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散文:剃頭

文:周啟發

散文:剃頭

兒時盼過年

豬肉粉條小米飯

兒時怕過年

發怵剃頭闖難關

這是我小時候真實的心理感受。

那個年代,我的家鄉流傳着這樣一句俗語:有錢沒錢,剃頭過年。意思是說,别管貧富過年都要剃頭,整整齊齊,幹幹淨淨過個年。反映了人們對年的重視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到了本世紀,又有了新的說法:有錢沒錢,回家過年。意思是說,外出打工一年了,别管掙錢多少都想回家過年,充分反映了人們思親思鄉之情。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前者,童年過年剃頭的情景。至今憶起栩栩如生,有滋有味兒。

父親就會剃頭,而且手藝不錯。他不是專業是業餘的,專門服務家人和街訪四鄰。一把锃亮的剃頭刀子,一把木梳,一塊磨石,一塊粗布圍巾,是父親從業的全部。平常陰天下雨不斷有人找他剃頭,每到臘月人最多。那時候人都很忙,生活又困難,上街剃頭得一天工夫,還要花幾角錢。一般從臘月十五到年根兒最忙,每天都有人登門。父親人緣好,待人熱情,來者不拒。他常對我們說,開口求人不容易,你覺得難,其實他求你更難。

散文:剃頭

每天吃完早飯,母親就溫上一大鍋水。來剃頭的人先洗頭,一隻大木盆冒着熱氣。這個洗完那個洗,張三剃完李四剃,按先來後到。這時平添了臘月的喜氣和年味兒,也增強了鄰裡之間的情感。一邊幹着活,一邊談天說地,嘻嘻哈哈氣氛熱烈。每人走的時候都說一句相同的話:受累啦!受累啦!有空上家串門兒去啊!

外人剃頭的漸漸稀少,就該輪到我們了。早上父親就告訴我們,今天别出去玩了,等着剃頭!每當此時我都心裡咯噔一下,本能的感覺頭開始火辣辣的疼。那明晃晃的剃頭刀,還有頭上發出的咔嚓咔嚓的聲音,讓我心驚肉跳。從七歲到十一二歲經過四五年剃刀的洗禮,後來我居然不怕了。這中間來源于自己的曆練,還有父母親軟硬兼施的政策。

每當回憶從小剃頭的經曆,讓我深深懷念着可親可敬的奶奶。要說孩子開始剃頭不哭,絕對不符合實際。記得有一次剃頭時,我哭的非常厲害。奶奶心疼了,責備父親:“我說你輕點兒行不!幹啥使那麼大勁兒,跟耪地似的摟!孩子受的了嗎!”父親說:“有那麼疼嗎?就是矯情!”奶奶急了,寸步不讓,開始揭父親的老底兒。“你拉倒吧!你小時候剃頭耍脾氣,剛剃一半兒你就跑了,好說歹說,最後用一個煮雞蛋把你哄好,才剃了另一半兒。”奶奶的一席話,把母親姐姐哥哥全逗的哈哈大笑起來。父親也跟着嘿嘿的笑。人們都說,隔輩人更疼愛晚輩,真不差!為了孫輩的權益大義凜然,寸步不讓和兒女叫闆!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轉眼六十載,恍惚昨日。多麼溫馨的時光啊!多麼幸福的回憶啊!人老也挺好,經曆都是寶。記憶變小文,大家都知曉。

散文:剃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