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一個大專生就是知識分子,00年代一個大學生也可以稱的上是知識分子,2024年的今天,博士生才算的上是知識分子,大學遍地走,專科無人看。2024年應屆畢業生更是到達1179萬人之巨,按理說每個人知識層次提高了,對社會是好事,但是我們稍微了解下情況,就會發現學曆已經嚴重貶值了!
作者有一個朋友是大學教師,在一次茶話會上聊起最近的畢業生情況,他帶了一個畢業生,從九月份開始投履歷,大大小小的公司近一百家,面試了四十多次。現在已經快三個月了,收到的offer一個手都能數過來。他實在無法坐視不管,于是将學生推薦給了幾個朋友所在的企業,然而結果是,他連一次面試的機會都沒能獲得。
經過彙總他們的回報資訊,普遍反映今年就業市場的形勢嚴峻,各公司招聘名額大幅縮減。這意味着那些以往可以作為求職保險線的崗位,在今年的競争中變得遙不可及。衆多大學生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金錢去擷取學位,到頭來卻發現,這張文憑甚至不足以敲開工作機會的大門。
大學的教育對學生實際能力的培養的結果如何,我們心中都明白。目前教育體系似乎更注重學生的遵從性和錯誤避免,而非創新思維的培養。是以,在很多情況下,學曆更多地證明了一個人能夠通過一系列考試的能力,卻并不能充分展現其創新價值和盈利能力。仍有許多學生沉浸在隻要勤奮學習就一定能找到滿意工作的理想化觀念中。
月薪三千招不到一個農民工卻可以招到一個剛畢業的大學生,一個個不需要學曆的主播雇傭着那些高學曆的學生,幾十年寒窗苦,拿那麼高學曆的意義展現在哪?是我們這代人急需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