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藝術無界——瓷藝的互見與融合”專題展

作者:環球中藝
“藝術無界——瓷藝的互見與融合”專題展

“長安話藝”座談雅集現場

由中國收藏家協會國際藝術品交流委員會和深藍智庫典藏研究院共同舉辦的“長安話藝”品鑒雅集于二零二四年元月十九日在新聞大廈藝術館召開,“藝術無界——瓷藝的互見與融合”專題展同日啟幕。品鑒雅集由首席策展人、中國收藏家協會國際藝術品交流委員會王竹會長主持,出席活動的嘉賓有榮寶齋(香港)公司原總經理周先生,商協會大會副主席高女士、香港旅發局内地會展業務總監朱女士以及藝術顧問王教授、收藏家徐老師、“古柴窯新論”作者孫先生,河南的資深行家陳先生、北京世家陸總等,商報代表栗總、張小姐均到場緻意,來自金融界的葉總、藝術圈的劉總等人士也莅會共襄。

王會長首先做引題發言,他指出“人生如瓷”,從青春洋溢的絢爛時光走向穩健老成的平淡歲月,就如同高光豔麗的清朝彩瓷對應上低調質樸的宋代素器,是過渡,也是過程,需自度,更要自悟!他強調是次所呈現的瓷藝藏品,時代跨越中古至近代,窯口涉及南方的景德鎮、北方諸窯延伸至唇齒相依的廣州郡分院裡以及一衣帶水的有田鍋島燒,展品少而精,囊括了煊赫一時的瓷藝奇葩,力求透過縱向梳理古今名品、橫向比較中外佳器,探索區域瓷藝發展的脈絡及其時代背景、藝術價值和工藝美學,達成互見觀瞻、融會貫通之效!

“藝術無界——瓷藝的互見與融合”專題展

“長安話藝”發起人之一暨是次活動總策展王竹會長發言

周先生談及海外藏家對于國瓷的興趣所在,認為瓷器和書畫是收藏的兩大支柱門類,在鑒藏方面應互相藉鑒,多舉辦對比展,稱這種雅集形式是圈内同業彼此互動的良機。

北京世家陸總談及了近代老戶跌宕起伏的生活變遷,從中可以管窺到大時代風雲變幻下的市井民生和與之相應的藏寳之艱,折射出的是家國情懷與責任擔當。

朱總監介紹了香港在藝術會展業上的優勢,建議相關活動可以擇機落地,善用扶持政策,對接在港藝界資源,進而最大限度地拓展國際交流空間,讓經典藝術适時走出去,使更多的海外公衆了解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

王教授提到要有文化自信,瓷器是中華民族的國粹,曆史上制瓷中國是源頭,早年間洋人都是向大陸前輩老專家求教鑒瓷技巧,評鑒藏品優劣、真赝方面的話語權應操之在我,西方大行家關涉國瓷的評判并非金科玉律,我們要加以分析,有主見,不盲從;對于某些海外私藏不加辨識地盲目追捧,亦非理性的選擇!

作者孫先生向大家解讀了正在撰寫中的“古柴窯新論”著述,他踏查了當地古窯址,走訪了民間制瓷老把式,與老窯鑒賞家們切磋,該書稿立論新穎,資料詳實,辨析客觀,是對中原地區名窯進行循證求真的有益嘗試,目的在于抛磚引玉,具有一定的學術參考價值,理應受到業界的重視。

高女士及葉總、劉總等也分别就藝術品在社交、投資、流通方面的功用,闡述了各自觀點,對于瓷藝作品的價值體系和優劣認定等環節亦表達了看法,并充分肯定了品鑒結合研讨的這種雅集與靜态展示互為補充的新形态,值得推廣并堅持下去。

行家陳先生向在座嘉賓展示了此次中州瓷藝古代部分的亮點鈞窯瓷兔孤品,該件圓雕瓷塑集合了宋代工藝、民俗、宗教、審美之大成,造型俊秀,巧用窯變,生動傳神,具有鮮明的時代氣息,令觀者賞心悅目,流連忘返,将雅集氛圍推向高潮!

“藝術無界——瓷藝的互見與融合”專題展

王竹會長手持鈞瓷兔和參展藏家及來賓合影

是次瓷藝雅集與藝展活動得到了商報典藏事業部及相關藏界人士的大力支援,主辦方堅守學術、公益的發心,本着服務于藝文閱聽人的誠意,分享鑒賞理念,倡言務實收藏,活化文物價值,為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精神文化需求獻策出力。

此次複辦及策展的設計思路首先是适應時代要求,藝術無界、文化大同的意識必将引領未來藝文交流的方向。在此趨勢的感召下,藏家的視野更加開闊,鑒藏國外藝術品已然是不可忽視的範疇,由此形成藝術比較、文化互覺的氛圍,這也符合中外文明互鑒的風潮,“長安話藝”應當參與其中,助力藝術典藏的國際化。

策展團隊專注于區域瓷藝的比較,納入的海外珍瓷不乏重器。例如展品中的一件“蘆竹浮波圖卷缸”,直徑近半米,體量碩大,暈染層次豐富,采用了繪、刻、壓、劃、印五種技法,燒制難度極高;圖案中海波之上葫蘆與開光内帆船的組合,或許寓示着當年有田瓷業名品從伊萬裡港揚帆遠渡的曆程,既具研究價值,又是工藝美學的典範!

“藝術無界——瓷藝的互見與融合”專題展

江戶中期有田鍋島燒青花大卷缸孤品(北京世家珍藏)

區域瓷藝不隻是手工業發展的實證,而且承載了各地互相交融的社會民風,彰顯了前輩藝術家們的創造力。比如中原青瓷傳到東北亞逐漸演化成極具當地特點的翡色鑲嵌瓷藝,成為深受贊譽的傑作。展品中的一件 “己巳”銘文十楞青瓷洗,據考應成燒于一二六九年,外壁以鑲嵌技藝裝填出十朵花卉圖案,工藝繁複,帶有紀年的高麗文房瓷器十分稀見,是研究高麗晚期青瓷的重要實證,更是斷代的标準器,格外引人注目。

“藝術無界——瓷藝的互見與融合”專題展

高麗“己巳”幹支紀年款鑲嵌花卉青瓷洗

國瓷展品中,隆重推出了多件重量級傑構。例如以氧化钴為呈色劑的藍調瓷藝,蘊育出别開生面的釉下青花藍彩瓷繪裝飾,展現了東方獨有的優雅韻味,亦是多民族互相融合的載體,更見證了當年國際商貿互通的史實!在元代,中國的景德鎮更成功創燒出高溫霁藍釉,使國瓷得以突破釉下藍彩裝飾的藩籬,堪稱顔色釉劃時代的創舉,為日後多色釉争奇鬥豔和彩瓷的百花齊放開辟了新局!

是次展出的元代钴藍釉雙螭龍耳膽式瓶,細長頸,直口起棱,白痕出筋,施釉及于内口近寸,内膽澀胎,可見拉坯旋痕,瓶底無釉,露胎處白中泛微黃如奶酪之幹皮,扪之手感細膩。此瓶胎薄體輕,造型秀雅,釉光明麗,亮若琉璃,發色深湛,龍耳匠心巧作,品相上乘,完美無瑕,與安徽繁昌館藏同類器相比,工藝更趨精湛,允稱國之瑰寶。全球現存已知元朝钴藍釉瓷器僅二十件左右,且瓶式立相瓷甚罕,實乃天球河璧之珍!

“藝術無界——瓷藝的互見與融合”專題展

元代钴藍釉雙螭龍耳膽式瓶珍品(抱汝精舍雅蓄)

值得一提的是,區域瓷藝的互動也帶動了文化的互覺。中國唐宋時期的茶文化随同禅宗傳至扶桑,逐漸從僧侶、寺院擴充至貴胄、宮廷進而流行到民間,在這個過程中,大陸的建盞、茶入、花器等優質茶道具也經由各種管道進入鄰國,見證了日式流派茶道的建構與興盛。古代茶人已逝,茶俗亦成如煙往事,然而流傳至今的茶器名品無疑是溫文爾雅茶事活動的寶貴物證。

是次展現的一隻兔毫建盞,經典的束(斂)口造型,内外施黑釉,釉面脂光溫潤,其上遍布金黃色兔毫斑,内壁毫紋纖細而直,内底留有運筅刷痕;外壁金毫嬗變藍暈,若隐若現;釉層肥厚,極具質感,近足處露胎,胎骨堅實如鐵。全器形制周正,儲存完好,實乃不可多得的宋代茶器大珍!

“藝術無界——瓷藝的互見與融合”專題展

兔毫建盞極品見證了千年茶文化的嬗變

展覽另一特色是文房瓷,這類用器貫穿古今居家書房陳設文化,承載了豐厚的人文學養,是曆代瓷器收藏不可或缺的重要品種。此件南宋龍泉粉青釉瓷洗,唇囗外侈,斜直壁,淺圈足,足端無釉處灰白胎,泛磚紅色,修足規整。通體施釉甚均勻,無常見的垂流或偏色現象;發色純正,色嫩似青玉;釉面溫潤細膩,扪之如嬰肌。全器光素無紋飾,釉色純粹,線條簡約,造型秀雅,充分展現出宋瓷大道至簡的特質!同類龍泉洗可見于遂甯和金村窖藏及兩岸故宮等館藏。是器品相上乘,曆經近千年歲月而能完璧傳世,誠乃不可多得。就其燒造工藝水準而論,允稱同時代的佼佼者,實為南宋龍泉大窯鼎盛時期的代表性高檔清玩!

“藝術無界——瓷藝的互見與融合”專題展

南宋龍泉粉青釉折沿洗

需要強調的是,河南古窯林立,不但燒造持續時間長,而且名瓷輩出,堪稱中國陶瓷文化的開創者、引領者、堅守者!本次資深藏家參展的瓷藝精品,再現了中原地區陶瓷發展的輝煌曆程,涉及窯口涵蓋鈞、官,其中亦有極具曆史價值和藝術性的孤品。

中原陶瓷文化之是以能在中華瓷史中占據着舉足輕重的地位,在于不斷創新、精進,有道是其命維新!一九五七年訓示恢複五大名窯,相繼成立了鈞、汝、北宋官瓷研究所和國營瓷廠,經過幾代人的持續研發和課題攻關,終于在改革開放後實作了官瓷的複燒成功,在某種程度上已達到了宋代官瓷的神韻與意趣,已成當今廣受關注的收藏熱點!

“藝術無界——瓷藝的互見與融合”專題展

現代各式官鈞展品

值此兔尾龍首轉換之際,策展團隊還特别呈現了景德鎮唐自強、熊鋼如兩位國大師的生肖瓷塑珍品,尤其是唐大師二零一一年手澤親制的白瓷兔,采用無釉反瓷雕刻技藝,燒造難度高,在潔白無暇的澀胎上淺刻細作,與真兔毛皮的質感相彷佛,加之造型準确,樣貌逼真,甚至有觀衆誤認為是真兔标本,觀賞者無不稱奇,實屬當代生肖瓷藝的佳作!

“藝術無界——瓷藝的互見與融合”專題展

唐自強與熊鋼如兩位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的兔和龍

藝術品本就是一種物化了的特殊精神産品,有着豐富的内在積澱、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個性元素,作為藝術雅集新業态的探索,“長安話藝”試圖把藝品的創作思路、藏品的人文屬性、學者的研究要點、策展人的内容設計有機串連起來,達成具象的藝文觀照。期盼活動能獲緻廣大藝術收藏愛好者的關注和支援!

“長安話藝”雅集後,王竹會長偕同參展藏家移步展廳進行導覽,來賓們怡情觀賞,品鑒着精彩絕倫的瓷藝佳作,暢談感想,饒有興緻。據悉“瓷藝的互見與融合”專題展公衆開放日将從二十二号持續至二十五号!王會長代表策展團隊歡迎各界人士及收藏同好在展期内莅臨交流,并向關注、參與活動的朋友們拜個早年,也期盼“長安話藝”在大家的鼓勵和支援下行穩緻遠,愈辦愈好!

“藝術無界——瓷藝的互見與融合”專題展

首席策展人王會長為來賓導覽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