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恒大執行總裁肖恩回應“清盤令”:将直面困難,積極與清盤人溝通

恒大執行總裁肖恩回應“清盤令”:将直面困難,積極與清盤人溝通

2024年1月29日上午,香港高等法院舉行中國恒大清盤聆訊,最終,法官現場裁定中國恒大清盤。2022年6月24日,佳盛環球向香港高等法院提出對中國恒大的清盤呈請,涉及債權金額為8.625億港元。

在經過先後7次押後聆訊之後,後續又傳聞有新境外債權人加入并有意接替,中國恒大最終迎來了被判令清盤的命運。好在,恒大房屋傳遞量已經接近八成。中國恒大為何走到如今這樣一個地步?這一結果對恒大集團來說意味着什麼?其境内業務特别是後續保交樓工作會否受到影響?

對此,恒大集團執行總裁肖恩對記者進行了回應,多位專家也從不同角度進行了解讀。

肖恩:非常遺憾!将穩步推進保交樓等重點工作

記者:請問本次聆訊法院裁定清盤,會對恒大集團産生什麼影響?接下來恒大集團有什麼計劃?

肖恩:對于此次境外清盤呈請,集團和中國恒大已盡全力抗辯。此前,集團支援、督促中國恒大及其顧問團隊與各類債權人持續進行全面深入的交流,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原則公平對待境内外債權人,積極推動境外債務重組,并從公司實際情況出發最大限度、公平保障境内外債權人的最大利益。

盡管我們一直朝着修複、提升資産價值和業務活力的方向努力,對部分重組的核心條款進行了多次重大調整,既努力保障境外債權人的利益,也努力保障公司持續經營化險的時間與空間,也得到了大量債權人的充分了解和寶貴支援。

但是,客觀上集團經營面臨巨大困難、資源極其有限,同時債權人初步投票情況并沒有達到預期,且恒大地産已被中國證監會立案調查、集團實控人等因涉嫌違法犯罪被依法采取強制措施,公司也認為無法滿足境外債務重組關鍵環節的相關法定條件,這些情況使得各類不确定性不斷強化,以緻債務重組方案最終難以落地。今天法院的裁決結果和我們的初衷相悖,對此我們隻能表示已盡全力、非常遺憾。

接下來,集團将直面困難和問題,采取一切合法合規的措施,在保障境内外債權人合法權益的前提下,穩步推進集團業務正常經營,同時也将積極與清盤人溝通,依法配合清盤人履行相關程式,根據國際慣例、市場規則推進債務化解等工作。

我想強調的是,這次法院頒布的境外清盤令所涉主體是在香港上市的中國恒大(03333.HK)。目前恒大集團及其他作為獨立法人主體的境内外子公司管理營運體系保持不變,集團仍将努力盡一切可能保障境内業務和經營穩定,穩步推進保交樓等重點工作,維持物業服務品質不受影響,仍将全力保障平穩推進風險化解和資産處置,仍将盡力依法公平推進各項工作。

最後,我也想借此機會,再次對自公司債務危機發生以來,在穩定經營、化解風險、清盤抗辯過程中,給予恒大集團信任、支援的各方表示衷心的感謝。後續有關情況,請以公司公告為準。

“符合市場邏輯,不會實質影響境内業務經營,清盤情形下重組幾無基礎”

對于這樣的結果,一位熟悉跨境重組的香港知名會計師事務所資深合夥人向記者表示,恒大集團作為業務闆塊多元化的超大型房地産企業,盡管其境外債務在整體債務中占比不大,但結構複雜且絕對額較大,前期在預計虧損極高的情況下,兼顧集團營運同整體境外債務重組本身就已十分艱難,香港高等法院頒令恒大集團境外上市主體中國恒大清盤,背景是在集團面臨2.39萬億債務巨大壓力,負面消息連連不斷、經營壓力不斷累積,公司公告不符合境外發行證券法規規定等情況,這個裁定合乎情理,亦符合實際。

上述資深合夥人認為,從曆年的市場案例來看,中國恒大被清盤與公司規模和債務複雜程度并無直接因果關系,關鍵原因應該還是在于公司自發生債務危機以來,陸續被揭發資金違規占用、違規擔保等重大财務及管理問題,市場輿論亦對其長期虛假誇大數千億收入等方面高度關注,近期更有許家印、劉永灼以及恒大财富管理公司管理人員因涉嫌違法犯罪被執行刑事強制措施,直接印證了恒大集團内部管理存在長期混亂失控甚至觸犯法律的情況。

在這名資深合夥人看來,從恒大債務危機發生直至惡化,經過多輪市場調整,本來面值為100美元的恒大集團的境外債券市場價格已輾轉跌至1.5美元上下,同時恒大旗下三家香港上市公司的股價都已經跌至0.5港元以下。這就是市場對恒大的危機及不确定性從有所預期到逐漸接受,再到消化并反映到債券和股票價格上的一個客觀過程。各種市場情緒導緻支援與不支援重組的債權人都占一定比例,形成僵持局面,進一步對境外債務重組形成不同方面的壓力乃至阻力。

他進一步分析稱,綜合前述市場資訊,包括境外債權人釋放出來的預期判斷,市場對中國恒大這個境外主體的信心所剩無幾,可以推測在後續清盤情況下,中國恒大的重組已經幾乎沒有基礎。

從中國恒大主要業務開展的情況看,由于該上市公司為一家獨立法人實體即“Separate Legal Entity”,并結合香港市場清盤人通常的工作模式來判斷,估計恒大集團的境内業務不會即時受到太大影響,惟預料後續清盤工作複雜艱巨,曠日持久。

根據相關法律規定,法院委任的臨時清盤人或清盤人将接管上市公司。清盤人的首要職責是保全并變現清盤情況下公司資産,會按市場慣例要求公司配合調查資産、負債及營運情況并分析各種處理資産和債務問題的可能性。香港市場相關規定與法律比較成熟,相信清盤人應會全盤考慮,在公司配合下透過積極溝通、協商等各種方式,盡可能保障債權人及各相關方利益。

“境内購房者依法享有優先權利”

一位熟悉情況的法律專家告訴記者,這次香港法院頒發的清盤令在法律程式上的意義和對市場心理上的沖擊,要遠大于實際上對恒大集團境内業務和風險化解産生的影響。這麼說主要基于兩方面的理由:

一方面,這次的境外清盤令針對的隻是中國恒大(03333.HK),恒大集團香港上市公司主體之一。從法律上講,清盤是一種将公司所持資産變現後,依法按債權順位配置設定資産、償還公司債務的法律程式,清盤人将進行資産和債務梳理,并将資産變現後用于清償債務。

但必須注意的是,中國恒大被清盤不等于恒大集團境内主體破産。下一步,法院委任的清盤人對被清盤的主體實施接管後,公司現任董事權利終止,但這一系列程式一般隻針對中國恒大及其直接持有的資産。

另一方面,購房者是依法擁有法定優先權利的。根據最高院在去年4月釋出的司法解釋,在相應條件下,商品房消費者主張其房屋傳遞請求權和價款返還請求權,均優先于其他債權受償,也就是說購房者在風險化解、債務清償中有優先權利順位是有堅實法律依據的。

而中國恒大作為恒大集團的境外上市主體之一,與其境内外子公司均為獨立法人。從股權結構上來看,即使境外主體被清盤,在一段時間内,恒大集團在境内的主要業務不會受到實質性的影響,務實地說,此次清盤對境内保交樓産生的影響将很有限。

此外,清盤令頒布後,公司在香港的訴訟程式中止,也可是以避免由部分其他境外債權人發起的訴訟及其結果影響到整個恒大集團的債務風險化解。

總的來講,隻要後續依法依規推進債務風險的化解,保交樓是有法律保障的,也就是俗話說的“天塌不下來”。而這次法院的裁決,意味着盡管中國恒大此前全力清盤抗辯、推動債務重組,但仍由于其長期積弊甚重而被清盤,并可能最終導緻該境外公司解散。雖然曆史上仍有案例證明,公司能在清盤人主導下通過重新發起債務重組程式來争取撤銷清盤令,但目前對中國恒大來說大機率隻剩下理論上的可能。

“彼時彼刻并非此時此刻”

一位知名券商機構負責人向記者表示,還是要從清盤的結果中看到市場的博弈和機構的選擇。

首先,不論動機結果如何,提起、接替清盤呈請是債權人的合法權利,是國際市場上債權人保護自身利益的重要手段。但值得注意的是,同樣都是清盤,同樣也都是市場行為,此時清盤與彼時清盤可是天差地别。

彼時由傳言“公海賭王”之子連浩民實控的佳盛環球所提起的清盤呈請,更多被市場看作是用盡一切手段為自身投資決策失誤的免責挽損、給恒大集團以極限施壓,甚至試圖以極小比例債權“蛇吞象”的“非常行為”。

事情發展到現在,由寶榮環球及其背後的境外債權人接替清盤後香港高等法院頒令清盤,則是經過在各類重要資訊都逐漸真實披露、幾乎走完一整個境外債務重組周期、各個債權人多次協商溝通後,市場各方博弈的結果。

其次,恒大的境内外債權人大多是專業機構,不同機構持有債權、債券的時點、價格都不盡相同,有抄底的,有套牢的。但不管是刀口舔血還是投資失敗,他們隻會基于自身利益作出相應的選擇。

上述知名券商機構負責人猜測,不同機構在恒大出險後的不同時間段所持的立場也會有所不同,比如某些境外債權人在重組因為公司違法違規受阻後,會在某些時候轉而支援清盤。不同機構的自主決策很容易就會形成非常複雜的市場反應,清盤過程中估計也會呈現各自立場不同、反應不同的情況。

“這次等于是原來反對連浩民提起清盤的境外債權人變換了立場,以釜底抽薪的态度接替了連浩民最終在清盤呈請中完成了‘臨門一腳’,那就意味着債權人判斷确實在市場化重組條件下已經無法從中國恒大這個主體擷取更多的剩餘利益了。”

最後,盡管恒大客觀的基本面自出險後基本沒發生本質上的變化,但市場當下對恒大集團的認知也是與剛出險時的認知截然不同的。

清盤呈請的每一次聆訊和抗辯,都是被提起清盤的企業證明自身可持續經營能力的時間視窗,恒大集團自出險以來特别是2023年,雖然在市場的壓力下不太情願地披露了一系列令人震驚的負面資訊,有利于市場全面了解企業經營情況,但集中在企業内部管理混亂、備受質疑的會計操作以及“說一套做一套”的虛假承諾等方面的資訊,還是讓企業管理團隊的可信任度大打折扣。

加上恒大财富的杜某等人、恒大集團實控人許家印、恒大汽車負責人劉永灼也陸續被采取強制措施,在市場眼裡彼時的恒大“尚能飯否”還是個疑問,但此時的恒大恐怕隻能以“負荊請罪”的态度專注核心業務,别無他法。

“公正、平常、客觀看待中國恒大清盤”

一位資深市場觀察人士向記者指出,現在的輿論場上有一些錯誤的觀點,把恒大長期财務造假等違法違規甚至犯罪所導緻風險大量積累的問題,混淆成房企的普遍問題,甚至試圖把恒大出險扭曲成是對民營企業纾困不支援。這些錯誤觀點在論據和論證上都存在明顯硬傷。

上述觀察人士認為,市場和輿論應該對民企國企一視同仁,在呵護企業發展、維護容錯創新空間的基礎上,把守法經營的“好孩子”和違法違規甚至犯罪的“壞孩子”差別開來。我們國家支援鼓勵民營企業發展,就是要及時防止劣币驅逐良币的局面,要維護良好的營商環境就更不能對“壞孩子”野蠻發育、霸淩欺負“好孩子”的情況任之由之。

在該名市場觀察人士看來,恒大的問題是“壞孩子”的問題,也就意味着我們應該以公正心、平常心、客觀心看待企業涉嫌違法違規和這次恒大集團境外主體被頒令清盤的情況。

一方面,踩了法律紅線了,挑戰法律公平正義底線的,不管是公司經營蒸蒸日上還是清盤破産,沒有例外,更沒有“大而不能倒”。對于中國恒大,即使有部分債權人甘冒風險推動重組成功,恐怕也不是這家公司逃脫境内外法律責任的“免死金牌”,一樣會被依法追責。

另一方面,這次被香港法院頒令清盤的是境外上市主體之一,在比較成熟的香港市場被清盤,總的來說是恒大集團長期大肆擴張、積累風險甚至違法違規所要面臨的必然結果之一,符合市場慣例,也在預料之中。

此外,恒大集團主要業務都在境内,根據目前資訊綜合來看,涉及恒大的保交樓項目推進進展總體都算平穩,根據熟悉情況的業内人士透露,恒大房屋傳遞量已經接近八成,個别項目可能會有些困難,但相信在各方的推動下,房屋傳遞問題最終還是能夠得到妥善解決的。

該名市場觀察人士表示,恒大的問題确實嚴重,但市場不必過分焦慮。2023年11月27日,國家八部門聯合印發支援民營經濟25條舉措,有力展現了我們不管在理念、制度還是執行層面,都在不斷加大對民營經濟的支援力度。同時,司法機關、監管部門和市場也在不斷完善對破壞市場公平公正、違法違規甚至犯罪的企業和個人的懲治機制,兩手抓來維護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良好環境。

去年10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釋出的《關于優化法治環境 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指導意見》中,就明确強調了要規範股東行為,指出要依法追究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實施關聯交易“掏空”企業、非經營性占用企業資金、違規擔保向企業轉嫁風險等濫用支配地位行為的法律責任,提高“内部人控制”的違法犯罪成本,維護股東所有權與企業經營權分離的現代企業管理制度。

他進一步指出,備受各界關注的恒大物業134億元資金被占用一事也有新進展,恒大物業的相關主體對中國恒大、恒大地産等涉事主體提起了訴訟,實際上上述重要的司法解釋就能應用在這一案例上,盡管許家印曾在内控報告中聲明“簽字但不知情”,但不管是從現代公司的管理制度和決策流程的普遍安排上,還是從網傳恒大集團是許家印獨斷專橫“一言堂”等情況來看,恐怕都很難令法院、監管部門和市場輿論信服許家印作為大股東的實控人不用在這件巨額資金侵占事件上承擔責任。

一位知名房地産市場機構負責人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宏觀上看,2023年經濟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标圓滿實作,趨勢也正逐漸向好。根據國家統計局的資料和解讀,2023年全年GDP增長5.2%,經濟資料主要展現了糧食産量、畜牧業、工業、服務業、市場銷售等十個方面的積極信号,盡管房地産開發投資、商品房銷售面積和銷售額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全年全國固定資産投資規模卻在增加,增幅達到3個百分點。

同時,央行近期也密集發聲,不僅要着力維護金融市場穩健運作,穩妥化解大型房地産企業債券違約風險,下一步還要按照因城施策原則,加大保交樓金融支援力度,保持房地産融資平穩,并用好用足保交樓貸款支援計劃和租賃住房貸款支援計劃等政策工具。

該房地産市場機構負責人指出,住建部在此前的央視采訪中透露,各地保交樓工作正在各方支援下穩步推進,帶動了全國房屋竣工面積的同比正增長,達到了20%。在前期“認房不認貸”等一系列政策落地後,釋放出一批自住需求,并持續地有效釋放,效果還比較明顯,同時也存在區域分化的情況。

從去年下半年一些重點城市環比交易資料回升的情況來看,這一現象有利于一線和熱點城市樓市的回暖,政策和市場兩股力量正朝着趨穩回升的大方向互相強化互相促進,而宏觀經濟恢複向好,對整個房地産行業的企穩起到了關鍵作用,也證明了各地政府幫助企業纾困是有效果的,進一步穩定了行業内外和整個市場的信心。

1月26日,住建部召開會議就強調,将加快推動城市房地産融資協調機制落地見效,支援房地産項目開發建設,一視同仁滿足不同所有制房地産企業合理融資需求。同時,做好體檢、出清風險,從維護整個房地産市場健康穩健發展的目标來看,短期可能會有些“陣痛”,但長期來看确實是有益有利的。隻有将存在重大隐患、嚴重違法違規的問題企業所引發的風險出清,才能為其他守法、合規、健康的企業留出更廣闊、更健康的生存發展空間。

在該房地産市場機構負責人看來,恒大的情況是很特殊的,這個公司就像電影《阿飛正傳》著名台詞中任性到隻肯在死的時候才停下來的“無腳極樂鳥”一樣:世界上有一種公司是沒有原則的,隻能夠一直找尋風口把泡沫不停地“吹”,吹不動了就找下一個風口繼續“吹”。

長期以來,社會輿論對反映許家印及恒大高管們奢靡生活的“客史總表”、許家印與丁玉梅的“技術性離婚”、恒大集團虛增6643億元收入的關注和讨論,甚至對所謂“恒大債務美元化”等概念的錯誤解讀,無不指向市場和輿論對恒大集團巨額負債、違法違規等事實和問題上的焦慮、疑惑和追問。但一段時間來,市場和輿論也觀察到恒大集團并沒有珍惜自救機會,似乎反而在加速“躺平”,而且小動作不斷,繼續抱着僥幸心理“賭賽道”,而各個社交網絡上恒大集團的“水軍”也頻頻出動。

具有300億美元規模且結構極為複雜的境外債務雖然占恒大集團總體債務的不足十分之一,但仍能夠在基本面如此脆弱、各方博弈如此激烈、資金枯竭至此、外界疑問這麼多的情況下,艱難前行了這麼久,本來就已經是完成了“關關難過關關過”的“不可能的任務”,從我們業界來看即使重組幾乎不存在基礎,即使瞞天過海恐怕也無力回天。現在恒大人壽和盛京銀行都已經“去恒大化”,恒大系旗下的中國恒大等三隻股票均已“成仙”,海外戰投亦充滿不确定性,而許家印等因違法犯罪被采取強制措施,這隻“無腳極樂鳥”恐怕必然迎來停飛墜地的結局。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