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春風送暖入屠蘇”中“屠蘇”,到底是不是酒?很多人都解釋錯了

作者:暮城煙雨遙

又快要過年了,一到這個時候,就想起北宋王安石的那首七言絕句——《元日》: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這首七絕裡面用樸素、凝煉的筆法,向後人介紹了至少三種宋代過春節的習俗,分别是:燃放爆爆竹、喝屠蘇酒,以及“貼門神”。

“春風送暖入屠蘇”中“屠蘇”,到底是不是酒?很多人都解釋錯了

忘記是從哪本書上看到關于“屠蘇”二字的解釋,說是古代春節時喝的一種灑。直到最近才發現,也有人認為把“屠蘇”解釋成美酒是錯誤的。

那麼,“屠蘇”應該解釋成什麼呢?有人說應當把它解釋成“一種古代茅屋”,也有人說應當把它解釋成“一種草”。

還有人說應該把它解釋成“一種藥酒”,最後還看到有人引用《辭源》中的說法,指出它可能是“一種古代有檐的帽子”……

下面,我先向大家介紹一下關于“屠蘇”的幾種不同解釋,最後再讓我們一起找那個最接近真實的答案。

一、“屠蘇”的幾種不同解釋

第一種說法:“屠蘇是一種草”。《通雅》是明代科學家方以智創作的一部古代實用的百科全書,作者在這部書裡分24個門類介紹了古代天文、地理、曆史以及社會生活中常見的名詞。

在其中的“植物”一篇當中,有關于“屠蘇”一詞的專門解釋就是——“屠蘇,闊葉草也”,這大概是“‘屠蘇’是一種草”的說法最早的源頭。

“春風送暖入屠蘇”中“屠蘇”,到底是不是酒?很多人都解釋錯了

第二種說法:屠蘇是古代的一種茅屋。源自清代徐嘉錫《四庫題要辨證》,這部書中說詳細介紹了“屠蘇”一詞的來曆,現摘錄如下:

俗說屠蘇乃草庵之名,昔有人居草庵之中,每歲除夜遺闾裡一藥帖,令囊浸井中,至元日取水置于酒樽,合家飲之,不病瘟疫。今人得其方,而不知其姓名,但曰‘屠蘇’而已。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從前有一個人居住在城中的小巷子裡面。每年到了除夕夜,他就會取出一個藥帖,讓大家照帖方子抓藥,再裝進一個布袋子裡,浸到井水中。

等到了正月初一,再取浸過藥的井水,讓全家人飲下去。據說,這樣就可以保證家人不得瘟疫。這個人姓甚名誰,因為年代太久被人遺忘了,後來的人隻記住了‘屠蘇’二字”。

不過餘嘉錫并沒有在這本書裡明确地說“屠蘇”二字,到底是指這“遺藥帖”的人的名字,還是指藥方的名字,又或者是指他住的房子的稱謂。

但是在《宋書·索虜傳》裡面講到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時候說:“ 焘所住屠蘇為疾雷擊,屠蘇倒,見壓殆死,左右皆号泣。”

“春風送暖入屠蘇”中“屠蘇”,到底是不是酒?很多人都解釋錯了

這段話是說,有一天拓跋焘居住的屋子被雷劈了,倒塌下來,差一點把他壓死,他身邊左右的人都吓哭了。《宋書》成書于南朝,可見在南朝時,“屠蘇”曾經是一種房子的代名詞。

第三種說法:屠蘇是一種驅邪的藥粉,名曰“八神散”。南宋人寫的《歲時廣記》中說:“屠者,言其屠絕鬼炁;蘇者,言其蘇醒人魂。”

于是二者合起來的意思就是——驅邪殺鬼,讓人的魂魄蘇醒過來。這樣看來,屠蘇比較像一種驅除瘟病,讓人提神醒腦的藥物,是以有人說它就是古代的“八神散”。

“八神散”是由大黃、防風、桔梗、白術、桂心、蜀椒、烏頭、菝葜(或者虎杖根)制成的藥粉。這個“八神散”據說出自元朝《大德重校聖濟總錄》,是一部元代國家官方的專業醫書。

“春風送暖入屠蘇”中“屠蘇”,到底是不是酒?很多人都解釋錯了

第四種說法:屠蘇是一種巫術儀式。宋人在《事文類聚》第六卷裡引“元日”一條說:“屠,割也;蘇,腐也”,又說“屠者,殺也;蘇者,緻病之鬼也”。

屠,就是殺死的意思。“屠”字用到漢語裡面,殺的對象一般都是“非人類”的東西,它們既可能是“鬼”,也可能是“傳染病”。蘇有蘇醒、讓人神清目明之意,這和“八神散”的功效就對上了。

第五種說法:屠蘇是一種大檐帽。《晉書·五行志中》:“時童謠曰:‘屠蘇鄣日覆兩耳,當見瞎兒作天子。’”

這個童謠是晉代人故意寫來諷刺趙王司馬倫的,司馬倫是司馬懿的第九子,司馬師、司馬昭的弟弟,此人是個不學無術的文盲。《晉書·司馬倫》傳中說:“倫目上有瘤,時以為妖焉。”

大概因為司馬倫那個眼上的突出物生得特别大,被人嘲諷好像是戴了一個大号的遮陽帽。不過從出土文物來看,鮮卑人的帽子的确長得很像他們的房頂。

“春風送暖入屠蘇”中“屠蘇”,到底是不是酒?很多人都解釋錯了

第六種說法:屠蘇是一種藥酒。這種說法有人說源于明朝人在《幼學瓊林》中對“元日”的介紹,不過“屠蘇酒”産生的年代,至少可以追溯到晉朝時期,是以并不算是明朝人的“發明”。

二、“屠蘇”到底是什麼?

好了,前面已經說了六種關于“屠蘇”的解釋。那麼,“屠蘇”到底是個什麼東西呢?照前面的線索來推斷,“屠蘇”很可能是一種古代源于少數民族地區的“巫術”活動而産生的“藥散”。

後來這種“藥散”根據漢人傳統,被拿去“泡了酒”,于是又誕生了一種名叫“屠蘇”的“藥酒”。讓我們來想法一下“屠蘇”一詞,誕生的完整過程。

前面我們曾經提到《宋書·索虜傳》中說,拓跋焘有一次點因為居住的房子倒塌被壓死,書中稱他住的房子為“屠蘇”。拓跋焘是南北朝時魏朝的第三個皇帝,他住的房子是什麼樣子呢?

拓跋是一個鮮卑姓氏,北魏時期鮮卑王室居住的并不是茅草屋,而是一種圓頂大蓋的木結構房子,有一點像北京的天壇。

“春風送暖入屠蘇”中“屠蘇”,到底是不是酒?很多人都解釋錯了

我們都知道,北魏時離西晉時代很相近。正是在司馬氏的西晉滅亡後,中國才被分成了南北朝,于是才有了北魏的誕生。

是以我們就可以以此推測出,在晉朝司馬倫生活的年代,很多人其實是見過鮮卑人居住的“屠蘇”的。

又因為司馬倫眼上的突出物生得又圓又大,“蓋”住了一隻眼,是以才會有人編寫童謠,把他的這個突出物,形容成了草原上遮天障日的大蓋房子。

在經曆了南北朝時代以後,隋朝又統一了中國,随後出現的唐朝到達了中國民族融合的巅峰期。四方萬國的人紛紛來到中原,與漢人進行經濟、文化交流。

于是在這個時期,或者在更早一點的時代,鮮卑等少數民族的建築文化、飲食文化和各種風俗就傳進了中原。

因為鮮卑這個民族後來又融入了漢族,是以鮮卑宮廷的一些藥方子,也通過某種方式在漢人當中流傳開來。我之是以說“屠蘇”可能是一種源于鮮卑王室的藥方,并不是無中生有。

“春風送暖入屠蘇”中“屠蘇”,到底是不是酒?很多人都解釋錯了

前面我們提到過,明代科學家方以智在自己撰寫的百科全書《通雅》中指出,“屠蘇,闊葉草也”,說明他很可能見過這種草。

《歲時廣記》中說“屠蘇”就是由八味草藥組成的“八神散”,而這八種草藥當中的大黃就是一種葉子寬大的草。北魏的皇帝迷信巫術,經常用亂七八糟的草藥煉長生丹。

再加上中國古人本來就有在節日驅邪禳災的驅巫術傳統,于是誤打誤撞,在北魏的宮廷裡誕生了這樣一種可能讓人提清神醒,耳聰目明的方劑。

北魏滅亡之後,有鮮卑宮廷的人來到民間生活。當時他居住在一個小巷子裡面,一到過年他就把這個方子拿出來給大家分享。

讓大家把藥材浸到井水中,第二天再喝下去達到防治瘟疫的目的。結果效果奇佳,口口相傳,成為了一帖神藥。當時的人不知道這個鮮卑人叫什麼,或者說他們原來是知道的。

時間久了就遺忘了,可他們記住了那個“住在草原上的大圓頂木結建構築物裡面的人”,就那個房子叫“屠蘇”,草藥是從“屠蘇”面傳出來的,于是人們就叫這個藥散為“屠蘇”。

鮮卑是遊牧民族,他們活動的地方範圍很廣,甘肅、蒙古、黑龍江都生活過。于是他們的這個宮廷房子也被蒙古人繼續下來,并寫進了元朝的《大德重校聖濟總錄》。

“春風送暖入屠蘇”中“屠蘇”,到底是不是酒?很多人都解釋錯了

這部書簡稱“聖濟總錄”,是元代國家官修的寶藏醫書。為什麼叫“聖濟”?古代誰敢稱“聖”?我想能稱“聖人”的,除了三皇五帝和孔子,就隻有古代的皇帝了。

是以這個“八神散”又被稱為“八聖散”,這件事這意味着,“八神散”或者是後來人們說的“屠蘇”,它就是一個“宮廷禦方”。

由于臨床效果很好,“屠蘇”在民間得到較大範圍的傳播,成為古代國家官方正式承認的“非處方藥”。

再加上我們中國人有“泡藥酒”的習慣,随便逮着一樣滋補品就往酒裡泡,于是就有人把“八神散”制成了藥酒,“屠蘇酒”就這麼誕生了。

好了,現在到了下結論的時間了。王安石《元日》裡面的“屠蘇”,指的到底是一種酒,還是一座房子呢?

如果你認為“屠蘇”是北魏王室的建築的話,那麼答案顯然是“否”。王安石再怎麼器張,他也不可能用宮殿建築物來類比農家的居所。

“春風送暖入屠蘇”中“屠蘇”,到底是不是酒?很多人都解釋錯了

“屠蘇”一詞在其誕生的漫長的曆史過程中,最初可能是指一種生長在甘肅、西藏、内蒙、黑龍江等遊特地區的“闊葉草”。後來被這些部落的人們發現了藥用價值,把它用來治病。

最後它進入了鮮卑王廷的“宮廷禦方”,又随着北魏的滅亡,被人從宮中帶到了民間,在漢人中廣為流傳。因為是從北魏王宮“屠蘇”中傳出的,是以人們就叫這個藥方子為“屠蘇”。

後來,漢人拿着“屠蘇”去泡了酒,并且形成了一到春節就喝屠蘇酒的節俗。于是“屠蘇”的解釋,唯一的答案就是——“屠蘇酒”。

結語

在查資料的過程中,看到有很多學者指出,“春風送暖入屠蘇”應該解釋成春風把暖氣吹進了房間裡更适合。

如果把“屠蘇”解釋成“屠蘇酒”,那麼春風送暖就隻能送進王安石的小酒杯了,感覺這個“春風送暖”的力度不夠啊。

有人用詩詞的“意象”反駁,指出詩家之言,不可深究。要不然李白的“白發三千丈”,也隻能解釋成“站在三千丈高的地方,數自己的白頭發”了。

“春風送暖入屠蘇”中“屠蘇”,到底是不是酒?很多人都解釋錯了

中國古人既然有春節喝“屠蘇酒”的習慣,那王安石詩裡多半就是寫的這種酒。沒有道理他過個春節,一高興了就給自家漢人的房子,叫成少數民族的“诨名”吧。

另外,南方人表示我們地方上一直沒有供暖的傳統,“春風送暖”入“小酒杯”,恰好能讓人喝一杯燙酒。

人們平時為了生活在外奔波,難得享受歡愉。隻有在春節時才能一家團聚,高興之餘,與家人共飲一杯,讓溫酒順着血液迅速流遍全身,令人精神振奮,也算是“春風送暖”的功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