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關鍵之年看礦業高品質發展

作者:中國礦業報

◎ 本報記者 吳啟華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是實作“十四五”規劃目标任務的關鍵一年。近期,密集召開的地方兩會分别定下了各自省份2024年經濟增長目标,并部署了下一階段重點任務。記者梳理發現,多數省份将今年預期經濟增長目标設定在5%~6%之間,并把高品質發展作為首要任務。那麼,在這樣的預期經濟增長目标下,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礦産資源這一重要物質基礎的礦業行業,其高品質發展的着力點有哪些?對于礦業高品質發展,各地多有部署。

着力點一:擴大内需

穩增長才能穩預期、穩就業,才能增信心、安民心。實施擴大内需戰略是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态勢、應對外部沖擊的有效手段,同時還能“擴”出産業發展的新空間。

擴大礦業相關投資是擴大内需的重要抓手。

甯夏回族自治區提出,加快建設甯東大型煤炭集散中心。加快鹽池千億級大型氣田和油田開發建設,盡快實作全區煤炭總産能超過1.4億噸、油氣當量達到200萬噸的目标。堅持把資源能源優勢作為甯夏較長時期、十分重要、不可替代的支撐點、增長點。黑龍江省提出,開工建設中俄遠東天然氣管道等項目。推進大慶陸相頁岩油國家級示範區建設。重慶市提出,啟動建設一批儲煤基地。貴州省提出,做強現代能源産業,大力發展礦産資源精深加工。陝西省提出,推動陝煤1500萬噸煤炭分質利用、國能循環經濟煤炭綜合利用兩個千億級項目開工。甯夏回族自治區提出,加快實施域内6個新礦開工、域外“疆煤進甯”等重點工程,大力支援央企投資。

在對未來産業的部署中,礦業也不缺席,而是向着更高、更新的目标邁進。

山西省提出,推動華為礦山軍團全球總部等重大項目早日投産達效。四川省提出,深化攀西國家戰略資源創新開發試驗區建設,打造國家釩钛戰略材料基地。黑龍江省提出,前瞻布局深空、深海、深地等未來産業,培育形成新質生産力。江蘇省提出,開辟氫能和新型儲能、深海深地空天等産業新賽道。江西省提出,争創國家實驗室研究基地及稀土、核資源、有色金屬等領域全國重點實驗室。甯夏回族自治區提出,積極推進賀蘭山實驗室組建、稀有金屬國家重點實驗室重組。

礦産安全保障離不開礦業健康可持續發展。同時,提升礦産安全保障能力,也是夯實内需發展的重要基礎之一。

安徽省提出,持續開展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山東省提出,開展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促進油氣增儲穩供,沿海液化天然氣年接卸能力達到1500萬噸以上。廣東省提出,加大海洋油氣資源勘探開發力度,推進湛江烏石、恩平油田群建設和南海天然氣水合物開采,提升油氣供應保障能力。四川省提出,開展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加快戰略性礦産資源開發和轉化。西藏自治區提出,加強銅、锂等戰略資源綠色開發,實作優勢礦産上産擴能、提質增效。甯夏回族自治區提出,大力推進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加快六盤山盆地、銀川盆地油氣勘探等工作,有效實施資源能源增産擴能計劃,切實加強産業及産業鍊供應鍊安全。

着力點二:綠色低碳

實施綠色開采,開展生态修複。綠色越來越成為大陸礦業行業的底色。

綠色開采方面,山西省提出,圍繞五大基地建設,推廣綠色開采技術。湖南省提出,改造提升綠色礦業等傳統産業,加快頭部企業培育招引,加快技術改造和裝置更新,推動産品結構調整和高端化發展。雲南省提出,加強綠色礦山建設。

值得一提的是,地熱這一清潔能源開發利用被多地重點布局。吉林省提出,推進“全域地熱三峽”工程,利用風光、地熱等清潔能源優勢,推廣蓄熱取暖、餘熱供暖、相變儲熱等高效清潔取暖技術。山西省提出,積極開發地熱能、生物質能。山東省提出,加快地熱能開發利用示範工程。

生态修複方面,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礦山生态修複等被重點提及。山西省提出,突出水土保持,紮實推進呂梁山山水工程建設,實施曆史遺留廢棄礦山示範工程,持續推進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吉林省提出,實施“山水”工程、“曆史礦山”示範工程,修複國土面積50萬畝。河北省提出,修複曆史遺留礦山4.5萬畝。遼甯省提出,加快采煤沉陷區和撫順西露天礦、阜新海州露天礦等礦坑綜合治理,深入推進廢棄礦山複綠行動。安徽省提出,加快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修複廢棄礦山300個以上。廣東省提出,開展曆史遺留礦山生态修複,探索新舊采礦用地挂鈎制度。廣西壯族自治區提出,加強曆史遺留礦山生态修複,紮實推進西南岩溶國家公園建立。重慶市提出,深入推進錳礦山生态修複。雲南省提出,做好曆史遺留礦山修複。

着力點三:安全生産

礦山安全生産事關人民群衆生命财産安全,事關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大局,是安全生産的重中之重。

礦業重點省份紛紛加強安全生産工作。山西省提出,全面落實煤礦、金屬非金屬地下礦山、尾礦庫等各類礦山黨政上司包保責任,圍繞“一件事”全鍊條壓實部門監管責任,“一礦一策”完善安全生産措施。甯夏回族自治區提出,切實抓好礦山等重點領域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加快實施煤礦企業标準化建設,確定重大事故隐患動态清零。河北省提出,加強礦山等安全監管,堅決遏制重特大事故發生。吉林省提出,突出煤礦和非煤礦山等重點領域,常态化開展隐患排查整治,有效防範遏制重特大事故發生。山東省提出,加強礦山等重點行業領域安全監管。

此外,多個省份提出加強地質災害防治能力及制度建設,確定人民生命财産安全。四川省提出,做好受山洪地質災害威脅村(居)民避險搬遷,剛性執行從預報預警到處置落實的閉環管理應急機制,嚴防山洪、地質災害造成重大人員傷亡。湖南省提出,健全山洪、地質災害等防禦機制,充實基層應急救援力量。廣東省提出,加強地震、地質災害等應急演練,增強應急處突救援能力。河北省提出,實施隐患排查整治專項行動,科學防治地質災害,全面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浙江省提出,抓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增強應急救援、全災種保障和風險監測預警能力。廣西壯族自治區提出,做好地質災害隐患點監測和治理。

着力點四:智能高效

大陸智能礦山建設方興未艾。工業和資訊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财政部、自然資源部等九部門近日印發《原材料工業數字化轉型工作方案(2024-2026年)》(以下簡稱《方案》),就原材料工業數字化轉型工作進行部署,其中智能礦山建設在列。《方案》提出,面向資源勘探、采礦選礦、礦石運輸、經營決策等全過程,建設一批資源管理數字化、生産管控智能化、生産流程少人無人化、安全管理內建化的智能礦山。

根據記者初步梳理,有兩個省份明确提出加強礦山智能化建設或改造。

山西省提出,建立智能化煤礦150座,煤炭先進産能占比達到83%。黑龍江省提出,加快煤礦智能化改造。

關于智能高效發展,其他一些省份沒有明确提及“礦山”,但提到了“重點行業”的智能化建設,或許也有與礦業相關的部署。退一步說,即便隻有這兩個省份,也非常具有代表性。尤其是煤炭大省山西,其煤礦智能化水準關乎煤炭行業整體智能化水準。

着力點五:改革開放

礦業發展需要好的政策環境和制度保障。多個省份提出給力的措施,深化重點領域改革,增強礦業發展内生動力。

四川省提出,探索建立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找礦的激勵機制,完善礦業權出讓方式,綜合運用招标、拍賣、挂牌方式出讓礦業權,規範和優化礦業權協定出讓。支援有條件的企業依法取得戰略性礦産探礦權。西藏自治區提出,繼續全面從嚴推進礦業權競争出讓改革。雲南省提出,加快自然資源資産所有權委托代理機制試點成果轉化。山西省提出,推進礦産資源市場化配置,完善煤炭焦炭商品交易市場,健全能源産品市場價格形成機制。

促進礦産資源國内國際雙循環,離不開廣泛深入的礦業國際合作。山東省提出,打造進出口供應鍊頭部企業,建構産運貿全鍊條一體化模式,擴大油氣、鐵礦石、煤炭等大宗商品進口。深入實施世界級港口群建設三年行動,加快青島港董家口港區礦石碼頭等項目建設。廣西壯族自治區提出,落實中越兩國上司人會晤成果,加強礦産資源等合作,積極服務建構具有戰略意義的中越命運共同體。重慶市提出,探索開展能源、礦産等大宗商品進口分撥業務。山西省提出,辦好中國(太原)國際能源産業博覽會、中國産業轉移發展對接活動。天津市提出,布局北方黑色金屬礦石儲運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