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總是下意識和别人比較,如何應對競争心理?

作者:安慰記心理
總是下意識和别人比較,如何應對競争心理?

有一段時間,我不太喜歡刷朋友圈,看到有人曬幸福的照片,或曬工作中的成就,總會讓我感到心裡有些地方堵得慌,感到不太舒服。尤其是,假如那段時間自己情緒低落,或者生活工作有些不順利,就更會因對比其他人的狀态而感到失落,仿佛自己是全世界最不幸的那個人。

這樣的起心動念總是會在瞬間升起,情緒被影響,内心中被刺痛的感覺也是瞬間抵達。

後來我漸漸發現,這樣的刺痛好像經常發生,但又總會很快被一些新的想法所掩蓋,讓我沒有細心覺察,這種比較心理就像我心中的一根刺,每當有些場景出現,這根刺就會現形,刺痛我的心。

總是下意識和别人比較,如何應對競争心理?

比較的心理雖不緻命,但總會不經意地讓人内心感到不舒服。或許是時候,我們來了解這個現象背後隐含的東西了。

1 原始人類通過"比較"更适應生存

追根溯源,我們可以從祖先的生存過程中一探究竟。比較心理幫助原始人類探索和了解自己在所處群體中的位置。他們日日處在岌岌可危的生存環境中,需要結成群落獵食殺敵,這樣才得以生存。如果落單,就會暴露在危險中。于是,他們通過比較行為,找到适合自己的群體加入,確定自己被群體接納,并得到群體中其他成員的重視。

心理學家利昂·費斯汀格于1954年在學術界正式提出社會比較理論。他指出,人具有天生的、内在對自己進行評估的傾向。這種評估是通過把自己同其他人比較得來,在評估過程中,我們通過觀察自己與他人的不同來進行自我檢討、自我評價和自我定義。

通過與人比較,我們選擇改變外貌、思想與行為以适應環境的要求,進而增強自己的競争、生存、繁衍的能力。由于有助于生存,比較也同其他特質一樣被傳承了下來。

2 現代人通過比較激發成長動力

當我們與人比較時,有時會激發出成長和超越的動力,通過與他人比較,我們知道我們還可以再努力一些,雖然這種比較的感覺是不舒适的,但這樣的結果有時能夠帶來成長。這種動力來源于我們的小時候,從很小的時候,我們就接受回報和信号,讓我們不太想做自己,甚至不太敢做自己。從小我們就把“怎樣是對自己最好的”替換為“怎樣會被他人接納”,生活中永遠有一個優秀的“别人家的孩子”在提醒着我們還要加油,“你還不夠好”。很多人擔心别人對自己的看法,盡管這種擔心是非理性且無用的,但還是會被深深地困擾着。

當我們開始比較,并過分看重比較結果對我們的意義,當與他人的比較變成一種習慣,這種習慣給我們的生活帶來諸多困擾,我們在比較中進行的價值判斷,會變成一套關于自己和他人的信念,而它支配着我們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操控着我們的生活——就像被困于迷霧中,視線受阻,找不到出路。

3 比較心理是硬币的兩面

随着人類進化,如今數字時代意味着我們每天睜開眼睛,一打開手機就好像置身于拉斯維加斯賭城大世界,琳琅滿目的商品已經在你眼前擺好,供你比較:那裡全天開放,缤紛炫目,一切皆可下注,即使你的勝率很低,你也總能找到新的比較對象。對于大多數人,現實生活與那裡的世界有着天壤之别;你在那裡得到的不是鼓勵,而是赤裸裸地将自己的真實人生,與那裡壯觀、無所禁忌、華美世界裡的人們的生活進行比較。

網絡社交媒體對助長比較心理的影響不可忽視:

2014年大學生問卷調查發現,經常浏覽社交媒體會增加對他人的嫉妒感(有調查顯示嫉妒水準可以預測抑郁症狀)

2018年匹茲堡大學醫學院的學術論文釋出,經常浏覽他人社交網絡上呈現的美好生活,會使人誤認為别人的人生更快樂、更成功。

總是下意識和别人比較,如何應對競争心理?

由此可見,比較心理就像硬币的兩面,既有一些積極的意義,讓我們能激發動力,但也有很多不利于我們心理健康的方面,讓我們迷失了真實的自己。

總是下意識和别人比較,如何應對競争心理?

比較心理就是那個奪走我們自信與自尊的兇手,從我們指尖一溜煙鑽進我們的腦袋,占據我們的心智。但它并不是不可調整的。

1 發現比較心理的觸發點

比較心理觸發點,是指一些能夠讓我們感到觸發了比較心理的場景、感受或想法。關于是什麼觸發了我們的比較心理,每個人也許都會有所差異,以下列舉了一些比較心理觸發點,我們可以閱讀并判斷哪些符合自己的實際情況。

1. 你渴望别人擁有的東西。無論是人生觀、物質财富,抑或是身份地位。

2. 每當看到某個人,你便感到強烈的情緒在心中翻騰,嫉妒情緒噴湧而出。

3. 你對他人止不住地好奇,這些人自動占據着你的大腦,有時隻是片刻,有時則會更久。

4. 你知道自己在浪費時間,卻不由自主地密切關注他人在做什麼,在經曆什麼,有沒有成為更厲害的人。

5. 你将自己和他人進行排名 —— 他人是你評判自己好不好的标準。

6. 你總是想要與他人競争,哪怕是不認識的人。

7. 你分析他人在生活中的言行和在網上釋出的資訊,尋找其中的漏洞和沖突。因為你總是想揭穿别人,以使自己不受影響。

8. 他人的存在總是讓你自我懷疑,懷疑自己的想法和計劃。

9. 你認為别人比你擁有更多的運氣、機會、資源、時間和人脈,而你從未擁有過(這種結論往往缺乏充分的證據支援)。

10. 當某個特定的人或群體遇到問題時,你暗自欣喜,幸災樂禍。

意識到比較心理觸發點是了解自己比較心理的第一步,當我們越能在比較心理觸及到時意識到它,我們越能采取進一步的行動停止比較。

2 找到自我覺察水晶球

自我覺察就像一個魔力水晶球,它所指的是,自己所覺察到的比較行為的背後更深層的原因。

舉例來說,當有一個人看到前同僚全世界旅行的潇灑生活時,内心充滿了沮喪感。在表達了自己看到對方的朋友圈資訊時,看到她在地球上某個遙遠的地方欣賞落日,而自己要麼堵在擁擠無比的通勤路上,要麼困在毫無生氣的辦公桌旁,想到這些就讓她氣得發瘋了。當把所有的不快吐完,比較問題背後所隐含的資訊開始浮現出來,她意識到,自己一直有一個旅行夢,渴望去世界各地旅遊,旅行是她生活中最想做的事,但這個願望數年來一直被壓抑着未能實作,她已經四年沒有出去旅行,久到她已經快意識不到這個願望了。這時候,她才意識到,自己的沮喪感并不和前同僚的旅行有關,她郁悶的真正原因是對目前生活狀态的不滿,她想要休息,去旅行。當認識到這點後,她便有了改變的動力。她為自己安排了休假并制定了旅行計劃。

另一個例子也可以讓我們看到何為覺察水晶球,一個人發現自己在親密關系方面有比較心理,當他看到别的情侶建立美滿家庭,一起旅行,定期晚上約會,或給彼此倒茶,都會令他羨慕。他覺得自己的感情生活激情退卻,浪漫不再,看到别的情侶表達愛意令他感到嫉妒,而網上那些秀恩愛的推文已經令他崩潰了。當他因比較心理與咨詢師溝通,并充分表達自己之後,他發現自己很少主動營造浪漫氛圍,或花心思經營親密關系,對于目前的感情狀态,他也有着很大責任。他進而意識到,自己沒有做好的事也許不該要求别人做到,如果他沒有表達清楚自己的想法,就不應該指望别人知道他真正需要的是什麼。是以他開始行動,親自下廚,為伴侶準備晚餐,一起聽老唱片,溝通彼此的感受。

總是下意識和别人比較,如何應對競争心理?

通過上面的例子,或許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我們自己在遇到比較心理時,如何找到自己的覺察水晶球。當我們找到比較心理背後真正的原因,就可能通過了解自己深層次的需要或者覺察到自己的應對方式,進而促成我們自身變化的發生。

3 利用現在,撬動未來

比較心理讓人不願接受當下真實的自己,然而,第一位獲得溫網冠軍的黑人球員阿瑟·阿什曾說:“看清現在所處的位置,充分利用一切資源,盡你所能,全力以赴。”他的話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支點,那就是,無論你此時擁有什麼,你都要最大限度去利用它。看清并接納現實,在此基礎上逐漸改變才能讓你真正蛻變。

我們中的很多人,常常會無意識地注重結果,忽略了從事情開始到完成中間的過程,想直接收獲成果。這意味着,我們錯過了其中一項重要的步驟,那就是去學習,去探索自己的方式,找到适合自己的路,以屬于自己的方式實作目标。

通往成功的路永遠不可能一帆風順,這是一個反複失敗與不停嘗試的過程。開始可能錯誤頻出,中途仍不停失敗,屢屢遭受自己無法預見的種種挫折,而這些在領獎台的演說詞裡,社交媒體的文章裡,常常不會提到。

每個成功者,在成功之前都遭遇過不完美的人生至暗時刻,而這些都是人生旅途的一部分,任何人的成功都離不開堅定的意志,反複嘗試,直至最後實作目标。

總之,對我們大多數人來說,不與人比較并不容易。我們需要付出努力,大量實踐并提升自我意識,建立同樣強大的自我,并做到遊刃有餘。這裡的重點是,要獲得強大的自我,我們需要加深對自己的了解,看清使我們在比較的漩渦中越陷越深、不能自拔的心理習慣與行為模式。

西奧多·羅斯福曾說過:“比較之心一旦燃起,就如家中遭遇竊賊,它偷走了你的快樂。”如果我們希望拿回決定自己快樂與否的決定權,如果我們希望找到自己内心真正在意的一切而不被其他人所影響,我們需要踏上一條尋找真實自我的路。

以人為中心心理咨詢理論流派的創始人,卡爾·羅傑斯認為,人天生有朝向自我實作的傾向,盡管有各種反對力量和潛在障礙,實作傾向會確定個體繼續朝向它們可能達到的最大潛力而奮鬥。我們的機體有它自己的評價過程,去判斷什麼是朝向自我實作,什麼不是。而發現自我的過程,也是慢慢剝離外在評價标準對我們産生影響的過程,希望我們可以找到我們内心中評價自己的唯一準繩,不受外界聲音的影響,因為,這世界終究是我們自己的,與他人無關。

總是下意識和别人比較,如何應對競争心理?
總是下意識和别人比較,如何應對競争心理?

【安慰記心理小店,一個有超多實用方法和工具的心理便利店,歡迎來坐坐。】

同名公号:安慰記心理小店

回 兔子洞 體驗免費心理樹洞

回 平行世界 參與心理能力訓練

回 工具包 得免費心理自助工具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