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畢竟不同于寫字。
寫字你可以僵僵的,寫書法需要寫出一股精神勁,也就是要寫出神采。
很多同學不明白,為什麼我們寫不出神采?
王羲之舉了宋翼和鐘繇學書法的例子,宋翼寫書法橫平豎直,堆砌點畫如算子。
這樣的書法是沒有神采的。
我們是不是一直在這樣寫書法,這樣永遠是寫不出神采的。
原因是什麼?
缺少“微表情”。如同我們去看一個人,如果這個人表情豐富,我們就會感覺這個人神采奕奕。
如果這個人沒表情,你就會感覺不到他的神采。
硬邦邦的一根直線,就沒有“微表情”,就不會有神采。
書法寫出神采,王羲之:兩個步驟!忽略第一步心法,第二步筆法再好,也沒用!
我們先講第二步,王羲之用的筆法就是一波三折。
比如米芾寫的“一”字,用的是王羲之的筆法,一波三折。是不是字裡的“微表情”很豐富?
裡面的意象紛繁,仿佛千裡陣雲微微變化,仿佛飄動的樹葉,仿佛水裡遊動的魚……
上圖的這個“一”字,微表情就沒有,硬邦邦的直來直去,這樣寫“一”字就不會有神采。很容易寫出的字僵僵的。
比如,上圖米芾寫的這個字,最後一“橫”,如果換成硬邦邦的直來直去的“橫”,神采全無。
再來說,王羲之的第一步,心法。
一味地模仿王羲之的一波三折的筆法外表,其實還是寫不出書法的神采。
原因是,筆法前面,須有心法。
王羲之的心法就是,預想。預想預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動,則筋脈相連,意在筆前,然後作字。
很多同學說,我也想了。
你想的是字的文字寫法,王羲之預想的是“象”,是怎樣把心中的“意”,用象表達出來。
不是你折三下,彎彎曲曲寫個橫,就行了
結束語:
一開始學書法,模仿會很有效。
但高手,後期肯定會扔掉模仿。
比如董其昌臨帖,最後是意臨。
比如他臨王羲之的《蘭亭序》,感受到王羲之的“意”——飄逸灑脫清爽。他就會脫開王羲之的字形,把這種“意”灌輸到自己的字形中,進而形成自己的風格。
神采有了,字形隻是個載體而已。
學書法,用筆法不能脫離心法,否則筆法再精妙,神采也不會寫出來。
本文原創來自作者的公衆号:毛筆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