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小孩你别饞,過了臘八就是年”,今天我們迎來傳統的節日——小年。小年,是春節前的最後一個節日了,家家戶戶購置新年物品,買新衣,買鞭炮,買肉,制作過年時的各種食品,而且今天還是個重要的日子,祭竈神,也就是臘月二十三,是竈王爺上天的日子。
古往今來,小年就是非常重要的日子,也有非常多的講究,但是現在年輕人因為都外出,工作,都慢慢淡忘了小年的風俗和規矩,作為傳統文化,是應該被後人記住并傳承下去的,今天臘月二十三,一定要記得3不吃,3不做,3不留,新的一年順順當當,合家興旺。
小年的“三不吃”
在小年這天,民間流傳着許多有獨特意義的習慣和禁忌,一定要記得。
一、不吃鹹菜。
雖然鹹菜是大陸常見的腌制食品,但在小年這天卻不宜食用。因為鹹菜的制作過程可能會産生對健康不利的物質。另外,鹹菜的口味偏鹹,容易引發口渴,有損節日的喜慶之氣。
更為重要的是,鹹菜在以前常常被視為貧寒生活的象征,在如此講究寓意的小年這天,人們更期待生活的豐裕和幸福。
二、不吃梅菜扣肉。
盡管梅菜扣肉是一道經典美食,但是在小年家宴上卻不合适。原因在于梅菜的“梅”字與“黴”諧音,有“倒黴”的含義,不合小年吉祥如意的主題。人們期待新的一年裡萬事順心、好運連綿,是以避開在節日中食用有不吉寓意的食物。
三、不吃炒鱿魚。
炒鱿魚是一種美味的海洋美食,但是小年這一天卻不适合上桌。由于“炒鱿魚”的說法在現代漢語中有被解雇的意思,對于期望工作順利、事業有成的人們來說,這是一種不吉利的象征。是以,在小年家宴上,人們會選擇寓意吉祥、美滿的食物,以祈求新年的好運和幸福。
小年的“三不做”習慣
除了“三不吃”之外,小年還有“三不做”的習俗,這些禁止行為同樣含有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和祈願的寓意。
一、不搗蒜。
“搗蒜”的“搗”字與“倒黴”的“倒”諧音,容易引發不吉的聯想。人們期望在新的一年裡能夠萬事如意、好運連連,是以會避免在節日裡進行諸如搗蒜等帶有不吉寓意的活動。
二、不殺生。
小年是尊竈神的日子,也是家庭團聚的時刻。在這一天裡,人們不應進行殺生等血腥活動,以免破壞節日的喜慶和祥和氣氛。同時,不殺生也展現了對生命的尊重和敬畏,符合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仁愛思想。
三、不吵架。
吵架會破壞家庭的和諧氛圍,影響人們的心情。小年這天,人們更需要注重家庭的團結和和諧,避免因瑣事起争執。通過互相了解、包容和溝通,共同營造一個溫馨、和諧的家庭環境,迎接新年的來臨。
小年的“三不留”習慣
一、不留舊碗筷,
于碗筷是我們每日必需的餐具,若碗筷舊了,不僅影響使用效果,還可能影響健康,尤其是用了一年的筷子,容易滋生很多細菌不容易清洗掉。在新年來臨前,更換新的碗筷,象征着新的生活、新的開始。
二、不留舊花瓶,
原因在于花瓶在家中不僅賞心悅目,還象征着平安、吉祥。若花瓶舊了,這些美好的寓意随之消失。是以,在小年這一天,人們會及時更換新的花瓶,讓家裡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
三、不留舊春聯,
因為春聯是春節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些地方有着小年貼春聯的習俗,貼春聯不僅可以增添節日的喜慶氣氛,還寓意着祈福、納祥。在新年來臨前,更換新的春聯,象征着告别過去、迎接将來。
在這個充滿溫情和融洽的日子裡,讓我們一同向神明祈願:新的一年家庭和順、事業有成、身體健康、萬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