和前因後果,變得更加冷靜、客觀和趨于理性。

提問細節有一些簡單通用的切入點和句式,例如:

詢問事件:發生了什麼事?他是怎麼做的?你是怎麼說的?

詢問想法:對此你是怎麼想的?你覺得可以怎麼做?你希望他怎麼做呢?

詢問感受:你對于……有什麼感受?這件事對你有何影響?怎樣能讓你感覺更好?

最後,傾聽和共情是一門深奧的學問,涵蓋了很多科學理論和技巧方法,提問細節隻是積極傾聽的第一步和促成共情的敲門磚,但這簡單的一步,就能給被安慰者帶來撫慰和療愈。

隻要記住,安慰是一種表達友愛和關懷的行為,無論是安慰者還是被安慰者,安慰的行為都能讓雙方建立聯結。是以,當被安慰者全心信任地發起互動,勇于向你袒露脆弱時,安慰者不用擔心自己是否嘴笨、是否說錯,隻要秉持着關懷的本心,将話筒交給被安慰者,做一個陪伴者就能實作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