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基于自适應濾波與深度神經網絡混合的前饋ANC

作者:21dB聲學

作者:王佳傑

近日,南韓漢陽大學電子工程系JungPhil Park等人提出一種新型ANC架構,融合自适應濾波(Adaptive Filter, AF)與深度神經網絡(Deep Neural Networks, DNN),簡稱HAD-ANC,以解決前饋ANC問題。具體而言,AF部分選用歸一化頻域塊最小均方差(Normalized Frequency Block Least Mean Square, NFBLMS)算法,DNN部分選用兩個門控卷積循環神經網絡(Gated Convolutional Recurrent Network, GCRN)子產品。

基于自适應濾波與深度神經網絡混合的前饋ANC

在前饋ANC算法中,如上公式,E為實體誤差傳聲器拾取的誤差信号,其是初噪信号與次噪信号的和。X為參考傳聲器拾取的前饋信号,P為初級通道,C為前饋控制器,S為次級通道。

基于自适應濾波與深度神經網絡混合的前饋ANC

控制器最優解為初級通道P乘次級通道S的逆。次級通道不僅包括實體次級通道,也包括電聲(喇叭、揚聲器等)通道部分,在論文中與實體次級通道分開表達了,但本質一樣。

在所提方案中:AF部分負責模組化初級通道P;NN部分中的GCRN1子產品模組化次級通道S的逆;(是以,AF和GCRN1合并作為前饋控制器C。)GCRN2模組化次級通道S,以強令AF部分估計初級通道。是以此方案下,誤差信号為:

基于自适應濾波與深度神經網絡混合的前饋ANC

若前饋ANC僅包含AF,不僅具備自适應能力,而且簡單高效,但本質是線性模型,無法對非線性部分模組化,降噪量有限。若前饋ANC僅包含NN,雖然具備強大的非線性模組化能力,但對線性部分模組化消耗的參、算量過大,成本效益低,并且,由于NN是訓練好之後部署的固定解,不具備自适應能力,一旦訓練資料不充分,實用中遇到未見資料,輕則降噪量有限,重則系統崩潰噪聲反擡。

本文所提級聯方案架構能使AF與DNN優勢互補:AF對初級通道線性模組化,參、算量很小,經濟高效,且具備通道突變後的學習收斂能力;網絡部分憑借強大的非線性能力,可對次級通道(包含揚聲器的非線性部分)的逆精準模組化,以獲得高性能的控制器。

基于自适應濾波與深度神經網絡混合的前饋ANC

圖表 1 所提算法與其他算法在通道突變前後的降噪量對比(原文圖9)

如上圖,在通道突變前,該算法降噪性能與Hao Zhang提出的Deep-ANC[2]不相上下。由于HAD-ANC含AF部分,需要一定初始時間去收斂,稍晚才能達到與Deep-ANC一緻的降噪性能,其他傳統算法及SPD-ANC均不如Deep-ANC與HAD-ANC。

但在通道突變後,Deep-ANC由于不包含自适應子產品,若訓練資料中随機化産生的傳函與實測中突變後傳函差異過大,不能有效外推,緻使性能直接崩潰,不降噪反而反彈。反觀HAD-ANC,憑借其中的AF部分,具備對通道突變的自适應能力,且收斂後依舊優于其他算法。

提請注意的是,之是以SPD-ANC算法在通道突變後,也具備重新收斂能力,是因為該算法也包括AF子產品,詳見中科院聲學所Daocheng Chen的論文[3]。

與ANC原理相似的算法是AEC。在手機VOIP或車艙前端應用場景下,由于人的移動或車窗車門的開閉,回聲路徑也有可能突變。在工業界,傳統AF+NN處理殘留回聲的技術方案早已大行其道,且占據主流。

參考文獻

[1] Park J P, Choi J H, Kim Y, et al. HAD-ANC: A Hybrid System Comprising an Adaptive Filter and Deep Neural Networks for Active Noise Control[C]//Proceedings of the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Speech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INTERSPEECH. International Speech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2023, 2023: 2513-2517.

[2] Zhang H, Wang D L. Deep ANC: A deep learning approach to active noise control[J]. Neural Networks, 2021, 141: 1-10.

[3] Chen D, Cheng L, Yao D, et al. A secondary path-decoupled active noise control algorithm based on deep learning[J]. IEEE Signal Processing Letters, 2021, 29: 234-238.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