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賠本40萬賣掉房子的那一刻,我重獲自由”

“賠本40萬賣掉房子的那一刻,我重獲自由”

“賠本40萬賣掉房子的那一刻,我重獲自由”

文 | 楚樵

編輯 | 卓然

近幾年,在經曆了房價過山車般的跌宕起伏後,一些人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試圖從被捆綁的“枷鎖”中掙脫出來。

甚至有不少人選擇直接把房子賣了,打算用租房的方式度過自己的一生。

在傳統觀念裡,房子不僅僅是一個家一處住所,還是安全感與歸屬感的來源,甚至是财富和地位的象征,是以很多人為了擁有一套屬于自己的房子,不惜傾盡幾代人的積蓄。

如今則有越來越多年輕人選擇“另辟蹊徑”。

本期顯微故事的主角就是這些不走尋常路的人。曾經,他們也是購房大軍中的一員,為了買到夢想中的房子,拼命打拼,不敢懈怠,可是房子到手後,他們卻發現,原本憧憬的美好生活并未如期而至。

有的因為高額的房貸壓力喘不過氣,有的發現生活品質并沒有實質性提高,反而因為買房犧牲了很多寶貴的東西。

于是,他們決定賣掉不能流通的數字資産,通過租房來實作财務的相對自由和生活的多元化。

以下是關于他們的真實故事:

“賠本40萬賣掉房子的那一刻,我重獲自由”

賣掉房子的那一刻,我重獲自由

決定把房子賣掉的那一刻,裘曼的心裡多少有點傷感。

她一個人在那間五十平方米的小房間裡踱步,從被鋼筋擋住些許光線的陽台,到隻能容下一張餐桌的過道,再到北向的廚房。每個角落她都想多看一眼。很快,這裡就不再屬于她了。

2018年,裘曼以每平方米48000元的價格買下了位于北京通州的這個二手房。當時,通州的房價正是水漲船高的時候,副中心的光環加上比市裡低的價格,在預算有限的裘曼眼裡,極具成本效益。

作為一個新北京人,和很多“北漂”一樣,她也想有個自己的家。為此,她把自己工作多年積攢的存款都拿了出來,又從親朋好友借了點錢,湊了80萬的首付。

“賠本40萬賣掉房子的那一刻,我重獲自由”

圖 | 裘曼購買的小區

裘曼的媽媽起初是不同意她買房的,覺得兩百多萬在老家能買個别墅了,可在北京隻能買個巴掌大的地方,位置還很偏。但是裘曼堅持,媽媽也不再說什麼。

不過,房子買下來後,裘曼一天也沒有住過。她的工作機關在西北四環,房子在東六環,要是通勤的話每天往返要三個多小時。

是以,簡單裝修後,裘曼把房子租了出去,因為地段不占優勢,租金每個月隻有兩千多。

為了還每月七八千塊的房貸,裘曼最大限度地節省開支。她的月薪隻有一萬多,還完房貸,支付必要的生活花費後,所剩無幾。

為了省錢,她從酒店較高價的電梯大廈搬進了公司附近的合租房,每天雞飛狗跳地和十來個人排隊洗漱、上廁所。

剛買房時的喜悅,很快就被捉襟見肘的生活拿捏。她不敢去旅行,不敢放肆地大吃大喝,也不能任性地買買買。想到這樣的日子還要持續幾十年,裘曼很不甘心。

漸漸地,她意識到,買房對于她來說,不過是擁有了一種自欺欺人的滿足感,完成了一件像結婚生子一樣必須完成的人生大事,還有在人前聊天時可以炫耀說在北京有房的資本。除此之外,好像什麼都沒有。

更何況,自從她買了房子以後,房價就一直在降。原本裘曼也沒指望升值,但接連跳水的價格還是沖破了她的心理防線。

2023年,裘曼所在小區的二手房成交價已經跌破4萬元/平米,一位同小區的業主甚至以210萬的價格賣掉了60平的兩房間,單價隻有3.5萬元。

“賠本40萬賣掉房子的那一刻,我重獲自由”

圖 | 裘曼通州房子的小區外的街道

裘曼不想再“陪跑”了。過了五年“苦行僧”的生活,她的承受力到了極限。最終,她以賠了40萬的代價賣掉“養”了幾年的“燙手山芋”。

雖然有種割肉似的疼,但從長遠來看,裘曼還是釋然的:不用再擔心房價的波動,不用再給銀行打工,還高額的房貸和利息,還能租個好點的房子,想去哪兒就去哪兒,想買啥就買啥。

問她賣房後不後悔,裘曼說:“即使房子不賣,我也得租房住,一是上班太遠,二是面積太小,家人從老家過來也不夠住。現在房子賣了,有了充足的現金流支配生活,日子過得不那麼擰巴,生活品質反倒提升了。”

想想當年執着買房的勁頭,裘曼覺得自己有點傻氣,“很多事情都是雙向的。你擁有不動産的同時,也被不動産占據,比如時間、精力和金錢,擁有是以付出為代價的。”

裘曼身邊的朋友也有和她一樣賣房止損的,比如江姗。

江姗比裘曼買房要早幾年,不過她沒有在北京買,而是選擇了距離北京不遠的北三縣。

2015年春天,江姗以總價不到一百萬的價格,買下了與通州一河之隔的大廠的房子。那時,正是北三縣房子炒得最熱的時候。江姗記得,當時買房是要排号的,中介帶她走進選房大廳的時候,千餘平的屋子裡已經人山人海,比看演唱會還熱鬧。

第一次見到這場面的江姗當即交款訂房。不過,她退房的速度也和買房一樣,閃電般做決定。

房子是期房,那個時候小區到北京還沒有公共交通。打車回去的路上,司機的一句話讓她警醒:“你在那個鳥都不拉屎的地方買了房子?被開發商忽悠了吧?等它完善起來,沒有十年都不夠!”

就是因為這句話,江姗第二天就把房子退了。她選的房子是國内首屈一指的大開發商,精裝傳遞的優質社群,一号難求,很多人排隊都買不到。是以,基本沒費勁,開發商就答應了她的退房要求。

拿着賣房的錢,江姗旅居海外,開始環遊世界。而與她同時買房的人,已經被房子套牢。北三縣的房子大熱之後大冷,住不了,也賣不出去,成為名副其實的“雞肋”。

江姗感謝當時果斷的自己,也感謝當初那個不太會說話的司機。現在,近十年過去了,那個原本炙手可熱的小區仍然一片荒涼。

江姗在環遊世界的時候,90後的茜茜也在籌劃旅居的生活。

被重新定義的居住方式

茜茜之是以有旅居的想法,其實是受了父母的影響。

多年以前,茜茜父母還沒有退休的時候,就已經有了退休後到全國各地居住的打算:

“按我爸的邏輯說,如果我們不出去玩,或者不換城市,家裡能多一些錢,多攢幾十萬。但這不是他想要的生活。他說他年紀那麼大了,以後不想一輩子什麼都沒有,不想哪兒都沒去過。”

或許正是因為父母比較“潮”,是以當茜茜決定把張家口的房子賣掉的時候,兩位老人都很支援。

2023年,茜茜的父母退休,正式開始旅居生涯,第一站是茜茜生活的北京。

那個時候,茜茜還在做着朝九晚六的工作。雖然她很愛玩兒,但是在此之前,她并沒有旅居的想法。

“以前我沒想過這個問題,但是爸爸媽媽有這個想法之後,我覺得挺好的,我也想跟他們一起去。”

為此,茜茜辭去了全職的工作,開始跟父母浪迹天涯。

離開北京後,茜茜一家三口移居江南,現在住在蘇州,一晃已有半年多。

“賠本40萬賣掉房子的那一刻,我重獲自由”

圖 | 茜茜旅居蘇州的照片

“南方的這個城市資源,包括基建,都特别好。菜市場啊、公園啊、園林啊,還有一些福利,對老年人很友好。比如說他們那個公交卡打五折,然後地鐵什麼的都非常便宜,打車也不貴。”茜茜介紹說。

對于目前的旅居生活,父母很滿意,茜茜也很開心。現在,她是一個自由職業者,平時做策劃和撰稿,同時也在經營自己的小公司。時間可以自己掌握,空間可以自由切換,人生的樂趣呈幾何式增長。

“賠本40萬賣掉房子的那一刻,我重獲自由”

圖 | 茜茜旅居蘇州的照片

“想去哪個城市居住就去哪個城市租房,租房市場比買房市場簡單得多,下載下傳APP就有海量房源任你選。一個城市待膩了就換一個城市,中國那麼大,不用擔心沒地方可去。”

下一個旅居地,茜茜父母選擇的是青島,茜茜不确定自己是否會與他們同行,但是旅居這件事,她是做定了。

孩子在哪兒,家就在哪兒

與茜茜賣房旅居不同,80後的小顔賣房完全是為了孩子考慮。

2017年,為了兒子上國小,小顔賣掉在北京房山住了近十年的房子,買了海澱的學區房。也是從這一年開始,小顔一家開始了漫長的租房生活。

學區房是典型的“老破小”,根本沒法住人。小顔在兒子學校附近租了一個兩房間。她住的地方是豐台、海澱、石景山三區交彙的地方,兒子學校屬于海澱,她租的房子與學校相距不遠,卻屬于豐台。

“賠本40萬賣掉房子的那一刻,我重獲自由”

圖 | 小顔在豐台租住的小區

租的房子是上個世紀80年代的住宅,家具和裝修風格都很陳舊。小顔父母過來的時候,想幫他們添置一些東西,小顔不讓。

不是自己的房子,就沒有心情布置,也不想添新的東西。開始以為隻是短時間住一陣子,沒想到這一住就是六年。

“今年秋天孩子就要上國中了,也不知道會分到那裡,如果在附近可能還會住這兒,如果遠了那就得換到學校附近租房。國中畢業之後還有高中,到時還得換地方。總之,孩子在哪兒,我們就在哪兒租吧。”小顔說。

小顔也曾想過等兒子國小畢業了,把學區房賣了再買一套。但是房價的波動,房地産市場的諸多不确定性,以及将要背負的高額貸款,讓她猶豫不決。

如果不是為了孩子,我會考慮一直租房住。買房買的是預期,房子買到手,如果沒有增值的趨勢,反而往下掉,那還不如租房。手裡有幾百萬幹點啥不好,對不對?

我一個同僚家在航天橋,把房子賣了1000多萬,回老家了,現在生活得特别滋潤。但是我們不行,孩子要上學啊,現在很多東西都和房子綁在一起了,戶口啊、教育啊,是以就算我租房住,也得留一套房做保障。

同樣為了孩子考慮,想把房子留住的還有譚先生。

2018年,譚先生在昌平的回龍觀,買了一套八十多平的兩房間,總價三百八十多萬。和裘曼一樣,譚先生也是在高點的時候買入,之後房價就一直在降。

但是貸款并沒有降,譚先生每月要把工資的一大半拿去還房貸。

2021年年初,譚先生萌生了回老家創業的想法,和家人商量以後,一家六口舉家回到長沙。

在長沙市中心,譚先生以每月三千多的價格租了一套一百多平的大三居,老少三代六口人住起來也不覺得擠。

“回到這邊,老人挺高興的,畢竟家在這兒,在北京他們不太适應。住的地方寬敞了,大家的心也敞亮了,母子關系、婆媳關系也比以前好了。上班的話不用每天早晚擠地鐵,通勤友善很多,幸福指數也提升了。”

不過,北京的房子他暫時還沒有賣,以六千多的價格租了出去。

“主要還是為了孩子考慮。我和妻子的戶口都在北京,兩個孩子的戶口也在北京,以後可能還要回去參加聯考,房子賣了戶口不知還能不能留住。”

談到買房與租房的選擇,譚先生說:“人生是賽道也是曠野,雖然不可能完全由着自己,但還是要盡可能多做嘗試,按自己的想法去生活吧。”

後記

在新時代的背景下,一些家庭選擇賣房當租客,無疑是一種深思熟慮後的決定。這種選擇并不意味着放棄對穩定和安全的追求。

事實上,他們通過更加靈活的方式,實作了自己的人生目标。

在被房子支配與自由生活之間,他們選擇了不再被傳統的“買房才能安家”的觀念束縛,大膽地挑戰全新的居住模式。

其實,在西方國家,租房而居是一種很普遍的狀态。據統計,歐盟國家中,有三成人口是租房住的,其中德國的租住比最高,達到57.9%。

在首都柏林,這一比例更是高達82.6%。很多德國人一輩子都是在租房中度過的,并不是他們買不起,而是對于購房,他們有着不一樣的看法。

或許在不久的将來,“租房”這一曾經的過渡狀态,也會逐漸成為更多中國家庭的選擇,而這也将為房地産市場帶來新的思考和變革。

無論買房還是租房,每個人都有自主選擇生活方式的權利。重要的是,要了解自己真正的需求,做出最适合的決定。

生活的意義在于多元的體驗和感受,我們尊重每一種選擇,也尊重每一個熱愛生活的人。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部分人物為化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