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條褲子賣7萬,年輕人在3500億美金的“垃圾堆”裡撿黃金

一條褲子賣7萬,年輕人在3500億美金的“垃圾堆”裡撿黃金

在效率社會,商業追求的是買得更多、更頻繁,在規模效應下榨取更大利潤,而可持續的特質是買得少、買得好,或許這才是其終極沖突點。盡管remake時尚面臨諸多挑戰,隻有少數品牌願意深入踐行,但可循環無疑是正确方向。

一條褲子賣7萬,年輕人在3500億美金的“垃圾堆”裡撿黃金

《新鮮計劃》欄目由騰訊科技推出,挖掘最新鮮的産品,探索年輕一代的最 in 的生活方式,體驗智慧浪潮中的 Aha 時刻。

文 / 玩世代

編輯 / 騰訊科技 yanny

一些追潮的年輕人已經不穿“新”衣服了。他們有了新寵:remake。

所謂remake,就是舊物+創意設計+剪裁拼接、塗鴉暈染等手法=金不換的時尚單品。

2018年,一系列利用回收布料創作的牛仔褲推出,Levis牛仔褲與Chrome Hearts克羅心拼貼設計爆紅市場,一條褲子就賣到了6-7萬人民币。

放到五年前,remake還是個少數潮人追捧的“小衆中的小衆”,但很快在近兩年迎來了新流量。社交媒體上興起了大量remaker,各式大牌服飾改造新款五花八門,撐起了單平台2.7億浏覽量,海外短視訊平台單月數千萬話題量,年輕人從舊物remake上感受到“買不到的快樂”。

舊物改造背後,是“可循環風尚”愈發深得年輕人芳心。“把利潤捐給地球”的patagonia備受追捧;Prada的Re-Nylon再生尼龍系列、愛馬仕一款“蘑菇菌絲”制成的蘑菇皮包袋,尤其受到年輕潮人的關注與喜愛。“可持續”相關話題筆記量達220萬,不到兩年内大增7倍。

《2023循環時尚行業趨勢報告》顯示,30歲以下新一代年輕消費者正引領“環保導向消費偏好趨勢”,預期至2025年,循環時尚産業規模将超千億。其中,服裝是循環時尚交易中第二大品類。

不是新衣買不起,而是舊衣remake更有成本效益:比起商業品牌批量生産,一群人更願意花錢去買一個工業量産不出的潮流、一個全球唯一的超級限定。

Z世代迫切尋找屬于自己的潮流話語權,捧起了remake服飾這一小衆門類。也有人也看到了這個機會,“回收再制成衣“會是個好生意嗎?

一條褲子賣7萬,年輕人在3500億美金的“垃圾堆”裡撿黃金

(領帶remake半身裙@海底小松鼠)

熱衷remake的年輕人:“買衣服更像是買作品”

“街頭品牌将死,取而代之的會是一套又一套的Archive(品牌曆史上的經典産品)。”LV設計師Virgil Abloh的預言正在變為現實。

越來越多年輕人開始關注并喜歡上品牌經典設計的創意再制,并願意為之付費。

有古着店長明顯感受到remake的熱度走勢,國内年輕人的接受度越來越高。特别是韓團BLACKPINK的打歌戰袍,虞書欣、楊超越、白百何等明星上身圖加持熱度。(*注:古着店,二手服飾商品店,商品往往有超過20年以上曆史,代表了某一時代的流行服飾,或是某個設計大師或品牌的經典之作)

女團The9成員孔雪兒曾在ins上曬出一張身着“Nike” logo的remake短胸衣自拍,而這個同款上衣恰恰是國内社交媒體上的小熱門。可以看到,這些“同款胸衣“大多是由耐克、阿迪達斯、甚至拉夫勞倫、鳄魚lacaste等各種品牌服裝重新拆解再改制而成,高飽和純色,标準的辣妹款。有店主介紹,“都是年輕的姑娘在買”“百元入門級,買的人多了,好的款式越來越難淘”。

一條褲子賣7萬,年輕人在3500億美金的“垃圾堆”裡撿黃金
一條褲子賣7萬,年輕人在3500億美金的“垃圾堆”裡撿黃金

“最開始隻是想用相對便宜的價格,購買更獨特的産品”,兩年前入坑remake的BeBe看膩了潮牌的設計,她開始厭倦換小牌抄大牌式的設計,“買remake,買的是設計和獨創性”,在選購上隻要适合的風格都會考慮入手。

市面上remake服飾五花八門:中産老錢大牌拉夫勞倫polo衫裁改制成魚骨馬甲,秒變甜辣風;正裝領帶拼貼成複古半裙;匡威鞋面拆下來搭配上蕾絲紗網變成甜美公主裙。主打”創意性“,隻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

一條褲子賣7萬,年輕人在3500億美金的“垃圾堆”裡撿黃金

(球鞋remake甜妹款)

比起品牌logo,remake愛好者看重的是風格與個性表達、趣味和創意。“買衣服更像是買作品“。

2022年世界杯回歸,賽事熱度意外以“球衣流行”的方式延續到賽場外。年輕人開始鑽研起“如何将肥大球衣傳出時尚感”。于是有商家開始跟風推出球衣remake,保留球隊元素,改瘦改短,主打美式辣妹outfit,博得了一波年輕人的喜愛。

說到底,remake還是戳中了審美紅利。

為了追求一個更有品味的remake單品,可能花費價格不菲,甚至比肩奢侈品。

去年電影《芭比》熱映帶火了“法式足力健”,年輕中産們花千元搶購勃肯鞋的時候,有潮人低調曬出了一雙“戰損版”勃肯鞋。這雙鞋來自于二手鞋改造品牌Peterson Stoop,鞋面針腳密布,充滿了大大小小的拼貼和縫補,俨然一雙“濟公鞋”。但實際上其價碼高達5500美金,“一雙舊鞋,抵過三雙新球鞋”。

一條褲子賣7萬,年輕人在3500億美金的“垃圾堆”裡撿黃金

(Peterson Stoop)

這雙鞋擺到家門口“怕被媽媽扔了”,但在懂行的人眼裡“貴有貴的道理”——remake品牌往往有設計師為支撐的獨樹一幟的設計語言,這是一些商業大牌批量輸出平庸設計所不能比的。比如Hender Scheme主打全皮革複刻經典款,The Shoe Surgeon的豪華改造讓人耳目一新,Peterson Stoop的特色是“舊鞋面+軟木鞋底”。

一條褲子賣7萬,年輕人在3500億美金的“垃圾堆”裡撿黃金

(Hender Scheme)

一條褲子賣7萬,年輕人在3500億美金的“垃圾堆”裡撿黃金

(The Shoe Surgeon)

Remake裡還有一種貴法是販賣稀缺,比如Vintage古着remake,其原材料底闆更講究年代,更稀缺,再制成衣就更有溢價空間了,甚至具有流通性。

國内各大短視訊平台和種草平台都興起了各種remake内容,時尚界的“手工耿們”樂此不疲地分享心得和教程,這就像是開了一扇“任意門”,把平庸的舊物品改造成符合時代的新趣味,吸引着年輕人的喜愛。

人們的态度也随之逐漸轉變:改造舊物變成一件值得稱道和分享的事,同時穿“舊衣”反而代表了“有品味、有生活情趣、懂品質生活”。

“在垃圾裡淘金”,小衆創業的挑戰

随着流量走熱,越來越多人轉變成為remaker,設計師、潮流部落客、古着經營者,也有大學生創業投身其中。整個市場從自發性創造向市場化破土,興起了一批remake店鋪,還形成了專門的垂類社群。

筆者關注到一位去年啟動remake定制銷售的經營業者,靠着流量營運和直播“踩縫紉機”,很快就建立起數百人的小社群。在其釋出的售賣連結中,隻賣衛衣,單價四五百元。寥寥數款,幾乎每件都是需要“排隊預定”的熱款。

一條褲子賣7萬,年輕人在3500億美金的“垃圾堆”裡撿黃金

一些原本做古着生意的業主也在轉型,開辟remake支線品牌。比如北京vintage店MEGA在2020年也創立了vintage remake品牌MAGARMENTS。

從線上觀察,一款獨具特色的remake有更強的引流轉化效果,點贊量可能比正常中古服飾翻一倍,近百人追着求購。有上海經營古着生意人士vicky看到了remake文化的潛力:“remake在海外擁有更廣泛的認知,特别是日本,潮流化趨勢明顯。雖然目前在國内仍然閱聽人小衆,但他的未來可以是全民性的”。

從政策環境、行業趨勢來看,可循環時尚的前路都是越來越寬的。據ThredUp報告,到2027年,全球二手市場預計将幾乎翻一番,達到3500億美元。另有預測,2029年二手服裝銷量預計将超過快時尚服裝,而後者的銷售額目前正在不斷下降。

但若将remake作為一門生意,卻充滿坎坷。

首先,客群仍然小衆,體量不足,remake往往隻能作為一類風格零售業态中的一個經營闆塊。筆者觀察,一家位于上海的古着品牌店内,規劃了古着零售、remake定制、服裝修理、品牌買手集合,四個子產品。消費者可以現場選購vintage服飾作為底闆進行remake定制。門店也有再制成衣售賣,采用系列化、售完即止的銷售模式。最近其年底上新的系列,貨架新品陳列不足10件。

其次,産品非标化,供應鍊生産周期管理複雜,生産高度依賴上遊回收原材料穩定性,生産管理模式也完全差別于快時尚。比如一年前的夾克與兩年前的完全不同,這使得在設計一件新衣服時很難将兩者搭配起來。同樣道理,雖然一卷面料可以裁剪成設計師喜歡的任何形狀,但是一件XS大小的夾克可以裁剪的空間卻很有限。

拿已經有一定影響力的Peterson Stoop來看,其材料來源于一法國社會回收組織提供的各種紡織品和鞋子,先從數以噸計的廢料中挑選合适的材料再進行改造。有時候,湊滿一雙鞋面的原材料,需要多達500雙廢鞋中拆皮而來,重工程度不言而喻。供應鍊不穩定、手工制造,促成了“低量産”。

有品牌選擇采用可再生環保材料,但想要平衡成本投入與回報并不容易。與常用的面料相比,可持續面料的價格平均要高出2.5倍到4倍。可見,可持續時尚真正的挑戰是“保持合理價格”,在小體量下達成利潤線。

也有相關人士指出,目前國内大部分remaker非專業出身,創作處于“靈光乍現“,難以形成有文化基調、有市場影響力的超級設計。而一旦一款設計賣爆了,轉而投入大批量生産,又回到了服裝業批量生産的“老路上”,違背了可循環的初心。

回收再制模式本身或許就注定了“小而美“。

在效率社會,商業追求的是買得更多、更頻繁,在規模效應下榨取更大利潤,而可持續的特質是買得少、買得好,或許這才是其終極沖突點。

Remake尚小衆,但可循環時尚是大風口

盡管remake作為創業項目而言挑戰頗多,但卻是商業品牌的“心頭好”。近年來,服裝品牌們頻繁舉辦主題快閃展、邀請設計師釋出remake獨家限定等,各式花式手段翻新。其關鍵動機是瞄準“新生代年輕客群”。

Z世代年輕人是“力捧“remake時尚的主力軍,他們更具備”可循環時尚“的認知。VOGUE Business釋出的《解碼中國 Z 世代的可持續消費觀》白皮書指出,中國 Z 世代中,54%認為可持續品牌應該確定産品經久耐用, 同時支援産品的二次循環利用;90%的Z世代會對打上 “可持續” 标簽的品牌産生更多好感。某社群平台上,“可持續”相關話題筆記量達220萬,不到兩年内大增7倍。

從産業層面上看,“回收廢料投入再生産”已經是服裝和時尚行業正在推行的趨勢。包括Tiffany、puma、nike等品牌近年來均推出過相關産品系列,利用回收材料投入新品線的制造。再比如Prada的Re-Nylon再生尼龍系列、愛馬仕以“蘑菇菌絲”制成的蘑菇皮包袋,尤其受到年輕潮人的關注與熱捧。

更早踐行可循環的 “戶外頂奢“ Patagonia,将可循環理念貫徹到品牌發展邏輯中,推出多條回收循環材料産品線。2022年品牌提出“把利潤捐給地球”的主張後,其消費認知和好感度拉升到史無前例的高度。即便在過去幾年消費市場極具挑戰性的情況下,依然保持年利潤超過1億美元,品牌長居全球戶外品牌TOP級。

國内市場恰恰缺少一個“中國的patagonia”。目前主打可循環時尚的服飾品牌選擇并不多。其一,”可循環時尚“概念模糊,盡管人們認同綠色是一種風尚,其二,販綠色概念并不足以支撐消費選擇,具備實用價值的可選商品少之又少。

無論是remake還是可循環,新世代消費者驅動着綠色風尚,也由此拉開着ESG(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可持續商業變革,這是一個更加清晰的長期賽道。

結語:

老一輩縫縫補補,新三年舊三年;新一代縫縫補補,新三年又“新”三年。

更廣義範圍來看,remake從來沒有離我們太遠。從早年爆改球鞋、奢侈品包包拆皮改造手镯挂飾,到”20元改造床頭櫃”、給盲盒玩偶做塗裝”改娃“,再到DIY奶茶手提紙袋、老年足力健改造成漢服鞋……如今“remake——讓舊物重生”的網絡回響日益高漲。

某社群平台上有六萬多網友加入了“撿垃圾即是藝術”小組,并自封為“拾荒(pick-up)藝術家(artisit)”。海外“stooping(彎腰)”概念在上海、廣州、北京等各地擴散開來,一批年輕人開始化身“垃圾獵人”,順着馬路牙子尋覓被丢棄的家具舊物,從翻新改造上汲取快樂。人們更熱衷于各種低成本自制改造,不隻是服裝、家居、家裝,而是生活态度和消費方式的轉變。

人們重新感覺“舊物”,賦予它們新的符号意義;也從中重新審視自我欲求,竭力從商業建構的消費秩序中解套,重新感受生活的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