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近三十年,太平洋熱帶不穩定波現象正在增強!

赤道太平洋存在一個特殊的季節内海洋動力現象——熱帶不穩定波(Tropical instability waves, TIWs)。從衛星海表溫度圖像可以直接觀察到TIWs現象,外觀呈現為赤道冷舌的波浪狀蜿蜒(圖1a)。其運動本質是背景緯向流剪切不穩定形成的一系列西傳渦旋(圖1b),影響區域橫跨大半個赤道太平洋。TIWs渦旋具有1m/s的強流速(圖1c),它們像聯排攪拌機,攪拌着赤道内外的海溫、鹽度、營養鹽和初級生産力等海洋要素,影響海洋生态系統和氣候變化。

近三十年,太平洋熱帶不穩定波現象正在增強!

圖1. 橫跨大半個赤道太平洋的TIWs現象(Wang et al. 2024)

TIWs一般發生在北半球的夏秋冬季節。因為此時赤道太平洋上空的信風很強,驅動了很強的赤道緯向流系,緯向流系之間的剪切達到一定的強度,就會激發TIWs現象。是以,在厄爾尼諾年,由于赤道信風變弱,TIWs會變弱甚至不發生;而在拉尼娜年,由于赤道信風增強,TIWs會變得更強,其攪拌效應也會更強。

受人類活動以及自然系統内部變化的影響,海洋和大氣存在多年代乃至多世紀的長周期變化或長期趨勢。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熱帶太平洋經曆了類似拉尼娜現象的氣候變化,即東太平洋異常變冷。那麼,TIWs對應這段時期發生了什麼變化?它的攪拌效應對生态和氣候長期變化會有何影響?

該問題的研究難點在于赤道海流資料的缺乏。赤道外海水主要受力平衡為壓強梯度力與地轉偏向力(又名科氏力,是流速和緯度的函數)平衡,前人一般通過衛星高度計觀測的海表高度水準梯度計算壓強梯度力,再通過地轉平衡關系估算海表流場。然而,赤道地區地轉偏向力幾乎為零,無法簡單的使用衛星高度計資料估算海表流場。最近,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與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Scripps海洋研究所的海洋學家們解決了該問題。他們提出了衛星海表高度計算赤道流場的新動力診斷方法,考慮加速度與壓強梯度力和摩擦力平衡,首次計算出TIWs近30年(1993-2021年)的海表流場資料(圖1c箭頭)。基于該海流資料及其他輔助觀測和模式資料(圖2),他們發現TIWs在近30年有增強趨勢,其渦旋動能(eddy kinetic energy, EKE)每十年增長12%(圖2粗紅線)。

近三十年,太平洋熱帶不穩定波現象正在增強!

圖2. TIWs強度年代際時間序列(基于四套獨立資料;Wang et al. 2024)

大尺度海洋環流和海溫風場的趨勢分析表明,TIWs增強的動力機制源于近30年熱帶東太平洋氣候赤道南北的不對稱變化。赤道以北增暖更快(圖3a填色),伴随跨赤道信風增強(圖3a箭頭),驅動赤道流系加速(圖3b箭頭),使海流剪切加強、TIWs增強。伴随TIWs增強,其攪拌效應加強,使冷舌區的渦旋熱平流每十年增加23%,阻礙熱帶東太平洋赤道變冷。目前大部分氣候模式由于分辨率較粗(1°×1°)無法再現TIWs過程,是以無法反映TIWs對冷舌的攪拌加熱效應,可能造成一定的模拟偏差(比如赤道冷舌區的冷偏差),未來氣候模拟和預估需要考慮TIWs這一回報作用(比如通過參數化或者提高模式分辨率)。

近三十年,太平洋熱帶不穩定波現象正在增強!

圖3. 近30年熱帶太平洋a. 海溫、風場;b. 海表高度、流場的變化趨勢(Wang et al. 2024)

該研究以“Intensification of Pacific tropical instability waves over the recent three decades”為題發表在Nature Climate Change,LTO助理研究員王闵楊為第一作者,通訊作者為LTO杜岩研究員和Scripps海洋研究所Shang-Ping Xie教授,日本海洋地球科學技術機構(JAMSTEC)的Hideharu Sasaki教授和Masami Nonaka教授為共同作者。

論文資訊:

Wang, M., Xie, SP., Sasaki, H. et al. Intensification of Pacific tropical instability waves over the recent three decades. Nat. Clim. Change. (2024).

論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38/s41558-023-01915-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