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這一次,羅翔的“糞坑案”理論,被張藝謀的《第二十條》拍了出來

作者:電影爛番茄

校園廁所裡,有人遭受欺淩,被堵在隔間,打得鼻青臉腫。

有個同學見義勇為,以一敵四,沒想到最後成了打人者,被指着鼻子罵“最先動手”。

這一次,羅翔的“糞坑案”理論,被張藝謀的《第二十條》拍了出來

公共汽車上,兩個暴徒欺負一個女孩。

司機看不下去,憤而停車,纏鬥中不慎刺傷其中其一人,導緻其不治身亡。

這一次,羅翔的“糞坑案”理論,被張藝謀的《第二十條》拍了出來

歹徒家人拉起了橫幅給死者“伸冤”,出手相助的司機卻穿上了囚服,關進了監獄。

這一次,羅翔的“糞坑案”理論,被張藝謀的《第二十條》拍了出來

互毆和正當防衛的界限到底在哪兒?

見義勇為者到底怎樣才能避免成為“原告”?

這個糾結的問題,如今被張藝謀拍了出來,還殺入了春節檔,它就是《第二十條》。

這一次,羅翔的“糞坑案”理論,被張藝謀的《第二十條》拍了出來

每每看到這樣的案件,番茄君總能想起羅翔所說的“糞坑案”。

這一次,羅翔的“糞坑案”理論,被張藝謀的《第二十條》拍了出來

女子将想要侵犯自己的歹徒踩入糞坑,導緻他凍死在寒冬臘月。

羅翔抛出了個發人深思的問題——這到底屬于正當防衛,還是屬于防衛過當?

這一次,羅翔的“糞坑案”理論,被張藝謀的《第二十條》拍了出來

有人說,踩第一腳算正當防衛,後面的屬于防衛過當。

可羅翔老師卻并不認同,因為持上述這種觀點的人,往往帶有“上帝視角”,是事後諸葛亮。因為沒人知道,男子如果爬上來後,是否會對女子做進一步的侵犯。如果這都不算正當防衛,還有什麼算正當防衛?在判斷一個行為是否正當時,我們不能僅僅依據法律的規定,還需要考慮其他因素,比如社會道德、公共利益等等。

羅翔他總能用最專業的立場,帶入最一般的情緒,用最民間的語言,講述最生動的法學道理。這也是為什麼這麼多年過去,“糞坑案”成了每個法考生必背的案件,也成了僅次于羅翔口中“張三”的存在。

這個案子和《第二十條》電影預告中,我們看到的這兩個故事,是殊途同歸的。

沒想到,多年前羅翔的“糞坑案”理論,這次被直接搬上了大銀幕。

第一次聽到《第二十條》,大家肯定一頭霧水。

直到将羅翔的經典案件結合起來,番茄君也才了解到,所謂《第二十條》,其實就是指刑法中的“第二十條”,這一條恰好是關于正當防衛的判定。

這一次,羅翔的“糞坑案”理論,被張藝謀的《第二十條》拍了出來

印象中,張藝謀總能精準選擇某個犀利的角度,然後将整個主題拓展開去,形成一個極為完整,引人入勝又頗具可看性的故事。

《第二十條》亦是如此,關于“正當防衛”,新聞裡不知道發生過多少真實事件,但除了刑法課,鮮見有像樣的科普,可以說明“正當防衛”的意義,直到這部影片的出現。

這一次,羅翔的“糞坑案”理論,被張藝謀的《第二十條》拍了出來

原來娛樂屬性的電影和嚴肅的命題,可以這樣結合在一起;這與一本正經講段子普法的羅翔,豈不是有着異曲同工之妙。

《第二十條》有一個十分貼近普通人生活,且接上地氣的故事。

剛去市檢察院挂職的檢察官韓明(雷佳音 飾),糟心事接連不斷。

這一次,羅翔的“糞坑案”理論,被張藝謀的《第二十條》拍了出來

兒子韓雨辰(劉耀文 飾)見同學被欺負,上前見義勇為暴揍了校上司(張譯 飾)的兒子,還拒絕道歉。

這一次,羅翔的“糞坑案”理論,被張藝謀的《第二十條》拍了出來

有其子必有其母。

看不過眼的妻子李茂娟(馬麗 飾)對此事義憤填膺,順便揍了校上司一頓。

這一次,羅翔的“糞坑案”理論,被張藝謀的《第二十條》拍了出來

這邊學校的事情沒處理完,那邊家裡又炸了鍋。

韓明碰到了前女友呂玲玲(高葉 飾),導緻李茂娟又大鬧一場。

這一次,羅翔的“糞坑案”理論,被張藝謀的《第二十條》拍了出來

雞飛狗跳之際,韓明的事業,也陷入紛繁複雜之中。

這一次,羅翔的“糞坑案”理論,被張藝謀的《第二十條》拍了出來

他和搭檔呂玲玲辦案分歧不斷,有很多案子懸而未決,而另一起案子的相關人,患有聽覺障礙的郝秀萍(趙麗穎 飾),又被一幫歹徒逼入絕境。

這一次,羅翔的“糞坑案”理論,被張藝謀的《第二十條》拍了出來

與此同時,一個關于正當防衛的案子,也落在了韓明手中。

潘斌龍飾演的父親,因為防衛緻人死亡。

這一次,羅翔的“糞坑案”理論,被張藝謀的《第二十條》拍了出來

女兒覺得父親無罪,判決不公。一份帶血的判決書,女兒淚如雨下的控訴,讓韓明深陷情感,不知如何處理。

可受害者家一方,卻拉起橫幅,控訴這位父親,并喊出了“殺人償命”。

這一次,羅翔的“糞坑案”理論,被張藝謀的《第二十條》拍了出來

面對人情公理,韓明到底如何選擇,法律又應該站在哪一邊?

這就要看張藝謀在電影中,具體如何解讀了。

《第二十條》注定是一個充滿沖突和可看性的故事,在沒有“上帝視角”的前提下,導演會帶着我們一步一步,揭開案件的謎底,知曉最後的真相。

截止今天,春節檔已經定檔了八部影片,但在番茄君看來,《第二十條》無疑是最特殊的那一部。

三個“最”字,注定了張藝謀這次,又創作出了一部與衆不同的作品,甚至又開辟了一條國産片的新路。

第一個“最”,是最強的班底。

在所有春節檔電影中,《第二十條》的海報,是最豪氣,最喜慶,也最有吸引力的。

海報裡,有多達21位實力派演員分散站位,各自代表故事中的一環。

這一次,羅翔的“糞坑案”理論,被張藝謀的《第二十條》拍了出來

仔細一看,這陣容幾乎集齊了四部大爆作品的主演陣容。

這一次,羅翔的“糞坑案”理論,被張藝謀的《第二十條》拍了出來

雷佳音和于和偉是國慶檔《堅如磐石》的主力,範偉、蔣奇明、陳明昊有熱劇《漫長的季節》,張譯和高葉是《狂飙》的扛把子,楊皓宇則靠一部《宇宙探索編輯部》火出了圈。

這一次,羅翔的“糞坑案”理論,被張藝謀的《第二十條》拍了出來

除此之外,讓人驚喜的熟臉還有很多。

因為涉及喜劇元素,《第二十條》中包含現如今最炙手可熱的喜劇大咖,馬麗、潘斌龍、喬杉各自扮演着笑點擔當。

預告中,雷佳音兒子被打,聽聞兒子四打一有點不信:“四個人打,打這麼輕?”

這一次,羅翔的“糞坑案”理論,被張藝謀的《第二十條》拍了出來

馬麗飾演的妻子聽到這句話,一個眼神,一句不滿的話就讓番茄君忍不住笑意。

不管什麼詞,從馬麗的嘴裡說出來,就很有意思。

這一次,羅翔的“糞坑案”理論,被張藝謀的《第二十條》拍了出來

尤其在這種原創梗中,更為吸引人。

除了喜劇演員,片中還有很多實力派。

《風吹半夏》中出演女強人的趙麗穎,這次飾演一位不會說話的母親,她表演細膩,每一個表情,都牽動着觀衆的心。

這一次,羅翔的“糞坑案”理論,被張藝謀的《第二十條》拍了出來

《人民的名義》中“勝天半子”祁同偉的飾演者許亞軍,在《第二十條》裡出演了檢察院的上司,往那一站範兒就出來了。

這一次,羅翔的“糞坑案”理論,被張藝謀的《第二十條》拍了出來

《堅如磐石》中飾演劉鋒的李乃文,此次飾演校上司,因打架和校園霸淩問題,勸解雷佳音和馬麗夫婦。

這一次,羅翔的“糞坑案”理論,被張藝謀的《第二十條》拍了出來

《三大隊》裡出演馬振坤的王骁,則搖身一變成了雷佳音檢察院的前輩,走路生風,正氣十足,與雷佳音老實巴交的氣質形成鮮明對比。

這一次,羅翔的“糞坑案”理論,被張藝謀的《第二十條》拍了出來

另外,還有丁勇岱、王沛祿、蔣詩萌等一系列明星演員。

能聚齊這樣的陣容,在春節檔尤不多見,因為這樣的大檔期,想要聚齊如此強勁的班底,本身就是一件很困難的事。

而群星璀璨的群像,是《第二十條》竭盡所能替觀衆着想的用心,也是它能成為爆款的底氣。

這一次,羅翔的“糞坑案”理論,被張藝謀的《第二十條》拍了出來

第二個“最”,是最現實主義的喜劇。

一直以來,在大家心中,“現實主義題材”和“喜劇”似乎是相反的。

說起“現實主義”,我們腦海中跳出來的影片,大都是《我不是藥神》《推拿》《三峽好人》《失孤》等等。

它們或依托于真實事件,講述紮心故事,反應社會現實;或通過幾個豐滿人物之間的勾連,深挖人性,洞察人心。

不過,在目前看過的“現實主義題材”電影中,能與喜劇元素貼合,講述嚴肅故事、科普法條的電影,還不多見。

這也讓我看到了《第二十條》的不同,雖然它根植于社會命題,講述的是大家都關心的正當防衛、見義勇為等實際問題,但它頗具質感的鏡頭語言下,依舊有不少讓人忍俊不禁的橋段。

預告中,雷佳音和馬麗為了兒子疲于奔命的狀态,馬麗怒揍校上司的嬉笑怒罵;

這一次,羅翔的“糞坑案”理論,被張藝謀的《第二十條》拍了出來

以及那些出人意料的台詞設計,都讓人笑不可仰。

這一次,羅翔的“糞坑案”理論,被張藝謀的《第二十條》拍了出來

社會命題固然沉重,但以悲劇注解沉重,不如用喜劇分解沉重。

以嚴肅的口吻和鏡頭讨論沉重,不如用诙諧和幽默的設計緩釋沉重。

尤其遇上過年這種熱鬧的氣氛,想要既達到讓觀衆警醒,又不讓觀衆因嚴肅題材而反感的效果。

這一次,羅翔的“糞坑案”理論,被張藝謀的《第二十條》拍了出來

當然,《第二十條》的喜劇質感,并非像其他春節檔電影一般的純喜劇。

它根植于電影内容中,糅合在情節裡,既不影響電影的核心呈現,又能寓教于樂,以搞笑的形式科普,這也讓它成了整個春節檔,最獨樹一幟的存在。

這一次,羅翔的“糞坑案”理論,被張藝謀的《第二十條》拍了出來

第三個“最”,是最能融合社會議題的電影。

每年春節檔,我們都能見到各種類型的影片。

有改編自著名作品的科幻,有強湊在一起的愛情,有仙俠奇幻,有搞笑動畫,但很少在春節檔,看到聚焦社會議題的電影。

《第二十條》很可能是近幾年在春節檔上映的“社會屬性”最足的電影。

這一次,羅翔的“糞坑案”理論,被張藝謀的《第二十條》拍了出來

電影中涉及到的案件,與我們現實生活息息相關。

甚至時不時,就會有熱搜和新聞提及。

比如:正當防衛。

除了我們開頭提及的羅翔普法,正當防衛有太多生活中的案例,幾乎随時可能發生在我們身邊。

如何區分“互毆”和“正當防衛”,又怎樣防止“防衛過當”,是大家最為關心的議題,也是大家在預設自己碰到人身侵害後,最後的屏障。

這一次,羅翔的“糞坑案”理論,被張藝謀的《第二十條》拍了出來

再比如:見義勇為。

如果既有“防衛過當”的風險,又有“互毆”的可能,倘若遇到不平的事,普羅大衆誰還敢“路見不平一聲吼”,将自己陷入争議泥潭?

互相幫助,樂于助人,向來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可“助人”的前提,雖不是讓幫人者得到榮譽,卻也不是讓他們陷入自證清白的窘境。

一旦見義勇為的人無法自證,一旦為衆人抱薪者凍斃于風雪,那人與人的隔閡将永遠無法打破,社會的冷漠總有一天會讓我們的共同情感分崩離析。

是以,這一樁樁一件件,既是社會議題,也是大家真正關心的問題,更是所有人亟待解決的困惑。

這樣的電影,與那些虛無缥缈的故事相比,自然更貼近生活;三個“最”,也給了我們春節檔選片的關鍵考量标準。

如果時間允許,誰會錯過這樣一部優質電影?

這一次,羅翔的“糞坑案”理論,被張藝謀的《第二十條》拍了出來

其實,對番茄君來說,“張藝謀”三個字,幾乎就是品質的代名詞。

看到《第二十條》的陣容,質感和故事,感受它的真誠、用心和細緻,相信對春節檔的期待,會在不少觀衆心裡再燃起來。

當然,除了票房成績,我更在乎的,是張藝謀為電影這個行業,帶來的改變和革新。

這一次,羅翔的“糞坑案”理論,被張藝謀的《第二十條》拍了出來

回歸到最初的問題,羅翔為什麼火?是因為他用普通人能聽懂的段子和語言,解讀專業性極強的法律。

在我們當下的文娛大環境下,要将嚴肅的社會話題帶給更多人,要讓更多人觸及到他們本應該知道,但限于教育或專業知識卻無法了解的知識,優質喜劇是唯一且必然的道路。

因為喜劇能夠觸達更多的觀衆,同時又能消解社會議題的嚴肅性,具有更加廣闊的包容性。

這一次,羅翔的“糞坑案”理論,被張藝謀的《第二十條》拍了出來

顯然,《第二十條》就是以光影為媒介,在嬉笑怒罵中,讓情與理,公義和法治,完成立場的交換,同時用一個個普通生動的故事和情節,幫助觀衆理清對法律,對人性,對法和理之間模糊地帶的确切認知。

這一點,是難能可貴的。

這一次,羅翔的“糞坑案”理論,被張藝謀的《第二十條》拍了出來

作為喜劇片,《第二十條》不僅将喜劇作為第一要務,而且照顧到了嚴肅議題下的大衆情緒和普遍共識,這也恰恰證明了,張藝謀在商業考量之外的現實主義追求和人文情懷。

這一次,羅翔的“糞坑案”理論,被張藝謀的《第二十條》拍了出來

這也是為什麼,番茄君覺得這個春節檔,《第二十條》是最好的“合家歡”電影之一。

它有它的合家歡喜劇屬性,它又有它的科普意義,既能讓大家放聲大笑,舒緩壓力,适配春節氛圍,又和每個人的生活相關。

有時候,我們看電影,需要的不僅僅是娛樂。

而是站在普通人的視角,切入社會的症結,說透法理人情的本質,給生活和認知,帶來一定的提升。

正當防衛、見義勇為、扶危助困……這些民族情感和精神中的珍珠,總要有人去認識,去堅守,去踐行。

《第二十條》正是給大衆一個解釋,告訴我們關于這一切的行動準則。

作為一部電影,孩子看到了快樂,了解了道理,成人摸透了法理人性,又與家人享受了觀影時光,也是一舉兩得的事。

這一次,羅翔的“糞坑案”理論,被張藝謀的《第二十條》拍了出來

春節檔馬上到來,檔期内的影片也已經開始了瘋狂的宣發。

泥沙俱下的喧鬧中,這部《第二十條》或許才是春節檔真正的主心骨,也是大多數觀衆的期待所在。

(電影爛番茄編輯部:淼淼)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