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青少年精神科門診量暴增,寒假孩子最需要“彎道超車”,而是徹底放松

青少年精神科門診量暴增,寒假孩子最需要“彎道超車”,而是徹底放松

 看點   眼下,全國中國小生們都陸續迎來了期待已久的寒假,另一方面,寒假也是精神科門診量暴增的時期。随着抑郁症發病群體呈現年輕化趨勢,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嚴重。寒假,究竟應該怎麼度過?“彎道超車”之外,它更應該有哪些意義?本文中,精神科醫生易嘉龍和作家李蘭妮分享了自己的看法。

文丨Jennifer    編丨Chelsea

電視劇《小舍得》裡,宋佳說過一句,“不怕是學霸,就怕學霸放假。”

這句話其實反映出很多家長内心的“假期焦慮”——假期就是一個博弈場,要麼強者愈強,要麼彎道超車。

教育焦慮背後,是日益嚴重的心理健康危機。

北京大學第六醫院臨床心理科副主任易嘉龍表示,眼下,教育焦慮已經傳導到孩子身上,青少年焦慮乃至抑郁情況大增,每到寒假,青少年精神科門診量就會出現暴增。

這些年,他在接診無數孩子和家庭的過程中發現,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已經超出大家的想象;甚至産生“厭學”以及心理問題的學生中,不乏那些成績好、表現優異的孩子。

作家李蘭妮,就曾被抑郁症折磨。她在住院治療的過程中,接觸到很多國小生、中學生、大學生,包括研究所學生、博士後等一些優秀的青年人。她同這些“病友”交流,并将他們的患病經曆和成長故事寫入《野地靈光》一書。

青少年精神科門診量暴增,寒假孩子最需要“彎道超車”,而是徹底放松

李蘭妮《野地靈光》

她發現,很多優秀的孩子、名校生最後走向抑郁、甚至人倫悲劇,背後往往存在着精神動力學中提出的“代際派遣論”,即這些孩子是受到家庭的委派,去實作父母尚未實作的願望。

回到當下,寒假究竟應該怎麼度過?所謂的“彎道超車”之外,它應該有什麼意義?下文中,易嘉龍和李蘭妮兩位嘉賓,分享了自己的看法。

寒假,青少年精神科門診量出現暴增

作為一名專業的精神科醫生,易嘉龍建議,寒假,對于孩子來說,是一個自我調整和休息,徹底放松的機會。

對于家長來說,可以看看孩子在過去這個學期裡,有沒有積壓一些情緒問題,比如焦慮或者抑郁,是否需要在寒假裡進行調節,或者尋求幫助。

他提醒,從很多調查和臨床資料來看,當下的青少年抑郁比例遠比我們想象中要高。

特别是寒假,經常是青少年精神科門診量爆增的時期。因為有些孩子在一學期的學習中積壓了很多壓力,導緻了一些情緒問題,平時沒有時間處理,寒假往往是一個集中就診的時間。

青少年精神科門診量暴增,寒假孩子最需要“彎道超車”,而是徹底放松

這些年,易嘉龍在門診接待中發現,有非常多的孩子患上“厭學症”。

而“厭學”背後的成因很複雜,有情緒的問題,也有家庭關系的問題,比如父母過度關注學習,而不關注孩子其它方面;也不注重培養孩子其它方面的能力等等。

得知孩子患“厭學症”後,很多家長開口閉口都是,“孩子不上學怎麼能行?”“大夫,你趕緊讓我的孩子回去上學。”

他提醒,如果家長隻盯着孩子多久能上學,情況隻會越來越糟糕,我們一定要看到孩子“厭學”背後的原因。

其實,很多患有“厭學症”的孩子并不是真的不想上學,他們甚至可能是一些成績好、非常優秀的孩子。

一般來說,那些成績好、又比較内向的孩子,往往自我要求也非常高,更追求完美,很難承受失敗。一旦這些孩子遭遇挫折和打擊,更需要父母和家人給予支援,幫助他們度過難關。

此外,孩子們察言觀色的能力也很強,他們能敏感地覺察到父母和周圍人對待他們失敗的态度。互相支援和鼓勵型的人際關系和家庭環境,本身就是一種治療,可能比藥物更有效。

“厭學”背後,焦慮和抑郁,已經成了青少年群體面臨的兩大心理問題。

青少年精神科門診量暴增,寒假孩子最需要“彎道超車”,而是徹底放松

易嘉龍表示,焦慮和抑郁就像一對孿生兄弟,焦慮時間長了必然會抑郁,會有情緒低落、興趣減退。

抑郁症,最直覺的表現,就是情緒不好,整天愁眉苦臉,不願意活動,還有其它一些重要名額,比如精力、體力下降,興趣減弱,包括睡眠、飲食出現問題。

當下,兒童和青少年群體有相當一部分屬于“不典型抑郁症”,比如他們的情緒問題可能不突出,更多的是感覺身體出現不舒服,也就是抑郁的軀體症狀。

比如今天覺得頭疼,明天肚子疼,後天又是其它地方不舒服,去醫院檢查顯示一切正常.......家長會懷疑孩子是不是在裝病。

這種情況下,家長就要考慮孩子是不是情緒出了問題。因為身體有時候也會承擔一部分情緒表達作用。當情緒問題無法表達和緩解,身體就會通過“不舒服”來表達。

在青少年群體身上,還有一種典型焦慮症狀,就是強迫行為,它也是焦慮的一部分。

比如,有的孩子考試或者做作業非常仔細,一定要檢查到覺得沒有問題才行;焦慮的狀态下,甚至會出現強迫性檢查,看一遍不行要看第二遍,看兩遍不行,還要用筆一個字一個字地點着看,才認為是看清楚了。

焦慮到一定程度,大腦就會出現混亂。這也是為什麼,有的孩子明明每個字都知道是什麼意思,但是字連起來,大腦就一片空白,不知道這段話在說什麼,以至于沒法完成作業,或者完成作業時間非常長。還有孩子在上課時,會不斷回想剛才老師講的某句話我聽明白了嗎?以至于無法集中注意。

當然,有的孩子還會有其他一些行為異常,比如,以前很懂事聽話的孩子突然間變得特别暴躁,和父母頂撞,摔東西,出現一些叛逆、沖動的行為。或者我們看到孩子越來越瘦,睡眠越來越差,越來越不願意說話,整天把自己關在屋子裡,出現這些情況都要引起警惕。

易嘉龍建議,家長日常要多和孩子交流,發現以上這些情況及早幹預,利用寒假這段時間做好心理疏導,也許就不會發展到需要吃藥或者住院的地步。

青少年精神科門診量暴增,寒假孩子最需要“彎道超車”,而是徹底放松

為什麼有的孩子,

更容易從焦慮走向抑郁

其實日常生活當中,每個人都會體會到各種各樣的壓力,但并非所有感到焦慮的人,都會患上抑郁。

那麼,為什麼有的孩子會在焦慮、壓抑、壓力之下,走向抑郁呢?

易嘉龍表示,可能有幾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壓力本身太大,超過孩子自身承受能力;

第二,抗壓能力不強,靠自己無法應對過去;

此外,可能和壓力延續的時間有關。如果隻是面對一場考試,或者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事件結束可能就緩過來了,可怕的是無處不在、綿綿不絕的壓力。

而現實中,孩子們面對的學習壓力,就是一種長期的壓力,而且現在孩子抗壓能力普遍偏弱,和知識型教育相比,經受的挫折教育比較少,是以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普遍焦慮的背後,也和大環境的評價氛圍有關。“我們經常是用成績、排名來評價一個孩子,忽略了他其他方面的優點。價值判斷标準過于單一,是容易造成焦慮的一個重要原因。”

這些年,易嘉龍在臨床工作中發現,很多父母會通過一些家庭生活細節,無形中把自己的焦慮傳遞給了孩子。

比如,孩子一個人在屋子裡待着,家長總愛開門看一眼孩子在幹嘛,有沒有偷懶,是不是又在做跟學習沒有關系的事情。這其實反映了父母自己的焦慮。

他提醒,寒假裡讓孩子充分休息,這種休息不一定隻是身體和實體層面的,精神層面的休息也非常重要。

特别是孩子到了青春期以後,自我意識越來越強,他更需要有一個自我的空間。很多青少年會把自己的房間弄得很亂,這也是在表達“我的空間我來支配,你不要來幹涉”;如果父母頻繁闖入,會讓他們始終覺得自己活在父母的監督下。

此外,很多父母跟孩子之間,也存在嚴重的溝通問題。

“雖然每次接診的時間,隻有五分鐘、十分鐘左右,但有時候在這麼短的時間内,我們從孩子那裡了解到的關于情緒的問題,可能要比父母了解的更多。這就說明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溝通是存在問題的。”

他建議家長可以讀一些精神健康方面的書籍,或者在寒假裡進行親子共讀。

看完以後,還可以針對書裡的内容聊一聊,讓孩子說出他困惑。如果父母對心理健康領域多一些了解,不僅有利于自我心理建設,也能為孩子搭建一個心理支援系統。

青少年精神科門診量暴增,寒假孩子最需要“彎道超車”,而是徹底放松

李蘭妮“曠野三部曲”

親子溝通和心理建設,其實是作為父母很重要的必修課。如果跟孩子建立起平等、順暢的交流基礎,以後可以避免很多問題。

作家李蘭妮發現,今天的孩子,普遍對父母報喜不報憂,其實也是一種親子溝通的障礙。

在《野地靈光》這本書裡,她寫到了留學生小澳洲(化名)的故事。他在留學期間,先讀的是某熱門專業,四年讀完後發現在澳洲找不到工作,于是又讀了一個專業,雖然工資比較高,但是因為前期積累了太多焦慮,一下子就爆發了,後來回國在北醫六院接受治療。

小澳洲告訴李蘭妮,他身邊的留學生群體中,患有抑郁或者躁郁、精神分裂的不少,但都對家人報喜不報憂。

看了大量心理學書籍後,李蘭妮發現,在精神動力學裡面有一個概念,叫做“代際派遣論”,即孩子受到家庭的委托和派遣,離開父母和熟人圈子,隻身到國外求學。與此同時,父母也在将自己未完成的心願,傳遞給孩子,“爸爸媽媽沒有上過北大,你能上北大就是光宗耀祖”,或者“你要比爸爸媽媽強”...無形中給孩子很大壓力。

青少年精神科門診量暴增,寒假孩子最需要“彎道超車”,而是徹底放松

然而,當孩子到了國外完全陌生的環境,面對的生活壓力、社交壓力、以及學業壓力,超過了承受範圍,并且陷入孤立無援時,很容易出現一些悲劇,比如産生抑郁,出現精神方面的混亂等。

她提醒家長,“我如果孩子和你說,自己在國外特别不适應,想回來,你應該張開雙臂,讓孩子回到你的懷抱裡。”

除了“代際派遣論”,她還發現,當下很多青少年都對父母有内疚情緒。

“學習不好,他們首先覺得對不起父母,這背後可能是父母平常過度灌輸,甚至有情感上的綁架。其實每一個孩子都應該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解決孩子問題的鑰匙

往往在父母手上

現在很多家長利用假期給孩子“加餐”,希望開學後成績躍升,但往往事與願違,不但成績沒補上去,假期結束以後,還累積了很多情緒問題。

李蘭妮回憶了自己的學習經曆。

學生時代的她,數理化成績不好。外公是清華畢業,而且是實體老師,這也給了她無形的壓力。于是在高三的寒假,她想通過瘋狂補課追上去。沒想到課沒補上去,反而出現了抑郁症狀,在醫院裡住了五個月。

從孩子的長遠幸福角度考慮,李蘭妮建議家長,能給孩子幾天真正意義上的假期,特别是那些心思比較重,非常自律,也很敏感的孩子,更應該在寒假裡減減壓。

對于大多數孩子來說,他們最需要的不是補課,而是可以自由支配、完全屬于自己的時間,哪怕隻有三天。

青少年精神科門診量暴增,寒假孩子最需要“彎道超車”,而是徹底放松

1.讓孩子睡到自然醒

孩子一學期下來也很辛苦,學業壓力很大,每天可能早早爬起來,晚上做作業做到很晚,是以假期裡不妨空幾天時間,讓孩子想怎麼睡就怎麼睡。

可以讓他們睡到自然醒,醒了也可以理直氣壯地在被窩裡窩着。

在醫院裡,李蘭妮接觸過一些國中生、高中生,他們都會覺得自己在家裡沒有話語權,時刻被家長盯着。偶爾放假睡一個懶覺,也會有内疚感。

他們都渴望身心放松,渴望享受無憂無慮窩在被窩裡的滿足感、安全感,也希望父母不要來打擾自己,更不要用肢體語言來施加精神壓力。

2.讓孩子去和朋友聚餐

假期裡,父母可以盡量滿足孩子對美食的需求。

比如,同學之間常說哪家火鍋店特别棒,哪家西餐廳自助餐特别好,那就讓孩子約上幾個同學,去慕名已久的店,開開心心地吃一頓。父母隻需要把合理的餐費交給孩子,不要唠叨,更不要給孩子臉色看。

今天,很多孩子可憐到連飲食的選擇權都沒有,吃什麼、吃多少都是父母決定。其實美食非常能夠引起情緒的愉悅,而國小生、中學生能作主的美食愉悅,實在是太少,經常都是長輩說了算。

李蘭妮建議,假期裡,至少應該讓孩子享受一下美食自由。

青少年精神科門診量暴增,寒假孩子最需要“彎道超車”,而是徹底放松

3.讓孩子盡情享受自己的愛好

在孩子的興趣活動上,很多父母會對孩子進行限制,怕玩物喪志、耽誤學習。

假期裡,不妨讓孩子盡情享受愛好:去打籃球、踢足球、看球賽,或者看一場喜愛的電影;跟同學去滑雪、溜冰、爬爬山、出出汗,痛痛快快玩到心情大好。

此外,家長還應該找個時間和孩子敞開心扉聊一聊,這個學期TA最大的心理困擾是什麼?有沒有遭遇校園的霸淩?希望父母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及時幫助自己?

孩子說完以後,父母也說一說自己的心裡話,比如上學期父母最擔心的是什麼,哪個事件引起了父母的情緒波動,親子之間還有什麼心結需要解開……對話最好是平等的,互相尊重,互相鼓勵,隻有這樣,才可能有真正的溝通。

“解決孩子問題的鑰匙,就在父母手上。”

兩位嘉賓希望,能讓寒假回歸本質,真正成為休息放松的機會,變成孩子身心健康的加油站,而不是彎道超車的地方,這其實是做父母的良機。

本文部分圖檔來自Pexels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