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花費萬元“支教”七天,旅遊支教是教育還是生意?

作者:中國之聲

近來,随着旅遊市場需求走高,催生出不少以旅遊為基礎的附加活動,比如以“支教”為由頭的旅遊團、國際義工等項目備受追捧。不少機構放出的宣傳文案提到,參與“支教”活動後會獲得資質證書,甚至可以給想要留學的孩子帶來幫助。

原本這些活動的初衷是公益旅遊,主張旅行者在旅行途中承擔一些社會責任,一件“邊旅遊邊做公益”的好事,卻因過度商業化而逐漸變了味道,有機構更是以盈利為目的将其做成一門生意。

旅遊支教是什麼?真的可以提升學曆背景嗎?

花費萬元的旅遊支教可以提升學曆背景?!

旅遊支教是一種将旅遊和“支教”相結合的方式,通過旅遊的方式讓參與者深入體驗當地的教育情況,并為當地學生提供教育和文化方面的支援。

在浙江讀大四的小于,看到社交平台上旅遊支教的宣傳後很感興趣,便報名參加。

小于:我先參與99元錢抵600元的活動,之後又交了6天5晚的基礎項目費用1499元,這是5天的酒店費用,餐食需自理。
花費萬元“支教”七天,旅遊支教是教育還是生意?

△小于收到的“支教”項目尾款支付郵件(受訪者供圖)

随後,小于算了一筆賬,6天5晚的旅程下來,花銷在萬元左右。“早上‘支教’,下午自由活動。最後花費1萬元左右,其中機票就要4千多元。”

花費萬元“支教”七天,旅遊支教是教育還是生意?

△小于與機構客服聊天記錄(受訪者供圖)

記者在多個社交平台搜尋發現,跟旅遊支教有關的文章條目衆多,各類組織釋出的招募廣告層出不窮,他們大多會通過添加聊天軟體的方式将線上詢問者引流到線下。

29日,記者聯系到某經營旅遊支教的專業機構,從業人員稱旅遊支教雖然是收費項目,但前期的教育訓練以及對參與者的年齡都有一定要求,教育訓練結束會給參與者頒發證書。

從業人員:在海南、雲南、四川這三個地方,參加“支教”的孩子要求12周歲以上,“支教”内容主要是中學生教國小生,以入門英文為主,教學大綱包括學習如何問好、英文語音知識等部分。

記者:中學生報名調研的人多嗎?

從業人員:目前三個地方,年前兩期年後一期的班都是滿團狀态。“支教”、鄉村調研、民俗風情探索這些模式加起來費用是7天6晚1萬元出頭。參加完這個項目之後,我們會提供三張證書,其中一張是民政部頒發的“公益40小時”證書。

機構承諾的證書是否具有相應資質?福建師範大學法學院副教授龍俊表示,文旅公司的承諾是一種宣傳手段,具體要以申請的目标院校要求為準。

龍俊:事實上,我們要申請的目标院校對于“支教”或相關公益事業本身的要求不會這麼簡單。通過文旅公司的旅遊支教,短短幾天并非能夠達到很高的效果,這個還是要以申請的目标院校要求為準。

專家:旅遊和公益沒有絕對沖突

旅遊支教項目還需要進一步完善

從好的方面講,旅遊支教是一種公益活動,對于參與者來說是有意義的旅行體驗,可以拓寬視野、增強社會責任感和自我認同感。同濟大學教育評估研究中心主任樊秀娣表示,有些旅遊支教的參與者并不是真心為了去當地“支教”,而是将“支教”作為旅遊打卡、工作履歷“鍍金”的行為,或是為了擷取商業利益,這種“僞公益”的行為達不到真正幫助教育的目的。

花費萬元“支教”七天,旅遊支教是教育還是生意?

旅遊支教往往涉及不同地域、文化、教育背景的參與者,他們的介入可能會對當地文化和教育産生沖擊。樊秀娣表示,由于旅遊支教的參與者來自各地,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在短暫的“支教”過程中不僅不能給當地孩子帶去有效的引導和教育,甚至可能給孩子們帶來新的困惑和誤導。

樊秀娣:支教者本身要有素養,也要有一定知識能力和技能,需要提供可持續的能力去幫助當地的孩子。

福建師範大學法學院副教授龍俊表示,有些旅遊支教組織者和參與者為了吸引眼球,會在網絡平台上炒作和宣傳自己的活動,甚至釋出虛假資訊和誇張的描述來增加曝光度和影響力。這種行為不僅違背了公益事業的基本原則,也容易引起社會質疑和反感。

同濟大學教育評估研究中心主任樊秀娣還表示,旅遊支教還是要回歸其公益屬性。開展“支教”活動需要充分考慮和評估,和當地協商建立長期機制。旅遊和公益沒有絕對沖突,需要認認真真作為一項工作踏踏實實地去做。

監制丨劉黎

記者丨江曉晨

編輯丨賈宏偉

部分圖檔來源視覺中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