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有人在論壇上發問說,現在房價跌了這麼多算不算是已經崩盤了。結果留言區幾乎一邊倒的認為房價下跌僅僅隻是才開始,更大的跌幅應該還在後面。看到這些,我頓時有些釋然,曆史經驗表明正确的方向往往存在于大衆的對立面,既然大家如此的衆口一緻,那麼至少意味着房地産繼續深度下行的風險已經不大。
近期,黃奇帆有過一段關于房地産論述,我個人覺得非常有道理。大意是從2021年到2022年,大陸的房價和樓市交易量出現下降現象,2020年的時候一年的交易量是18億平米,到了2021年降到了15億平米多一點,2022年更是再度降到了14億平米,2023年估計會降到13億平米,當這個降幅達到12億平米左右時會出現一個平衡點。因為整個中國的房産建成在使用中的房子現在有500多億平米,理論上50年折舊,也就是說每年折舊五十分之一(2%),500億平米的2%就是10億平米,然後再加上總有結構性的需求調整,算個2億平米,那麼12億平米的需求将應該是一個堅實的底部。
這個12億平米其實大體上代表得就是一種剛性需求,在城市不太可能縮小的情況下,每年都有部分舊房報廢的同時,就必須有新房補充進來,否則将無法維持城市的現有發展狀态。
關于這一點,有些人又提出了新的質疑。首當其沖就是認為随着生育率下降,人口減少,房子将越來越過剩,需求也将不斷下降,12億平米的底限是建立在現有人口基數之上的,經不起時間的摧殘。
這種觀點看似有道理,實則相當荒謬,因為低生育率并不等同于人口規模下降,衆所周知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日本就已經進入低生育狀态,但是1990年的1.23億人口,到2022年變成了1.24億,壓根沒有出現人口規模下降的一幕,其間發生變化的隻是人口結構調整而已。這主要在于生育率下降的同時,人均壽命也在延長,死亡率降得更快,想要人口規模明顯下降,沒個幾十年的長期消耗,基本不可能。
當然,有人會拿2023年大陸人口負增長來說事,但2022-2023年情況其實是比較特殊的,一是集中新冠陽一波帶走不少人,以至于死亡基數遠高于以往年份;二是2022年因為封控影響,結婚的人數也降到地量,甚至考慮陽來了影響身體的因素,想要孩子卻暫時不生的也非常多。
此外還有人說,隻有年輕人才喜歡換新房,及時消費行樂,老年人的物質需求比較低,人口結構變化之後,一樣會影響到市場需求。對此,我想說的是老一輩的節儉一方面來源于年輕時的生活習慣,畢竟放在三十年前,大家都是窮人;另一方面則是為了孩子,省吃儉用隻為反哺下一代而已。等到八零、九零這一代人徹底老去,不用多想,年輕時的生活消費習慣一樣會帶到年紀大的時候,更何況在少子化甚至無子化的狀态下,不及時消費,難道還準備把錢存着攢着等死了捐給社會?
(風險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觀點僅代表個人意見,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薦,據此買賣,風險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