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末年(有的說是1843年),陝西省岐山縣董家村的村民董春生在村西的地裡挖出了一個青銅器鼎。一時間就傳開了。有得到消息的古董商就立即趕來。他看到鼎内密密麻麻的古文字後,覺得是難得的珍寶,毫不猶豫地就以白銀300兩買了下來。當商人把寶鼎運到村南時,卻被另一個村民董治官攔下。董治官說這寶鼎出土的地方是他和董春生兩家相交的地方,這個鼎應該歸兩家共有。古董商付了銀子,結果沒能把鼎帶走,還被董治官父子打了一頓,氣得到縣衙門告狀。古董商又以重金賄賂了知縣,結果董治官被關入監獄。寶鼎被古董商運走,幾年後,轉賣給了古董商蘇億年兄弟。
所謂“鼎”是一種三足兩耳的古代煮食物的器具。在古代鼎不隻是器物,而是一種非常神聖的器物。它代表國家的權力和榮譽。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在各種重要的場合是一種重要的禮器。
一般的鼎沒有文字,或者隻有很少的文字,這個鼎卻很不同,鼎的内壁刻有密密麻麻的的文字,這些文字誰也不認識。也正因為特殊,是以一出土,就蒙上了一層傳奇色彩。
鼎上的銘文
蘇億年與兄弟蘇兆年是西安人,在京城琉璃廠經營一家古玩鋪子。兩人得了這個鼎,自然是想要大發其财。
幸運的是,他們為毛公鼎尋得了一個好買家陳介祺,他不但是一位金石藏家,還是一位大學問家。
陳介祺中進士後一直供職翰林院。是一位很有學問的官員,酷愛收藏。他一見毛公鼎,就愛不釋手,他以三年俸銀将毛公鼎收入家中。不久他親自将毛公鼎運回故鄉山東濰縣(今濰坊市),從此遠離官場,潛心治學。
陳介祺将毛公鼎銘文精心拓印,悉心研究,數易其稿,考釋出了銘文中的大多數字。以此為起點,後世學者對毛公鼎銘文的考釋持續了170多年,至今僅有個别字詞沒有達成共識。
在這篇近500字的銘文中,西周宣王中興的曆史,被呈現在人們面前。正因如此,毛公鼎銘文拓片及釋文從陳介祺手中流出後,立即引起文博界的矚目。
經過陳介qi的考證這才知道這給鼎大有來曆:這鼎是西周晚期由毛公制作的青銅器。毛公是周宣王的重臣。。按輩分論,毛公是周宣王的族叔。宣王登基不久,毛公就來到京城朝見天子。叔侄二人面談許久,回到封國之後,毛公躊躇滿志,下令鑄造了這尊青銅大鼎,并在鼎内刻下密密麻麻的銘文,記錄新天子與自己的約定。這就是因為銘文(刻在鼎裡邊的文字)最長而擔起了“國寶”之名。因為是毛公制作的是以定名為毛公鼎。
毛公鼎是青銅器,它的價值大大的超出了一般的青銅器。不僅是它年代久遠,有3000多年,更重要的它有曆史文獻的價值。因為西周時期,傳世的 史料非常稀缺,主要的曆史文獻《尚書》中的《周書》,僅有19篇。相比之下,近500字的毛公鼎銘文作為第一手資料,真實地見證了西周短暫的宣王中興,可謂“抵得上一篇《尚書》”的“西周信史”。它的曆史價值自然是很重要的。
除了曆史價值,毛公鼎銘文在書法方面亦被看作是周代篆文的正宗,是金文的瑰寶。
對于毛公鼎也有人不相信,認為是赝品,這主要的是晚清大官僚張之洞,但是他并不是行家,,自從他放了這一炮,考證毛公鼎的人就越來越多,經過一番争論,毛公鼎的身世反而越辯越明了。
毛公鼎就這樣得到了世人認可,成為了公認的稀世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