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屏+觸摸按鍵+語音控制=智能汽車?座艙人機互動的背後

作者:核芯産業觀察

電子發燒友網報道(文/梁浩斌)談起智能汽車,在很多社交媒體上能夠看到不少消費者對其嗤之以鼻,評論中經常能夠看到諸如“冰箱大彩電‘遙遙領先’”“加個大平闆和語音識别就是智能了?”等各種嘲諷和質疑。

當然在質疑和嘲諷的背後,也有很大原因是車企在宣傳上的誇大和模糊,以及在産品定義上創造一些為宣發服務的功能,沒有真正為使用者帶來實質性的體驗更新。另一方面,消費者對智能汽車的概念也有所混淆,同時電動汽車興起後車内人機互動的形式發生一些趨勢上的改變,也使得原本的使用者對互動體驗感到陌生。

是以,應該如何定義智能汽車?智能汽車的互動應該為人們帶來哪些體驗上的提升?

智能汽車定義

首先,在對智能汽車的定義上,國内已經有一些部門以及行業協會給出了說明。2020年2月,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科技部等11個部委聯合釋出的《智能汽車創新發展戰略》中,就将智能汽車定義為“通過搭載先進傳感器等裝置,運用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具有自動駕駛功能,逐漸成為智能移動空間和應用終端的新一代汽車,智能汽車通常又稱為智能網聯汽車自動駕駛汽車等”。

而2021年9月,中汽協聯合中國汽車晶片産業創新聯盟以及AUTOSEMO組織下的46家成員機關共同編撰的《中國汽車基礎軟體發展白皮書2.0》正式釋出,在該白皮書中對智能汽車的定義是:

智能汽車由單車智能與車聯網組成,是指通過搭載先進傳感器、控制器、執行器等裝置,融合資訊通信、物聯網、大資料、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實作車内網、車外網、車際網的智能資訊交換、共享,具備資訊共享、複雜環境感覺、智能化決策、自動化協同控制功能,與智能公路與輔助設施共同組成智能移動空間和應用終端的新一代智能出行系統。

相比傳統汽車,智能汽車的核心差別在于自動駕駛輔助系統、智能座艙和車聯網系統,是以智能汽車也是由智能駕駛、智能互動、智能服務三大核心部分組成。

細分來看,智能駕駛主要涉及車輛控制和駕駛功能,包括輔助駕駛、智能安全配置、車輛智能控制、智能地圖等;智能互動則主要是人将需求輸入到車輛的途徑,以及主動識别的能力,比如語音互動、手勢/面部/生物體征識别等;智能服務則是與人、生活相關的服務,包括後市場服務、出行服務、社交及生活服務等。

是以在智能汽車上,當硬體如智能座艙晶片、自動駕駛晶片、傳感器等逐漸标準化後,軟體就成為智能汽車的核心競争力。

而關于智能汽車的展現,前面提到自動輔助駕駛、智能座艙和車聯網系統。而要做到這三點,實際上背後的技術與傳統汽車相比有更加明顯的差別。最核心的技術就是電子電氣架構的集中化,比如在座艙中,以往各個部分都是通過獨立按鈕控制,無法互相進行關聯;在智能座艙中,則通過集中化的電子電氣架構,将座艙内的傳感器、電子部件、通信整合到一個高算力系統中,最終令軟體指令可以控制車上所有電子部件,以及擷取不同部件目前的狀态,通過預設程式或是人工智能來對各個部件進行調整,主動去迎合使用者的習慣,提高使用體驗。

從按鍵到觸摸語音,是智能還是添堵?

人機互動的發展,一直伴随着新技術的誕生而進行演變。傳統的汽車座艙中,顯示資訊以及控制等都是以機械的形式為主,包括汽車時速、發動機轉速、油箱容量等,都是用機械指針配合儀表盤上的刻度來顯示汽車目前狀态。而對車輛以及座艙進行各種控制,比如空調、座椅調整、CD播放、大燈開關等,都需要相應的獨立按鈕來進行操作。

正如手機從功能機往智能手機發展的過程中,顯示螢幕以及觸控互動逐漸取代了功能機上的按鈕,如今智能手機上幾乎隻保留了電源和音量兩種必要的實體按鈕。随着顯示技術以及傳感技術的發展,智能手機帶來的人機互動革命,也被帶到了汽車上。

在智能汽車時代,我們可以看到如今的智能座艙正在逐漸減少實體按鈕的存在,除了座椅控制和車窗升降、車門開關等保留實體按鈕外,甚至連換擋、轉向燈等控制都被內建到螢幕,或是使用觸摸按鈕來代替實體控制。

前面提到的智能座艙背後是電子電氣架構的高內建化,而高內建化的展現,就是将所有車輛電子部件的控制操作都內建到一個互動入口中,而視覺作為資訊密度最高的互動形式,觸控屏自然就成為了這個互動入口的中心。

從操作效率的角度去看,一些高頻使用的實體控制按鍵,一旦取消确實會給使用帶來不便。比如轉向撥杆變成方向盤上的觸控按鈕後,以往在轉向時,可以在轉動方向盤的同時順帶撥動一下方向盤後的撥杆,由于撥杆不跟随方向盤轉動,是以無論是方向盤在什麼角度,都能夠直覺地打開轉向燈。但如今的觸控按鈕被內建到方向盤正面,跟随方向盤轉動,當方向盤轉動時,左右轉向燈的按鈕位置就會發生錯亂,特别是對于觸控按鈕來說很容易按錯。

另一方面,一些中低頻操作,其實轉為觸控屏控制雖然影響不大,但在人機互動體驗上就會有較大的降級。螢幕換擋就是典型的例子,實際上螢幕換擋并沒有人們想象中這麼難以接受,操作也比較直覺,但相比在中控扶手位置有機械回報的換擋結構以及方向柱上的換擋撥杆,操作效率會明顯降低,并且螢幕的位置需要舉起手來操作,僅從互動體驗來說,這是明顯的降級。

而對于其他的中低頻操作(比如導航、音樂控制、空調、座椅按摩加熱等功能),其實以目前智能座艙的語音識别水準,已經可以用語音完全替代實體按鍵了。而對于語音互動的未來,根據筆者個人的觀察,在2010年後出生的孩子對于語音識别的接受程度相當高,這來源于在成長環境中大量接觸到比如智能音箱等産品,而這些也是最早加入語音識别以及AI助手的産品。

這證明了能否培養使用者的習慣,是一項互動能否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從10後的群體來看,未來他們也将會成為消費的主力軍,是以語音互動在未來無論是智能座艙,還是其他智能産品中,都将會繼續發揮重要作用。

小結:

當然,每個人的使用習慣不同,有人喜歡新的無實體按鍵設計,就會有人希望回到以前多實體按鈕的設計。但對于智能汽車的互動,目前無實體按鈕的設計已經成為大趨勢,不過在語音+觸摸+顯示屏的互動趨勢之下,也希望在智能座艙設計時也需要考慮操作是否符合人體工學,适當保留一些必要的實體按鍵。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