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戲評三國事兒 (一)

作者:黑龍江畔的張大豐

幾百年來,一部《三國演義》,幾乎是家喻戶曉,無人不知啊。

現在,我細品中國古典名著《三國演義》,感覺其中有很多不通常理的事兒,也有很多蹊跷的事兒,還有很多很值得商榷的事兒。

我先從《三國演義》第一回說起。

戲評三國事兒 (一)

《三國演義》第一回中,我們得知,二十好幾的劉備、關羽、張飛,都是做小買賣的人 :劉備是賣草鞋的,關羽是賣糧食的,張飛賣肉的。

戲評三國事兒 (一)

他們在一個小市場上相識,随後拜把結義,然後起兵為朝廷鎮壓黃巾大起義。

我們常說 :武藝高強者都是童子功。

秦朝項羽年少尚武練劍學兵法,宋代嶽雲年幼習武,如今河南嵩山少林寺之少年功等等等。

這樣,問題來了。

三國時期,武功高手排序是 :呂布,趙雲,典韋,關羽,馬超,張飛,黃忠,夏侯淳,姜維。

關羽,張飛,二十多歲為生活所迫,還在做小買賣,不可能有時間整天練功習武 ……

但在《三國演義》中,劉備、關羽、張飛結義以後,關羽、張飛立馬就神一般地出現,神一般地存在,神一般地武功。

戲評三國事兒 (一)

三人結義僅數日,張飛就能手持丈八蛇矛刺黃巾軍大将鄧茂于馬下,關羽就能舞動偃月刀探囊取物般斬黃巾軍大将軍程遠志,劉備就能舞雙劍威震敵膽 ……

這萬夫不當之勇的“神功”,從何而來?

那三國名将排序,關、張二人如此靠前,又怎麼去解釋哪?

答案恐怕隻能是“天助我也!”

戲評三國事兒 (一)

古人雲 :“盡信書,不如無書!”

《三國演義》是小說,允許誇張,允許虛構,似乎好像也允許合情合理地胡言亂語,甚至胡說八道。

小說如此,其實曆史亦然啊!

曆史曆來都是勝利者的樹碑立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