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代的鹽非常昂貴,為何百姓不自己從海水中曬出來?是他們笨嗎?

作者:聰明辰星rz

國産神劇《武林外傳》中有着這麼一集:廚子李大嘴為了貪便宜、圖省事買了私鹽,結果私鹽販子被抓,進而引發了捕快燕小六與白展堂互換身份,設局抓來劫獄的平谷一點紅的故事。

許多觀衆看完這一集之後,紛紛疑惑,一個私鹽案子而已,至于那麼誇張嗎?

古代的鹽非常昂貴,為何百姓不自己從海水中曬出來?是他們笨嗎?

當然至于!因為在古代,鹽是錢,是國庫的稅收來源,更是一個國家掌握百姓民生的展現。

然而,從古至今從不乏住在海邊的漁民,這大海無邊無際,對任何人都是公平的,為什麼這些百姓不自己打撈海水,曬成海鹽自用,大省一筆錢呢?是他們沒有想到嗎?

鹽是怎麼被古代人發明的?

人類的生存是不可能離得開鹽的。鹽不僅起着調味的作用,更重要的是鹽分中含有的氯離子和鈉離子是人體必不可缺的元素。

鹽分的濃度控制着人體水分的流動與擴散,神經系統消息的傳遞、胃酸的形成都依賴鹽的攝入,含有鈣、碘、鉀等元素的各類無機鹽簡直就是在360度無死角的保證人類健康安全地活着。我們熟知的“大脖子病”(甲狀腺腫)就是因為缺乏碘元素造成的。

古代的鹽非常昂貴,為何百姓不自己從海水中曬出來?是他們笨嗎?

當然,以上這些科學的解釋古人是無法得知的。那他們又是如何知道鹽可以吃?又是如何學會攝入鹽分的呢?

中國人吃鹽的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神農時代了。據說那個時候的人們觀察到白鹿和羊會舔舐泉水和黃土,于是好奇之下也去嘗,便嘗到了其中含有的獨特味道,也就發現了“鹹”這一滋味的存在。

古代的鹽非常昂貴,為何百姓不自己從海水中曬出來?是他們笨嗎?

而到了伏羲時代,沒有足夠的禽肉供人們為生了,人類被迫完成了從隻吃肉類到也吃谷物的轉變。可是肉含有鹽,而谷物沒有,那人們必需的鹽分從哪兒來呢?是以就出現了一個專門曬鹽制鹽的部落——夙沙氏帶領的夙沙部落。

夙沙氏在一次偶然中發現熬幹後的海水會留下一層白色的細末,嘗起來還有獨特的味道,加在烤好的肉上更是格外爽口。于是他上司着部族學會将海水烹煮後曬幹,進而得到顆粒鹽,被稱為“煮海為鹽”。夙沙氏也被尊為“鹽宗”、“鹽祖”。

可是如果按這個道理來說,制鹽如此簡單的話,那為何還會出現李大嘴私鹽案引起的這種軒然大波呢?

古代高不可攀的存在——食鹽

【1】為什麼不能吃海鹽?——會死!

1、實體原因導緻會死——技術不達标

首先,我們要明确的是,古代的鹽有好幾種擷取方式,其中比較常見的就是海鹽、井鹽以及池鹽、岩鹽。

人們最先開始嘗試的方式也正是晾曬海水制鹽。海水脫水制鹽的工序極其複雜,并不像我們所想的曬幹海水那樣簡單。而且這樣的方式也有不小的局限性!

古代的鹽非常昂貴,為何百姓不自己從海水中曬出來?是他們笨嗎?

一是海鹽隻有居住在海邊才友善提取,一旦要往外地運輸的話,按古代的交通技術怕需要的車馬費就是一筆龐大的開支。第二個原因是最重要也是最關鍵的了,海水晾曬提取出來的鹽氯化鈉含量雖然高,但是是大鹽,倒是百分百的純天然,但海鹽的雜質含量也尤其的多。

海水脫水出的鹽是濕鹽,即是“無效的鹽”,要經過進一步的提煉以及處理工序,撇掉那些高含量的重金屬物質之後,才算得到了不會吃死人的“有效鹽”。不然的話古代也不會出現那麼多吃鹽中毒而死的例子了。

古代的鹽非常昂貴,為何百姓不自己從海水中曬出來?是他們笨嗎?

是以在技術不達标的情況下,很多百姓都不會冒險去吃海鹽,尤其是後來海鹽的提煉技術、乃至于所有鹽田都一直被政府官方掌握在手裡。

古代的鹽非常昂貴,為何百姓不自己從海水中曬出來?是他們笨嗎?

2、法律原因導緻會死——鹽就是古代統治階層的根基

這也正是我們所要提到的第二個吃海鹽會死的原因——這裡的海鹽更多的是指私鹽了。按古代的法律規定,買賣私鹽的罪名跟如今買賣毒品差不多嚴重了。比如在唐朝,越境販賣私鹽是會被直接判處死刑的。

古代的鹽非常昂貴,為何百姓不自己從海水中曬出來?是他們笨嗎?

對鹽的争奪很早就開始了。根據《中國文化史導論》和《中華五千年史》多本史書記載,上古時期黃帝與炎帝上司爆發的阪泉之戰、黃帝與蚩尤之間的涿鹿之戰,其實質就是為了争奪鹽池。

誰獲得了鹽池,那就相當于是拿捏住了民生與戰略的基礎物資,也就獲得了民心,得到了擔任領袖的資格。

到了後面,最先全面占據鹽的資源的秦國,開啟了不菲的“鹽稅”制度。

古代的鹽非常昂貴,為何百姓不自己從海水中曬出來?是他們笨嗎?

捕捉關鍵詞——鹽稅!

提到鹽稅,就不得不再提食鹽官賣制度了,即食鹽由官方專賣。政府官方将境内的所有鹽田、鹽池、鹽井收歸國有,然後什麼時候生産、誰可以擔任生産方、如何生産,生産好之後怎麼運輸、誰來運輸,誰能銷售、可以銷售到哪些地方……統統都由官方說了算。

這在春秋戰國時期簡直就是無敵手段,聽話的諸侯國和分封地,可以多安排點鹽,不聽話的地方就可以拿鹽來轄制對方。

古代的鹽非常昂貴,為何百姓不自己從海水中曬出來?是他們笨嗎?

到了漢朝以後,為了休養生息,官方政府就下放了一些權力,比如說政府隻負責發放鹽引、征收鹽稅,不再對産鹽、運鹽、賣鹽的每一個環節都事必躬親,這些都可以交給鹽商和鹽民來做了。但前提就是征稅鹽稅。

漢朝的鹽稅有多貴呢?27個郡縣能活活設立出35個鹽官來,鹽稅是人頭稅,它不同于如今的按比例抽稅,而是你家有幾個人就按人頭交稅,這樣搞下來鹽稅稅收能達到國家全部稅收的20%。

百姓要是實在交不起鹽,私自制鹽的話,會有什麼懲罰呢?根據司馬遷的《史記》記載,“敢私鑄鐵器賣鹽,钛左趾,沒入其器物”,就是戴上腳鐐,以及沒收所有“作案工具”。

此後的朝代中,無論是魏晉南北朝時期還是五代十國,靠鹽來剝削這件事從來沒有停止過,隻是變成了鹽稅征收與專賣要麼間或進行,要麼一起進行。一直到了隋朝和唐朝前期,才真正實作了鹽既不專賣又沒有稅收。

古代的鹽非常昂貴,為何百姓不自己從海水中曬出來?是他們笨嗎?

可惜好景不長,也是在唐朝出現了鹽政曆史上的另一大舉措——就場專賣,給制鹽的人立籍,成鹽戶。

聽着仿佛是件好事,有組織有規模了嘛,可關鍵是,民間鹽戶制鹽,然後全部都上繳官府,一點不許留藏,留了就是私鹽。官府收了鹽之後,直接轉賣給鹽商,都不帶拉回去倉庫放一放的。

古代的鹽非常昂貴,為何百姓不自己從海水中曬出來?是他們笨嗎?

而鹽稅早就包含在鹽價裡了,更準确地說是轉嫁到了百姓身上——我自己制的鹽,低價賣出後,還得高價再買回來。這樣的剝削之下,唐朝的鹽稅收入占到了整體收入的五分之二。到了宋朝更是變本加厲。

宋朝時期的鹽稅幾乎支撐着整個國家四分之三的稅收,因為誕生了一個新的斂财工具——鹽引。鹽引顧名思義,就和路引一樣,有了鹽引才能賣鹽。

最初商人是需要運送糧草到邊關才能換取鹽引,拿着鹽引可以直接領鹽、賣鹽,沒有引就是私鹽。後來逐漸演化成了不用運糧草了,直接交錢買鹽引,拿到鹽引再花錢買鹽,鹽引就是一張許可證。

于是到最後直接衍生出了登記在冊的鹽商概念,不在冊子上的商人就是拿着鹽引也買賣不了鹽,那要如何才能登記在冊呢?簡單,花錢買!買登記上冊的名額,再買有資格買賣鹽的鹽引。

簡簡單單的一粒“鹽”,卻能被當權者們衍生出無數的斂财、剝削,以及維護統治階級的手段來。這種情況下,叫他們如何不能瘋狂打擊私鹽販子,維護必須握在手中的權力呢?

【2】被“官逼民反”的私鹽販子

古代國家打擊私鹽方式很簡單,法律上按規定行事,操作中對于鹽田、鹽池和鹽井,直接派人給直接一圍到底。可要是碰上住海邊的,那就真的是百密必有一疏了。海是圍不住的,是以私鹽其實也是屢禁不止的,更别提官員内部還要跟鹽販子官商勾結的了。

古代的鹽非常昂貴,為何百姓不自己從海水中曬出來?是他們笨嗎?

官府打擊私鹽一方面是覺得得拿捏住百姓的喉嚨可以一切盡在掌握;而另一方面,則是正如前文所提到,要将這個民生資本捏在手裡,不然,私鹽販子可不僅僅隻是賣鹽那麼簡單。

畢竟古時曆朝曆代的造反派大軍裡,不乏販賣私鹽起家的“大佬”頭子,也不乏販鹽來提供經濟支援的“股東”。

掀起了反唐起義的兩大主角黃巢和王仙芝,家中世世代代都是以販私鹽為生;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起義之時,也是有私鹽販子的經濟支援才能換到糧食獲得上級的準許回家招兵買馬;而朱元璋的一批對手,張士誠、方國珍……也是鹽民出身,或者販賣私鹽起家。

因為販賣私鹽被國家嚴厲打擊,是以為了更好地武裝就置辦武器和人手,然而發展成武裝集團,更加引起朝廷的警惕和打擊。

古代的鹽非常昂貴,為何百姓不自己從海水中曬出來?是他們笨嗎?

看過以上這些例子,也就明白“得鹽者得天下”這句話并非空穴來風,更加了解官府為何會嚴厲打擊了。隻是,這樣的武裝集團的出現追根究底也是因為,鹽民太苦、稅收太重,“官逼民反”。

古代的鹽非常昂貴,為何百姓不自己從海水中曬出來?是他們笨嗎?

古代的鹽民有多苦呢?

沒有工資,每年隻能獲得剛夠吃的口糧和些許的生活費,被控制在鹽場裡,出去就得接受脫衣檢查,以防夾帶。元朝時期的登記在冊的鹽民更苦,後代世襲鹽民身份,永遠不得改業,工作内容除了制鹽之外,還得煉鐵、運糧,已經完全變成苦役了。

就這樣的境況下,還得花高價才能買到自己制出的鹽。

古代的鹽非常昂貴,為何百姓不自己從海水中曬出來?是他們笨嗎?

這與屠格涅夫的小說《白菜湯》豈不有着異曲同工之苦。貴婦人不了解自家農婦在得知兒子死訊之後如何還喝得下白菜湯,而農婦的回答悲哀又心酸:“湯是不應該糟蹋的,這裡面放有鹽呢!”

可想而知,無論哪國,無論何時,對于貧窮的底層百姓而言,鹽都是再矜貴、又再苦難不過的東西了。

古代的鹽非常昂貴,為何百姓不自己從海水中曬出來?是他們笨嗎?

古代不僅販賣私鹽有罪,購買私鹽的人也逃不了懲罰。

那買不起官鹽的人,又不敢買私鹽的百姓,如何來補充鹽分呢?在山洞、窪地裡炮制土鹽,狩獵從動物血液中擷取鹽分,甚至西南地區還會将某種鹽味的辛辣植物燒成灰後來補充鹽分……

隻是這樣的鹽遠遠無法滿足人體所需的數量,是以古代也會出現無數因缺鹽而導緻的疾病與死亡。

古代的鹽非常昂貴,為何百姓不自己從海水中曬出來?是他們笨嗎?

小小一粒鹽,從古至今一直卡着百姓的喉嚨,在任何朝代都不例外,哪怕是到了民國時期,政府國庫無銀怎麼辦?加鹽稅。沒有錢賠付外國怎麼辦?轉讓鹽稅。地方軍閥割據沒有經費怎麼辦?還是加鹽稅。于是吃私鹽,是死;販私鹽,也是死。前後無門,皆是死路。

值得慶幸的是,如今我們遇上的是一個好的時代。鹽業專營有關規定被廢止,現有食鹽生産定點經營企業退出市場,食鹽流通企業可以跨區經營,所有鹽産品價格、批發、流通經營統統放開。這麼一粒鹽,終于成為千家萬戶飯桌上增添佳肴滋味的功臣。

古代的鹽非常昂貴,為何百姓不自己從海水中曬出來?是他們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