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他們要做機器人屆的樂高,讓每個人都可以造機器人

作者:吳曉波頻道

“小時候,父親常常帶我去看順德的龍舟比賽,并學習什麼叫‘龍舟精神’?第一是奮勇争先、第二是團隊協力,第三是不進則退,還有不怕失敗。” 這個操着口音的大哥,他的創業故事就是從順德開始的。

“小白”也要做機器人

2013年,因為一個偶然的契機,從事金融行業多年的何志雄接觸到了機器人制造領域。一位高校的導師數次帶領學生在全國機器人比賽得獎,問他願不願意投一點錢研發制造機器人。

當時對機器人一竅不通,但何志雄對順德的制造業十分了解。順德是中國家電制造重鎮,當時号稱是流水線生産,但仍然以勞動密集型型作業為主,對人力依賴度很高。如果能“機器換人”,不僅能節約成本,也能提升制造企業的自動化水準,何志雄認這是必然趨勢。

市場需求是明确的,前景很光明,投入似乎也不大,何志雄決定試一試。于是,他召集了幾個朋友一起創業,便成立了廣東天太機器人有限公司。

他們要做機器人屆的樂高,讓每個人都可以造機器人

天太機器人核心團隊

實際上,這個初創團隊中,除了那位導師,其餘的沒有一個人真正從事過機器人行業,也沒有制造業的經驗。給予他們勇氣的,是想到李書福的一句話,造車就是“四個輪子加兩排沙發”,認為機器人不過也就是把本體、減速機、電機、驅動、控制等部件組合在一起而已,沒什麼好怕的。但當他們真正進入這個領域的時候,才發現遠比想象的困難。

也許正是這樣的開局,奠定了天太機器人這家公司特殊的氣質。雖然如今已經是國家高新、專精特新企業,但是何志雄仍然會用“光腳的”來形容天太團隊的創業精神,他常挂在嘴邊的一句話是:“順德人敢為天下先,我們本來是光腳,不怕穿鞋的,再差也不過是再光腳來過。”

于是他們便開始“光腳”踏上了這條漫長的創業之路,邊學邊幹,各種方法都用上了。“正統的路子我們走,拼命看書,我們當時甚至還去找了很多前蘇聯的書,從中挖掘如何研發機器人的理論依據。野路子我們也試,到處找相關領域的行家、老師傅、教授聊,當時團隊裡還有人佯裝要采購機器人,去到同行、供應商那裡,看别人是怎麼做的。”

稍有研究後,天太團隊便發現,機器人供應鍊其實非常固定,比如減速機、電機、伺服驅動、供應商基本就是那麼幾家進口品牌,很多所謂的機器人廠家,其實也不過隻是在做産品結果的設計和小內建,是以市場上的機器人産品,本質上其實沒有什麼差異化,反而還是以陷入同質化競争。

“做一樣的東西,供應鍊還受制于人,這有什麼意義呢?”何志雄便認為這麼做機器人是沒有出路的,于是開始考慮有沒有可能參與到上遊供應鍊,自主研發一部分零部件,不要完全假手于人。

當時以為對比電機、控制和驅動,減速機相對簡單,是以他們決定從減速機入手。簡單往往就是最難,隻是選擇了就堅持走下去,2014年底,他們在甯波組建做減速機部件研發和生産的團隊,開始了切入機器人零部件的第一步。

創新先從模仿開始。他們買來二手的進口減速機拆開,把零件送到檢測機構去檢驗成份,再去市場上找同樣或類似的材料,然後再通過外發逆向設計、研究齒形制造。他們越做越起勁,進入到行業的深水區,反而發現其實沒有多少人像他們這樣下笨功夫,啃真正難做的事。

他們要做機器人屆的樂高,讓每個人都可以造機器人

與外國客戶交流

直到2015年,産品終于做出來了。

“實話實說,雖然我們用了近兩年的時間把它做出來了,但是‘形似而神不似’。裝到機器人上,僅用了一晚上就無法再發揮作用了。”但對于天太團隊,這個實實在在拿在手上的産品仍然大大鼓舞了他們:“畢竟已經做出來了,再想辦法優化就行了”。

把機器人變成樂高

“這個市場是很透明的,如果客戶拆分算出成本三萬,你想賣五萬就絕對不可能。”

2017-2019可以說是天太最艱難的一段時間,這種艱難在于,它是一種充滿了希望和信念,卻不知道實際怎麼操作的迷茫。雖然通過減速機和幫客戶做産線,公司開始擁有一定的現金流,慢慢運轉起來。但是公司的産品和服務沒有差異化,就沒有競争力,也就沒有發展空間,是以必須另辟蹊徑去尋求突破。

恰恰在這麼困難的時候,天太團隊卻認為是“魚肚白時刻”,恍如在黑夜裡看到了天邊的曙光,就知道太陽一定會升起來,隻是不知道面對當下的黑暗,自己要做些什麼熬到黎明。

天太團隊重新回到創業的初心——研發可複制的标準化核心部件,應用于機器人生産。在這個場景中,對機器人有兩個要求,一是多關節,二是輕負載。既然已經有了做減速機的經驗,那麼也可以試試做機器人的關節。“做好了錦上添花,做不好也不會差到哪兒去。還是那句話: 光腳不怕穿鞋的,順德企業就是有這樣的創業心态。”

他們要做機器人屆的樂高,讓每個人都可以造機器人

天太聯合創始人&COO鄭濱接受媒體采訪

真正确定理念、思路和産品線已經到了2019年下半年。差別于過往過往機器人部件按本體、減速機、電機伺服、控制器等劃分,天太根據技術與應用發展的角度,重新定義了機器人構成,分為決策單元、動力單元、傳感單元和運動單元。

“我們之是以創業,不就是因為一直堅信機器人是未來十年的大趨勢嗎?比爾蓋茨、孫正義,以及馬斯克等,都在不同時期說過未來的機器人會比人多,甚至可以想象一下,未來身邊的某個人,如果不去撕一下臉、扯下面具,你根本不知道他是人還是機器人。”而機器人未來的應用場景和市場,肯定比電腦、手機、新能源汽車還要廣闊,必然成為第四代的智能終端。

是以,對天太的這樣一家緻力從事機器人核心運動單元研制的企業,該如何定位呢?

“天太的英文縮寫是TT,我們希望天太的未來就像英特爾一樣,是'TT inside'。”這同時也意味着,天太在企業戰略上堅決放棄了做成品機器人,專注于輸出方案和零部件。

這是由天太本身的資源禀賦決定的,雖然從能力上來說,天太也能做成品機器人,但這類服務工業制造的機器人應用于不同産品、不同行業的時候需求千差萬别,隻有能夠深度了解行業的人才能夠造出最适合這個行業的機器人。一家企業,很難同時吃透多個行業、多種産線。

他們要做機器人屆的樂高,讓每個人都可以造機器人

天太機器人公司順德工廠

另一方面,何志雄認為隻有當供應鍊成熟之後,下遊才會有更多的玩家進入。就像早期組裝電腦,有了主機闆、CPU、電源加上機箱,高中生都能裝好一台電腦。現在的新能源車也一樣,上遊的電驅、電控、電池子產品都非常成熟了,新勢力車企精力放在定義産品上,也就是重點是智能座艙,然後把各個子產品組合起來。

“其實機器人也是一樣的,未來可能每個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組裝一個機器人。那我們就可以根據客戶的需要,來研發和提供需要的零件和方案,就像樂高售賣積木模組和提供搭建圖紙一樣。”

把內建機器人成品的事情交給更懂制造的人去做,做好自己擅長的零部件,成為供應鍊上遊的重要一環,甚至成為“鍊主”,就是天太想做的。這個路徑的挑戰在于如果在技術上沒有領先優勢,很容易進入價格競争,利潤空間仍舊不夠大,又容易反推到在研發上的投入不夠堅決。

定制化還是産品化?

2B的商業模式下,還有一項關鍵抉擇,做定制還是做産品?因為下遊客戶的需求各不相同,免不了提出各種各樣的定制需求,但如果每個需求都響應的話,會牽扯太多的人力,投入也不可控。

天太堅定地選擇了産品化,他們的解法是,跟一些有代表性的行業頭部客戶一起開發産品,摸清楚使用者的需求和用途之後,再研發行業通用的标準化産品。

他們要做機器人屆的樂高,讓每個人都可以造機器人

天太主導廣東省第一個機器人零部件國标立項研讨會

“客制化産品的收入一定不高,我們就當作研發投入了。”

有一家網際網路頭部大廠也是天太的客戶,雖然隻采購過幾次,但合作過程中,天太了解了這一類客戶的訴求和使用場景是什麼,雙方共同投入資源研發,生産成品。而未來天太就可以基于這個産品推出标準化的産品包。

“那客戶不會要求你們簽保密協定嗎?”面對這個問題,天太的回答還是一如既往地堅定:“我們其實也會選擇志同道合的客戶,大家是一起來探索不同場景下的機器人産品的進化和疊代。”

也許是自身創業經曆的關系,天太認為,在中國做産品,你絕對不能怕“被抄”,因為隻要有恒心和毅力,其實都是可以學習的,而那些沒辦法被抄走的就是你的核心價值,它需要每個公司用時間來累積。“是以我們也一直和客戶說,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想要領先别人,我們就要一直保持創新和研發。”

而對于另外一些客戶,他們則非常謹慎。比如曾經有一家房地産代理商,說自己有客戶資源,想做一些配送機器人的産品賣給地産客戶,比如在小區裡配送快遞或者外賣,問天太能不能合作開發。

對于這樣聽起來很誘人的機會,何志雄很冷靜,“一定要有真實的市場需求,找準切入點,才能做。假設他确實已經找到買單的人,不如先去市場上找現成的配送機器人産品,弄明白之後再來找我們,一起改進、開發這個産品,未來我們也可以把這個産品标準化再賣給同類客戶。”

在目前階段,天太一定要“挑客戶”,“因為産品的最終形态都是标準化産品,而不是客制化。”隻有足夠規模、本身代表行業先進性的客戶才能幫助天太達成這個目标。

從點到鍊的國産替代路徑

據《中國機器人工業年鑒》資料,2020年中國機器人的營業收入首次突破1,000億大關,國内機器人密度于2019年達到每萬名員工187台的數量級,遠遠超過了全球平均水準。中國以36%的市場佔有率,成為全球最大的工業機器人市場之一。

就像天太經曆的,中國機器人供應鍊上遊長期被國外品牌壟斷,核心零部件深度依賴進口,存在議價權低、貨期長、對中國限制出口等“卡脖子”問題。但現狀正在改觀,大量中國企業從供應鍊的某一個節點出發,先通過成本優勢打開局面,再逐漸建立技術壁壘,蠶食原本外商獨占的市場。

他們中的佼佼者,成為有話語權、議價權,在供應鍊中不可或缺的鍊主,賦能上下遊企業共同進步。

“我們看到行業中各路人馬都在不斷努力,‘卡脖子’将來一定不是問題。未來我們想做的不僅是國産替代,應該叫‘國産引領’。”何志雄對未來信心滿滿。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