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8日康龍化成釋出業績公告:預計2023年營收113.96-117.04億元,同比增長11%-14%;歸母淨利潤15.67-16.36億元,同比增長14-19%。
康龍化成2022年時淨利潤下降17%,如今終于有所回升,但整體增幅已顯疲态,背後原因值得同行關注。
康龍化成表示,公司成熟闆塊的收入和利潤持續穩定增長,但大分子和細胞與基因治療服務以及部分海外營運尚處于早期投入階段,以及受到實驗用猴價格波動影響,降低了利潤的增速。
2023年,康龍化成大分子和CGT業務發力,并為此進行了增發。但顯而易見的是2023年藥明康德、龍沙等行業頭部企業選擇退出CGT和大分子的CDMO業務,加之猴價的影響仍在持續,預計康龍化成今年的業績仍将繼續承壓。
業績不理想的不隻這一家。1月23日,昭衍新藥釋出業績預告稱:2023年實作淨利潤3.11-4.18億元,較上年下降61.1%-71.1%。昭衍新藥利潤下降原因比較明顯:大規模囤積實驗用猴,卻趕上全行業臨床開發減少,導緻“持有的生物資産市價下跌”。
如果再加上前兩天因為木秀于林被美國點名的藥明康德,CXO企業簡直是各有各的不幸。
集體大擴張時代不再
近幾年,CXO企業一邊囤猴,一邊瘋狂拓展版圖。産業鍊縱向上,藥明康德、凱萊英、昭衍新藥、康龍化成想做CRO+CDMO一站式全套服務;橫向上,從小分子到大分子,再到細胞及基因治療産品無所不包。
能夠擴張,是因為創新藥行業曾被寄予厚望。即使2021年國内生物醫藥行業遇冷,寒意似乎都沒有傳遞到CXO企業,絲毫沒有阻擋它們擴産、業務拓展的步伐。
康龍化成這幾年同步“幾手抓”,一邊擴大在北京、西安、青島、重慶、珠海等地實驗室服務的設施建設,一邊加快小分子CDMO服務的産能建設。自2020年起,康龍化成還通過對AccuGen Group、Absorption Systems以及艾伯維旗下公司的股權收購,又快速切入了大分子和細胞及基因療法CRO+CDMO服務體系,開始了這塊業務的大規模布局。
2021年,康龍化成以康龍生物為主體把大分子闆塊獨立營運。為了支撐這塊業務的發展,2020年來,康龍化成建設了甯波第二園區一期項目作為大分子藥物開發和生産服務基地,面積近7萬平方米,提供200L-2000L規模的中試至商業化階段的原液及制劑生産服務。原計劃該基地在2023上半年開始承接大分子GMP生産服務項目。據甯波前灣新區管委會官網顯示,去年2月甯波第二園區一期項目已經陸續投用。
大分子業務競争激烈,康龍化成入局時機掐的不算太好。從結果來看,這部分産能的利用或許還要等待一段時間的爬升。2021、2022年這塊業務分别獲得了1.51億和1.95億元的營收,而且因為新接單,基本是虧損在營運。2023年三季度顯示,2023年康龍化成大分子和細胞與基因治療服務的毛利率是-7.28%。
産業鍊上遊産能擴張的基礎是下遊業務應接不暇。但過去兩三年裡,國内不少biotech企業因為業務量不足,都開始把自用生産線拿出來接CDMO的業務;另外一些新興的CGT等企業因為産品上市難,也沒有急迫的生産需求。CXO擴大産能的時機選擇是否正确,其實是值得讨論的。
2023年3月,藥明康德宣布關停了專注細胞基因療法的藥明生基的臨港工廠。寒意也不局限于CGT領域,2022年來,越來越多原先進軍CDMO的biotech們也選擇了撤退,基石藥業關停蘇州工廠、科望生物生産基地也賣給了藥明生物。
謹慎擴産
醫藥魔方資料顯示,2023年,全球創新藥一級市場投融資事件總計908起,比去年1036起下降了12.4%。其中國内有400起,融資總金額47.5億美元,事件數和金額分别下降了20%和31.9%;這樣的環境下,連CDMO巨頭都出現了生存危機,在2023年報中,龍沙集團确認停用中國廣州和美國海沃德兩處工廠。
上遊的困境已經傳遞到了下遊的CXO企業,但還不止于此。CXO們的主競技舞台還是海外。國内幾家頭部的CXO企業,都是用着國内的勞工和土地,賺着歐美地區的錢。康龍化成80%以上的業務來自于國外,昭衍新藥的境外業務占比也有17%。
眼下,國内CXO企業賴以生存的海外業務正在面臨危機。從藥明生物被列入美國商務部的未經核實清單UVL,到這次《美國生物法案》參衆議院的提案引發的藥明系集體股價血崩……這幾年美國頻頻打擊中國實體企業,影響或許還沒有真正顯現,但二級市場已經風聲鶴唳。法案事件陰影尚未過去,藥明系股價近期幾乎都是陰跌,徘徊在近幾年的底部難有上升的動力。
一個明顯的信号是:對CXO企業而言,當下已然不适合大幅擴張。
行業裡總是要找點新的方向。近期藥明康德的擴産就放在了多肽這個高度熱門的賽道上。今年1月8日,藥明康德江蘇常州、泰興兩個基地正式投産,多肽産能提升至3.2萬升。目前,凱萊英也在加碼多肽的CDMO業務。
多肽CDMO很快也會成為紅海。聖諾生物、諾泰生物以多肽CDMO為主要業務,九洲藥業在2022年已建成多肽平台,等待着諾和諾德、禮來的大單。國内CXO企業似乎隻看到了減肥藥的熱度,沒看到狼多肉少的現實,以及整體經濟環境對公衆減肥訴求的影響。
謹慎拓展業務,避免同質化競争,是當下CXO們都要重視的。
撰稿丨楊曦霞
編輯|江芸 賈亭
營運|廿十三
圖源|視覺中國
聲明:健識局原創内容,未經許可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