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莫讓童年被“鎖”在螢幕裡

作者:法治雁塔

近日,各地幼稚園和國小陸續開始放寒假。一到寒假,不少孩子就沉迷在手機裡面,讓家長感到頭疼。

“一給手機就笑,拿走手機就跳!”

很多帶娃的家長都有這樣的體會,孩子對手機似乎形成了依賴,沉迷其中,欲罷不能,拿得起、放不下。

這種被螢幕“綁架”的現象,涉及一個專業用語:螢幕暴露。

據專家指出,所謂螢幕暴露,主要是指孩子使用帶有螢幕的電子産品的行為活動,包括觀看電視、玩電子遊戲、上網及使用智能手機等。

莫讓童年被“鎖”在螢幕裡

近年來,“螢幕暴露”這一現象越來越引發關注。

01

“螢幕暴露”暴露出了什麼?

沉溺于螢幕之中,“後勁”大,後果嚴重。對于孩子來說,首當其沖的是視力。

此前有調查顯示,大陸兒童青少年總體近視率為52.7%。其中,6歲兒童為14.3%,國小生為35.6%。近視低齡化不容忽視,防止“小眼鏡”增多,這是大家的共同願望。

誰“偷”走了孩子的視力?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螢幕暴露。 比如,一些家長把手機當成“喂飯神器”,孩子到飯點了不吃飯怎麼辦?拿出手機來哄騙,讓孩子邊看手機邊吃飯。殊不知,手機配飯,視力病變。

其實,螢幕暴露除了傷害視力,還傷害智力。一項研究顯示,孩子3歲前每天觀看電子螢幕時間超過1小時,到6歲時,孩子智商可能會降7~8分。

莫讓童年被“鎖”在螢幕裡

近日,由國家兒童醫學中心(上海)等機構釋出的一項研究成果則指出,兒童每天“盯”螢幕超1小時,心理健康風險會大增。

專家指出,0~3歲兒童每天觀看視訊1小時會影響認知控制能力,進而影響總智商水準以及注意力發展。即使3歲以後電子螢幕的使用時間降低,仍然可以對兒童的認識和心理行為問題産生顯著不良影響。

02

問題暴露了,怎麼解決?

有句話說得好:當問題出現時,家長要和孩子站在一起,打敗問題;而不要和問題站在一起,打敗孩子。

專家建議,2歲以下兒童盡量避免螢幕暴露,18個月齡以上如果無法避免螢幕暴露,可将螢幕行為限于進行視訊通話等。對此,廣大家長不能不思之行之。

減少屏蔽暴露,家長當以身作則。據報道,一名四年級學生曾在自己的作文裡寫道:“爸爸,你就隻會玩手機。你已經快不是我爸了,你是手機的爸爸。”

“爸媽的孩子是手機,不是我!”聽起來讓人啼笑皆非,細一想則令人深思。如果家長在孩子面前狂玩手機,不能自拔,再說什麼讓孩子遠離螢幕,效果可想而知。

比如,家長在孩子面前刷短視訊“刷”得不亦樂乎,喜不自禁,捧腹大笑,勢必對孩子構成暗示,手機是個寶藏,沉陷于螢幕之中,可帶來莫大的樂趣。一定程度上說,如果家長把電子産品當作孩子的“電子保姆”,孩子難免成為“電子娃娃”。

基于此,家長應減少對螢幕的依賴,尤其是不能一味“陪”手機不陪孩子。防止孩子淪為“屏奴”,家長首先要拒絕成為“屏奴”。

不妨假設這樣一個場景:家長抽出時間讀繪本,給孩子講故事,潛移默化之間,孩子就可能愛上繪本,到繪本裡放飛想象力,在故事裡“神與物遊”。

此外,還可以多帶孩子到戶外走一走,看一看、聞一聞、摸一摸神奇的大自然。

專家指出,戶外“活動”并非戶外“運動”。走到戶外,不一定非要運動,在戶外動一動、跑一跑,抑或看看書、賞賞景,都有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03

減少孩子的螢幕依賴,是教育問題,也是社會問題。

對于一些家長來說,由于工作等原因,沒有充裕的時間陪伴孩子,更沒有充足的精力照護孩子。在此背景中,發展更多普惠性托育機構是一個方向。

近年來,國家大力發展普惠托育服務,提出“到2025年每千人口擁有3歲以下嬰幼兒托位數由1.8個提高到4.5個”。還從不同層面鼓勵和支援托育業發展,比如聚焦托育機構難題,從增項、增量、增力度等方面加以精準扶持。

為纾解家長焦慮,減少其後顧之憂,相關部門先後制定印發了托育機構設定标準、管理規範、保育指導大綱、嬰幼兒傷害預防指南等。就在前不久,國家衛健委等5部門聯合釋出《家庭托育點管理辦法(試行)》,要求照護人員應當具有保育教育、衛生健康等嬰幼兒照護經驗或相關專業背景,以及受過嬰幼兒保育、心理健康、食品安全、急救和消防等教育訓練。

值得一提的是,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增設網絡保護,對未成年人網絡資訊保護、網絡沉迷防治等作出全面規範。

培養和提高未成年人的網絡素養,是家庭的事,是學校的事,也是全社會的事。對此,國家鼓勵和支援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網絡内容的創作與傳播,鼓勵和支援專門以未成年人為服務對象、适合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特點的網絡技術、産品、服務的研發、生産和使用。

此外,未成年人保護法還規定,新聞出版、教育、衛生健康、文化和旅遊、網信等部門應當定期開展預防未成年人沉迷網絡的宣傳教育,監督網絡産品和服務提供者履行預防未成年人沉迷網絡的義務。

歸根結底,減少孩子的螢幕暴露并無萬全之策,既不可能一勞永逸,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最關鍵的是,各個責任主體都要盡職盡責,為孩子健康成長出一把力。

04

需要厘清的是,減少螢幕暴露,并非屏蔽孩子的網絡世界,也不是在他們和螢幕之間人為設定“屏風”。

有家長坦言,現在網際網路是每一個人的生活方式,如果讓小孩完全不知道這個東西會被視為異類。為此,和孩子達成協定,同意孩子每天看20分鐘的電視,或玩一定時間的手機。當然,手機、iPad一類的電子産品不應該替代家長,成為孩子生活的主角。

應該看到,現在的孩子是“握着滑鼠出生的一代”,也是“摸着智能手機出生的一代”,被稱為“網際網路原住民”。他們一來到這個世界上,就被螢幕包圍,觸屏、觸網、觸電(電子産品)是順理成章之事。

莫讓童年被“鎖”在螢幕裡

而包括智能手機在内的電子産品,并非洪水猛獸。避免太多的螢幕暴露,關鍵在于如何建立有效的疏導機制,如何有力引導孩子從螢幕中解脫出來,如何趨利避害,盡最大可能發揮“螢幕”的正向意義。

一言以蔽之,不能把孩子的童年“鎖”在螢幕裡,關鍵是因勢利導,把握住度。在多方合力之下,當孩子能夠更科學更合理使用電子産品,他們的世界将更為豐富而遼闊。

▌本文來源:央視新聞微信公衆号(ID:cctvnewsc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