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看懂鼹鼠的糾結與痛苦,才知如何做父母

作者:不執的小世界

在《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這本書中,河鼠和鼹鼠是一對好朋友。

河鼠熱心能幹,鼹鼠善良敏感,他們一起生活,互相作伴。

然而,随着時間的推移,鼹鼠的内心産生了一些掙紮:

一方面,他開始發現自己越來越不想跟河鼠待在一起,甚至聽到河鼠講話就會覺得煩躁。

另一方面,他又因為自己有這樣的想法而感到愧疚,因為河鼠給他提供過很多很多的幫助。

準确地說,如果沒有河鼠,他就不可能自己走出了無生趣的老宅子,認識那麼多歡樂的小夥伴,更不會有過去那一次次的奇遇。

可是,内心的感受是不會騙人的。

與河滑鼠在一起時,鼹鼠确實感受很不好。

而這種不好,是因為河鼠對待他的方式造成的。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看懂鼹鼠的糾結與痛苦,才知如何做父母

不可否認,河鼠确實給鼹鼠提供了很多幫助。

他就像家長一樣,總是事無巨細地照顧着鼹鼠,凡事都要叮囑着鼹鼠

但也正因為河鼠這種無微不至的關心,讓鼹鼠感覺自己一直活在河鼠的影子裡,根本沒有辦法做自己。

比如他們去劃船,河鼠就會像一位媽媽叮囑自己的年幼的孩子一樣,一會說鼹鼠拿槳的姿勢錯了,一會又說鼹鼠沒的繩子系好,然後雷打不動地非要把繩子在柱子上再繞一圈。

在河鼠這種細心的關照下,鼹鼠感覺自己像個沒用的小孩。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看懂鼹鼠的糾結與痛苦,才知如何做父母

更糟糕的是,他很想證明自己可以,但每次拼盡全力,結果都隻是換來河鼠變本加厲的指責。

比如第一次同河鼠坐船時,鼹鼠 一把抓起船槳,結果卻把船給弄翻了,多虧了河鼠把他從水裡撈起來。

而且,隻要他一犯錯,河鼠就像抓到了他的把柄一樣,會在日後不同的場合反複提起他那些糗事。

沒有人喜歡總被人揭傷疤,沒有人喜歡自己在他人眼裡一無是處。

鼹鼠的糾結與痛苦,既來自于對河鼠的不滿,也來自于對自己“無能”的憤怒。

他甯願河鼠不要總這麼能幹,能允許他用自己的方式去嘗試,哪怕做錯也沒關系。

可很顯然,河鼠并不了解這一點。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看懂鼹鼠的糾結與痛苦,才知如何做父母

河鼠對待鼹鼠的方式,像極了現實生活中一些父母對待孩子的關系:

總覺得孩子沒長大,不能獨立做事,是以總是不斷叮囑,甚至直接代替孩子去完成。

把孩子犯過的錯作為打壓孩子的資本,不斷以此說明孩子不能把事情做好,讓孩子接受自己确實有很多事情做不好的事實。

雖然父母這麼做出于對孩子的關心,但這并不是健康的親子關系。

因為,每一個孩子,都終将長大,終将要自己去面對這個世界。

如果父母一直不願意放手,把他們牢牢套住,隻會讓他們失去很多試錯和成長的機會,這對孩子的未來是非常不利的。

我想這也是作者把鼹鼠與河鼠的故事放在書本第一章節的原因,因為這樣的親子關系在現實生活中實在是太常見了!

河鼠沒惡意,但他的方式确實給鼹鼠造成的困擾。

父母隻有意識到這一點,看見鼹鼠想擺脫河鼠的糾結與痛苦,才能做一個可以走近孩子内心世界的好家長!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看懂鼹鼠的糾結與痛苦,才知如何做父母

在書本最後,鼹鼠終于找到了擺脫這種糾結與痛苦的方法,他決定讓自己獨立起來,與朋友合夥開一家餐館。

鼹鼠的故事也告訴我們:

如果你總感覺自己被他人控制、否定、指責,不要指望别人會改變對待你的方式。誰痛苦誰改變,你得讓自己在心理和經濟上都強大起來,才能擺脫困境。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是一本心理自救書籍,對受過原生家庭傷害的人很有幫助。通過書中人物的故事,我們可以不斷地内觀自己、外觀世界,讓自己逐漸覺知到自我與外界,是如何互相關聯影響的,進而實作自愈。

【詩漫】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 暢銷100萬冊經典心理咨詢入門書 ¥28.8 購買

如果你還沒看過這本書,強烈你買一本來看看,書中總有一個場景能讓你看透自己的不安和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