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救市”越來越多,傳遞什麼信号?專家:未來房産下跌或成常态

“救市”越來越多,傳遞什麼信号?專家:未來房産下跌或成常态

過去一年,政府們紛紛傾力推動房地産市場的發展,猶如春風拂面,使之煥發出生機。據統計,僅在2023年,各地推出的救市政策已超700條,比之2021年和2022年呈現出顯著的增長。這無疑顯示了今年的樓市政策環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

“救市”越來越多,傳遞什麼信号?專家:未來房産下跌或成常态

然而,随着樓市調控政策的放寬,人們開始憂慮房價的上漲。畢竟,至今仍有許多人堅信房價會上漲。諸如北師大教授董某、經濟學者張五常、中小城鎮研究專家李鐵和房改專家孟曉蘇等知名專家都持看漲房價的觀點。其中,孟曉蘇專家的觀點尤其引人注目。他指出,人們對住房的需求依然龐大,大部分城市和地區的住房供不應求。一旦樓市調控政策放松,房價勢必繼續上漲。

孟曉蘇教授的觀點保守,與董潘教授的大膽預測形成鮮明對比。然而,深入探讨這一問題後,我們發現實際情況遠比任何單一觀點要複雜得多。董潘教授對房價的樂觀預期基于大陸仍有大量農村人口湧入城市的現實。他預測,随着城市化程序的推進,一線城市的房價在未來10-20年間将飙升至每平方米80萬元。這樣的預測無疑具有震撼力,但現實是否真的如此呢?

“救市”越來越多,傳遞什麼信号?專家:未來房産下跌或成常态

從資料上看,大陸的城鎮化率确實還有增長空間,但人口增長已呈滞漲趨勢,對購房需求産生直接影響。目前,城鎮家庭住房擁有率相當高,這意味着大部分人的住房需求已經得到滿足。是以,未來的房價走勢是否會如董潘教授所言,還有待觀察。

政府已出台一系列樓市政策以鼓勵購房,但2023年的銷售資料表明樓市并未明顯回暖。根據統計資料現實,2023年全年銷售面積比2022年還降了8.5%。這樣算下來,銷售面積相比2021年直接下降了近40%。這一現狀讓購房者猶豫不決,銀行感到焦慮。房企的債務狀況并未因銷量下滑而得到緩解,導緻他們面臨巨大的經營壓力。如果房企無法穩定資金來源,将引發一系列連鎖反應,影響員工工資、供應商款項和銀行利益。

“救市”越來越多,傳遞什麼信号?專家:未來房産下跌或成常态

随着“救市”行動的頻繁出現,我們不禁要問:這究竟傳遞了怎樣的信号?是否預示着樓市的未來将逐漸回暖?然而,專家們的觀點卻與之相反,他們認為未來的房産市場下跌可能會成為常态。那麼,為何各地頻繁的救市行動會導緻這樣的結論呢?其實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

1、全國各地紛紛救市,這背後揭示了一個不可忽視的事實:樓市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困境。作為國家經濟的支柱之一,房地産行業在部分城市的影響力尤為顯著。然而,樓市的低迷導緻群眾信心喪失,房屋銷售日漸困難。新房尤其是期房,由于房企資金緊張,品質問題、延遲交房甚至項目爛尾的可能性不斷增加。 随着二手房市場受到沖擊,許多投資者開始大量抛售,導緻其價格不斷下滑。然而,二手房的大量湧入,對新房市場構成了威脅,對部分城市的房地産産生了顯著的影響。但另一方面,大量投資客的房産流入市場,也遏制了樓市的投機炒作。 

2、群眾對樓市的信心逐漸消失,預示着房子将回歸其居住的本質。救市舉措的出台,恰好揭示了樓市的冷清狀況。目前的救市政策受到“房住不炒”原則的制約,其主要作用是維持樓市的穩定,幫助房地産行業度過難關,同時保障購房者的權益。對于投機者而言,像過去那樣全面放開限購并大規模救市的情況已不複存在。

“救市”越來越多,傳遞什麼信号?專家:未來房産下跌或成常态

​是以,即便各地出台救市政策,對房地産的整體走勢影響有限。在部分房價過高的地區,房價回調仍是必然趨勢。然而,對于那些持續吸引人口的一二線熱點城市,随着人口的增長,住房需求也在不斷攀升,房價自然會持續上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