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春到長三角

作者:中國食品工業雜志

新華社南京2月3日電(記者劉兆權、楊紹功、劉宇軒)長三角東部,彙聚全國六成咖啡生豆的江蘇昆山,烘焙工廠裡每十分鐘就有新品出爐,等待銷往全國各地和周邊國家——以咖啡等産業鍊為媒介,國内國際雙循環在長三角彙流。

2024年春運伊始,記者搭乘由安徽六安始發,經江蘇南京、上海到浙江溫州的G7578次高鐵列車,環長三角1000多公裡,從大别山到浙閩丘陵,從長江岸邊到東海之濱,行進式探尋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最新成果。

在蘇州,記者發現長三角的一件新鮮事——在高鐵列車上也可以喝着咖啡“談生意”。

春到長三角

高鐵車廂裡的咖啡元素。新華社記者 劉宇軒 攝

1月30日下午,車到蘇州,昆山的創業者和當地幹部走進列車,手中咖啡的香氣迅速充滿了狹小的餐車。

作為舶來品,咖啡原來隻出現在長三角對外開放程度較高的城市裡。常乘高鐵奔波于昆山和上海之間的甯波人唐旭凱說,現在坐在長三角的高鐵上也可以喝到咖啡,外帶、現磨、速溶,選擇多且友善。

幾年間,唐旭凱的轉型似乎猝不及防:他放棄金融業進入食品業,與之前開奶茶店的合夥人一起做起了咖啡生意。他的了解是,在長三角這樣一個開放度高、與國際接軌度高的區域,咖啡的需求前景可能更大。然而,創業初期,他按照星巴克旗艦店标準裝修的上海、南京門店卻很快草草關門。

“競争太激烈,對行業太樂觀,高昂投資回不了本。”唐旭凱說,被一線城市澆了一盆冷水後,他把門店都開在了二三線城市。這兩年,他的諾丁頓咖啡已在昆山開了十幾家店,全國門店有近200家。

創業者浮沉之間,昆山已逐漸崛起一條千億級的咖啡産業鍊,支撐着唐旭凱“三線包圍一線”的經營模式快速複制。

昆山綜合保稅區管理局局長吳韬拿出一本宣傳冊,照片裡的亞太咖啡生豆分撥中心是全國首個專業化、标準化的生豆分撥中心,吸引了法國路易達孚、日本三井物産、瑞士蘇可菲納等多家知名從事咖啡生豆貿易的企業。2023年,昆山綜保區全年進口咖啡生豆6.69萬噸,貨值21.25億元。

吳韬說,當年,昆山人拆開一台筆記本電腦,對着零件逐個去把制造企業招引過來,最終形成了一條完整的筆記本産業鍊。現在,昆山人以同樣的精神和毅力打造一條咖啡産業鍊。

春到長三角

位于江蘇昆山的星巴克中國咖啡創新産業園。新華社記者 季春鵬 攝

星巴克中國咖啡創新産業園2023年在昆山投入使用。目前,星巴克在中國已經實作了“從生豆到咖啡”的垂直産業鍊規模化整合,意味着其在中國基本可以實作從種植到銷售的全産業鍊覆寫。

“這得益于長三角一體化的深入發展和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建構。”吳韬說,雲南是全國最大的咖啡生豆供應場,上海是全國最大的咖啡消費場,而昆山已經集聚了全國六成的進口咖啡生豆、六成的生豆烘焙。吳韬信心滿滿:“外資企業的整合度都這麼高,我們國内的整合度應該提升得更快。”

昆山熠果國際貿易有限公司的咖啡生豆中心儲存着來自全球15個國家的1.5萬噸咖啡生豆。公司負責人黃正浩一手拿着一袋咖啡豆,介紹起來:這一款是商用拼配豆,口味比較穩定;這一款是單品豆,帶着特定的原産地風味。單品豆價格和品質都更高,也為企業帶來更好的利潤回報。

“立足昆山,我們不僅把全球的咖啡豆引進國内,還将把國内的咖啡豆分撥到國外。”黃正浩談到的未來前景引發了餐車裡的頭腦風暴:

“都說甘蔗沒有兩頭甜,但是咖啡可以内外香。”

“東南亞、中亞、日韓等周邊國家,都有很大市場。”

……

一顆咖啡豆映照着長三角一體化。長三角已經成為國内國外雙循環的樞紐,大陸的國内大市場、國内企業架起的外銷新供應鍊正吸引着國外的資源和企業湧入這個樞紐中來。

春到長三角

星巴克中國咖啡創新産業園的綠色烘焙工廠。新華社記者 楊紹功 攝

昆山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石穎說,咖啡隻是昆山高端食品産業的一個代表、一種打開方式。目前,昆山開發區高端食品産業除日益壯大的咖啡産業鍊外,高端休閑食品、有機健康食品、食品裝置等多個類目多點發力,已彙集統一、星巴克、太古可口可樂、瑞幸、丹尼斯克、利樂等知名品牌及供應鍊核心企業。

“歡迎去參觀我們的智能化生産,現在咖啡烘焙幾乎無人化了。”下高鐵時,石穎向餐車裡的人們發出了邀請。他自豪地說,智能化生産正逐漸成為昆山食品制造的典型場景。長三角正崛起世界級産業叢集,而大型集約化、智能化的食品産業是其中不可或缺的支撐。

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食品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資訊,僅供網友學習參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著作權及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無意侵犯版權,如有内容、版權和其他相關問題,請速與本網聯系,我們将盡快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