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什麼自己做研究可能是誤導的

作者:科學盒子頭條号

“自己做研究”最近幾年來已經成為許多陰謀論者之間流行口号。不論是扁平地球理論者還是反疫苗人士,這個口号經常被用來試圖喚醒懷疑者和反對者。然而,“研究”這個概念,即調查某事以擷取更多資訊,似乎應該限制虛假資訊的傳播。那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為什麼自己做研究可能是誤導的

根據一項新研究,問題可能源于進行此類研究的方法 - 通常使用的網際網路搜尋引擎。這個問題已經被人們知曉一段時間了。在一些情況下,關于某個陰謀理論的特定領域或焦點的資訊可能不多,是以對這一主題進行基于網際網路的研究可能會導緻使用者進入“資料空白”,進而加強相關的陰謀信念。

為什麼自己做研究可能是誤導的

比如說,假設有一篇文章描述了所謂的“經濟饑荒”,聲稱這是由美國計劃的COVID-19封鎖和接種疫苗所導緻的。而“經濟饑荒”這個詞很可能不會出現在可靠的消息來源中,是以依賴這個詞很可能會增加遇到誤導性結果的幾率。

為什麼自己做研究可能是誤導的

“這裡的問題是,當人們在網上遇到一篇文章,對它真假存疑,然後使用搜尋引擎尋找更多資訊時會發生什麼,”紐約大學社交媒體與政治中心的共同主任和共同作者約書亞·塔克(Joshua Tucker)在接受Vice的Motherboard采訪時說。“在很多數字素養指南中,你會看到這種建議。”

為什麼自己做研究可能是誤導的

在他們的實驗中,塔克和同僚們想探究人們如何驗證新聞的真實性。第一個實驗始于2019年末。來自美國各地的大約3,000名參與者評估了涉及特朗普彈劾程式、COVID-19疫苗和氣候變化等話題的新聞文章的準确性。

每篇文章都是在過去48小時内發表的。一些文章來自可靠消息來源,另一些則是故意誤導性的。受訪者中有一半被要求上網搜尋以驗證這些文章的真實性,而專業事實核查人員給這些文章貼上了“真實”、“虛假或誤導”或“無法确定”标簽。

結果顯示,那些被要求通過網上搜尋來核實文章的人比那些沒有被鼓勵這樣做的人更有可能将錯誤或誤導性的報道評為事實。

在2019年至2021年進行的四項後續實驗中發現,大約18%的人在對某個報道表現出最初的不信任,将其評為“誤導性”後,在進行網上搜尋後将其更改為“事實”,而隻有6%的人從事實更改為虛假。

團隊在論文中解釋說:“在五項研究中,我們發現[在網上搜尋以評估新聞]的行為能夠顯著增加對極其流行的誤導資訊的信任。”他們補充說:“使用數字追蹤資料,我們提供了與資料空白存在的證據一緻,因為我們發現當個人在網上搜尋有關誤導資訊時,他們更有可能接觸到較低品質的資訊,而不是當他們搜尋真實新聞時。”

看來曝光度比以前認為的更重要。那些接觸到“低品質資訊”的人相對于那些沒有接觸到這類資訊的人更可能相信虛假或誤導性的報道。

“‘自己做研究’是最危險的四個詞,”并沒有參與研究的華盛頓大學資訊科學教授奇拉格·沙阿(Chirag Shah)告訴Motherboard,“這似乎有些不直覺,因為我是一名教育者,我們鼓勵學生這樣做。問題在于人們不知道如何去做。”

該研究發表在《自然》雜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