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純血版鴻蒙,華為的節奏和三大挑戰

純血版鴻蒙,華為的節奏和三大挑戰

華為内部有一條關于鴻蒙作業系統的“生死線”——跨越作業系統市場佔有率的16%後,鴻蒙作業系統才能在沒有内力作用下自發行動起來,逐漸壯大生态

純血版鴻蒙,華為的節奏和三大挑戰

文 | 柳書琪 吳俊宇 顧翎羽

編輯 | 謝麗容

2019年華為釋出鴻蒙作業系統,距今已過4年,此間更多被視為“套殼安卓”,因為它采用了安卓的底層代碼AOSP,相容安卓應用。

1月18日,華為終端BG CEO餘承東在鴻蒙生态千帆啟航儀式上宣布,新釋出的HarmonyOS NEXT鴻蒙星河版(以下簡稱“HarmonyOS NEXT”)将是完全獨立的“純血鴻蒙”。

鴻蒙星河版系統底座全棧自研,去掉了安卓底層代碼,僅支援鴻蒙核心和鴻蒙系統的應用。這标志着鴻蒙終于将邁出适配安卓的一步,也就是業内俗稱的“純血鴻蒙”。

全球終端類作業系統中,安卓和蘋果iOS是兩大作業系統,在最大類終端,手機作業系統領域,安卓和蘋果聯手拿下了中國87%,全球97%的市場佔有率。鴻蒙的獨立有望改寫這個格局。但作業系統獨立,技術隻是第一步,華為要改寫目前格局,往後的99步是生态,做成了,才算成。

“你可以看到我們怎麼樣能夠改寫這個行業的曆史。”在去年的華為花粉年會上,餘承東放出豪言:“它将會是整個中國終端類作業系統裡真正的王者。”

一個作業系統的成敗,在于多少應用支援。《财經十一人》了解到,自去年8月HarmonyOS NEXT開發者預覽版釋出後,華為組建專門團隊,快馬加鞭與應用廠商的洽談合作。華為終端雲總裁朱勇剛的說法是,鴻蒙生态第一階段的目标已經實作,已有200個頭部App加入原生生态。第二階段的目标是,到2024年中,覆寫5000個頭部App。再下一個階段,是50萬個App。   

朱勇剛說,華為将投入70億元用于激勵鴻蒙原生應用等生态創新工作。HARMONY NEXT的釋出進度是,1月18日推出開發者預覽版。二季度推出開發者beta版,四季度将推出面向消費者的商業版。

配合上述開發節奏,《财經十一人》從一位已接入鴻蒙的應用廠商處獲悉,華為今年對鴻蒙的規劃分為幾個節點,一季度要求應用廠商開發出基礎、能用的備份産品,供鴻蒙内部測試,年中時開發相對完整的應用産品。

華為内部有一條關于鴻蒙作業系統的“生死線”——跨越作業系統市場佔有率的16%後,鴻蒙作業系統才能在沒有内力作用下自發行動起來,逐漸壯大生态。目前安卓和蘋果約占中國87%市場佔有率,剩下13%市場佔有率幾乎為鴻蒙,距離這條“生死線”,不算特别接近,也差得不算太遠。

市場研究機構Counterpoint資料顯示,2023年三季度,鴻蒙作業系統在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的份額達到13%,較上年同期增加6個百分點。隻是在全球市場上,鴻蒙的份額僅為3%,而iOS和安卓的份額分别為16%和81%。

郭樹煜是谷歌開發者專家,也是一家應用廠商的移動開發負責人。他對《财經十一人》說,鴻蒙作業系統将首先适配麒麟晶片,是以Mate 60、Mate 40等搭載麒麟晶片的機型有望率先更新,而Mate 50、P50、P60等搭載高通骁龍晶片的機型可能會慢一步。   

在曆史上,巨頭科技公司主導的作業系統倒下的不計其數,如早期微軟的Windows Phone(Winphone)、三星的Tizen。華為推動鴻蒙走上的獨立之路,會使用者漸失、沒入曆史塵埃,還是打通萬物互聯、成為下一個劃時代的作業系統,挑戰是具象的。

純血版鴻蒙,華為的節奏和三大挑戰
純血版鴻蒙,華為的節奏和三大挑戰

野心與時機

鴻蒙獨立,早在華為2019年釋出鴻蒙之時就有規劃,相容安卓隻是權宜之計。

郭樹煜認為,華為之是以需要獨立于安卓之外,與軟體層面的“卡脖子”太沒有直接關聯的,核心原因有二:

其一,華為需要建立一套完全自主的生态并掌握話語權,其中的商業價值、企業合作的影響力與相容安卓不可同日而語。如果鴻蒙仍基于安卓生态,一定程度上還要遵循安卓的規範或延續曆史的包袱,安卓也無法滿足華為的所有需求。   

其二,萬物互聯生态需要統一的核心架構。此前華為手機作業系統是鴻蒙(HarmonyOS),以安卓AOSP為底層代碼,而汽車、平闆、手表等其他産品采用的開源的Open Harmony作業系統,與鴻蒙沒有完全打通。現在華為做的是将鴻蒙核心也替換Open Harmony,以提升跨終端裝置的互動協同體驗,降低維護成本。

一位華為鴻蒙開發人士告訴《财經十一人》,所謂的作業系統自主可控,并不是完全要從底層開始把系統重做一遍,而是從某個節點開始,能夠做到不依賴于外界,獨立向前發展。

此時有必要回顧一下華為在作業系統領域的布局和選擇曆史。

有前華為管理層人士告訴《财經十一人》,2012年起,自研作業系統成為華為2012實驗室的主要工作内容。當時,2012實驗室可以選擇的技術路線有兩種,一是基于LINUX核心做一個新的作業系統。二是采用分布式架構,重新做一套作業系統。前者門檻低,價值不高;後者創新和開發難度大。

對華為來說,蘋果、安卓等手機作業系統已經比較成熟,形成了相對完整的産業生态;但是一台手機需要支援多功能和高性能,是以作業系統做得比較複雜、厚重,對資源的要求比較高,并不适合未來物聯網低成本、靈活等特征。

幾經權衡之下,華為選擇了後者。   

事實上,在2015年,華為就釋出基于實時核心的輕量級的物聯網作業系統LiteOS。它具備輕量級、低功耗、互聯互通、元件豐富、快速開發等關鍵能力。華為希望通過“分布式總線”打通大小裝置,在不同裝置間實作高效的資訊傳送和控制。

這可以算是鴻蒙之前的作業系統路線的一次輕量化布局。

到了現在,實作完全自研作業系統,在技術上并不如想象中困難。“作業系統并不神秘,也沒有那麼複雜。”武漢大學計算機學院軟體工程系副教授趙小剛說,他曾開設了首個鴻蒙程式設計課程。

趙小剛向《财經十一人》介紹,安卓的底層代碼即便過去有一定的技術壁壘,但十年過去,早已今非昔比。如今頭部國産手機廠商基本都擁有自主研發的技術實力,問題是華為是否具備足夠強的生态号召力。

華為為鴻蒙作業系統準備了四年的過渡期,直到Mate60系列手機攜麒麟5G晶片回歸。市場研究機構Counterpoint資料顯示,2023年三季度在行業大盤下滑之下,華為在中國智能手機市場佔有率從上年同期的9.1%增至12.9%,增加了近四個點,排名第六。

有多位接近華為鴻蒙作業系統的人士向《财經十一人》表示,這個時機相對合适,而且稍顯緊迫。

“如果現在不快速做這件事(鴻蒙獨立),未來做成的可能性會逐漸降低。缺乏緊迫性,合作夥伴就會進入猶豫和觀望期,最後這個生态一定會失敗。”一位接近鴻蒙的華為人士說,“視窗隻有1-2年。” 

純血版鴻蒙,華為的節奏和三大挑戰

這個節點上,不隻是手機,12月華為旗下的汽車品牌問界月銷量首次超過2萬輛,2023年全年問界銷量9.438萬輛,接近10萬輛的年度銷售目标。“車機一體”是鴻蒙作業系統突破現有市場格局的契機之一。

一場不錯的翻身仗後,應用廠商看到了前景。“體量足夠大的話,不是做不做的問題,而是一定要做。”一位App開發團隊人士對《财經十一人》說,前幾年華為手機式微,應用廠商的開發意願低,但現在華為不僅有數億存量使用者,還在市場中保持着少見的增長勢頭。

對于App開發商來說,另一個實際的考慮是,如果競争對手廠商率先開發了基于鴻蒙的版本,還拿到了使用者,就意味着自己可能丢失擷取華為使用者的先機。而華為産品定價偏高,使用者消費實力較強,也是許多應用廠商的重要客群。

對個人開發者來說,鴻蒙也是一次機會。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紅利消失後,安卓或iOS的開發者們陷入職業瓶頸,在業務部門中逐漸邊緣化。近年流行的低代碼、AIGC(生成式AI)也在挑戰前端開發這一職業。

而鴻蒙獨立後,開發者們重新活躍起來,将開發鴻蒙列入KPI。一家App廠商技術負責人告訴《财經十一人》,他年終述職時剛把開發鴻蒙提上計劃,預計春節後會有實質性進展。

鴻蒙推出的四年間,生态增長是一條平緩向上的曲線,絕大多數應用廠商的安卓版本可以無障礙跑在鴻蒙系統上,沒有開發鴻蒙的動力。2023年8月華為面向開發者推出HarmonyOS Next預覽版後,形勢逆轉。

“如果說以前是華為追着20%的開發者,在HarmonyOS Next以後是30%的開發者追着華為在跑。”郭樹煜說,“當然,更多人還在觀望。”

純血版鴻蒙,華為的節奏和三大挑戰

“一頭”和“一尾”

華為的政策是由大至小,先攻克頭部網際網路應用,再帶動中小企業。

華為終端雲總裁朱勇剛表示,鴻蒙生态第一階段的目标已經實作,已有200個頭部App加入原生生态。第二階段的目标是,到2024年中,覆寫5000個頭部APP。再下一個階段,是50萬個App。

前述多位負責鴻蒙開發的應用廠商人士表示,對于首批适配鴻蒙的廠商,華為會提供技術支援和流量傾斜,包括華為管道的宣發、應用商店排名等。   

要做好這件事情,華為需要投入一筆不小的費用。2023年8月,華為宣布将面向生态夥伴在三年内投入百億元,提供技術支援、營銷活動,以及商業合作上的支援,如開屏廣告和特色欄目等流量入口。更早以前的2021年,餘承東就在華為開發者大會上透露,華為在鴻蒙研發與推廣上已超過500億元。

去年12月華為公布的資料顯示,超過400家企業已啟動鴻蒙原生應用開發,包括支付寶、美團、新浪微網誌、小紅書、B站、高德地圖。

純血版鴻蒙,華為的節奏和三大挑戰

應用廠商開發鴻蒙,必然意味着工作量與開發成本的增加。前述App開發團隊人士介紹,從去年起華為技術團隊開始與他所在的公司技術團隊對接,前端工作量從原先的隻需開發iOS和安卓,到多了一個鴻蒙,産品經理也要針對鴻蒙版本應用提需求,主要是複制安卓的功能。

他透露,華為今年對鴻蒙的規劃分為幾個節點:一季度要求應用廠商開發出基礎、能用的備份産品,供鴻蒙内部測試,年中時開發相對完整的應用産品。

鴻蒙原生應用的開放節奏是:一季度鴻蒙内部約1萬人左右測試,二季度不超過10萬人,三季度開始引入真實使用者約百萬名,四季度時全面向鴻蒙生态中的使用者開放。

一些大型網際網路公司已開始招聘鴻蒙工程師,網易、美團、釘釘、微網誌等均釋出了相關崗位,涉及軟體研發、嵌入式開發等領域。

《财經十一人》了解到的資訊顯示,從技術的角度,開發鴻蒙應用的難度不大,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從零開始開發一套鴻蒙原生應用,一種是利用跨平台開發架構實作應用遷移。

郭樹煜介紹,目前主流選擇是跨平台模式,能複用70%-80%的代碼,從頭開發鴻蒙原生應用,效益不高。而且鴻蒙的開發者套件和社群還沒完全穩定,華為鴻蒙技術團隊也仍在探索中,等平台成熟後,他所在的公司的新項目有可能會開發鴻蒙原生應用。

跨平台開發架構是一種同時在iOS、安卓、小程式等不同界面開發應用的解決方案,相當于搭建一套腳手架。谷歌、Facebook、阿裡等公司都曾推出過跨平台開發架構,包括Flutter、React Native、Weex等。這些架構在去年8月都得到了鴻蒙的支援。

在2023年開發者大會上,華為舉的例子是華為商城App,采用React Native開發,最複雜的首頁在搭建過程中花費了上千人天,移植到 HarmonyOS NEXT 上隻用了20人天。   

目前跨平台的開發方案主要由與華為合作的一些廠商牽頭,如開鴻智谷和美團開發出了Flutter的适配支援、航旅縱橫開發Weex的适配、京東開發Taro的适配等。中小廠商則可以使用已開發出的社群版本。

盡管華為不斷增加吸引力、降低開發門檻,但要想打通生态,一“頭”一“尾”最具挑戰。

頭部應用中,微信是鴻蒙最難攻克的一關。多位業内人士告訴《财經十一人》,主流網際網路廠商都在配合行動,唯獨微信靜悄悄。要拿下國民級應用微信,鴻蒙才算真正立住了。但至少在兩個月前,雙方尚未談妥。

一位業内人士推測,一方面,微信與華為都是強勢團隊,都希望由對方來适配己方,微信或許希望系統給予更進階别的權限。另一方面,這涉及到更新鴻蒙系統後資料遷移的問題,微信超過13億的月活使用者數龐大的本地資料,如何在更新過程中不丢失。這當中還涉及到諸多商業利益的配置設定問題。

而尾部應用才是網際網路生态中最龐大的組成部分。工信部資料顯示,中國活躍App超過260萬款,即便是Top5000的App隻占0.2%。無法使用小衆但剛需的應用,對使用者的影響可能是巨大的,将直接決定他們是否要更新至鴻蒙Next,甚至繼續使用華為手機。

前述接近鴻蒙的華為人士舉例稱,對各省份個人所得稅App,鴻蒙的做法是主動與政府、合作夥伴洽談、輔助開發。由于政府、國企有國産化考慮要求,這類涉及國計民生的App的适配意願較強。

再進一步降低開發門檻的方案是虛拟機。據《财經十一人》了解,華為内部正在商議這套方案,面向沒來得及或沒條件适配的中小應用。HarmonyOS Next上保留安卓模拟器,使用者将系統更新後,依然可以使用安卓應用,應用廠商也無需配合調整。

但這種方案對記憶體、性能存在一定限制,且一定程度上也會抑制應用廠商的開發動力,是以尚未最終确定。

純血版鴻蒙,華為的節奏和三大挑戰

三個現實挑戰

生态這一關曾将多家全球科技巨頭擋在門外,華為無法一蹴而就。在技術更新、商業前景、全球化等方面,鴻蒙仍有重重個阻礙。

郭樹煜遇到的一個問題是,如何能夠開發一個鴻蒙應用,順暢無礙地跑在所有版本的鴻蒙系統上。鴻蒙目前提供給開發者的開發套件(API)在不斷更新,但新舊版本間存在相容性問題。比如能運作在HarmonyOS Next上的應用,運作在舊版的鴻蒙OS 4上卻會卡死。這極其考驗華為後續的技術疊代和對開發者社群的維護。

“在外界看來鴻蒙生态的水位不斷上升,但實際落地中是經常有波動和反複的。”郭樹煜說。

另一重挑戰是如何保證應用後續的維護更新。開發一個版本的應用難度不大,但及時維護、保持更新的頻率,将是一筆巨額支出。僅從人力成本來看,一個簡單的應用增加一個運維團隊的費用至少要上百萬元。

這涉及到商業判斷,以重金開發并維護一套鴻蒙版本,能為應用廠商帶來多大價值。   

華為為應用廠商描繪的圖景中,鴻蒙生态分為北向與南向,北向是應用廠商,南向是裝置廠商。鴻蒙的終端裝置不僅包括華為旗下的手機、汽車、可穿戴裝置、智能家居,還包括第三方廠商的裝置,新裝置将帶來新場景與新流量入口。

華為資料顯示,截至目前鴻蒙生态裝置總量超過8億台,預計到2024年,鴻蒙生态裝置數量将逐漸增至10億台。

但這些裝置方的參與者中,還缺乏有影響力的深度合作夥伴。一位頭部家電廠商技術人士告訴《财經十一人》,一些中小硬體品牌接入鴻蒙生态的意願比較強烈,對頭部企業而言鴻蒙隻是“增加亮點”,更傾向于将穩定、完整的生态互聯體驗留在内部。

是以就應用廠商而言,現階段最看重的還是華為手機與汽車的市場走勢——可以預見,增長将較為可觀。

天風國際證券分析師郭明錤預計,2024年華為手機出貨量有望達到6000萬部,成為行業内增長速度最快的手機品牌。而據晚點報道,華為問界2024年的銷量目标是60萬輛,2023年這一目标還是10萬輛。

最艱巨的挑戰是鴻蒙的全球化。全球市場上,安卓與谷歌GMS(谷歌軟體全家桶)的生态壁壘極高,遷移難度極大。其他手機廠商如小米、OPPO、vivo雖都在嘗試自研作業系統,但均是基于安卓生态。目前華為手機在海外的作業系統依然是鴻蒙之前的EMUI。

一位榮耀作業系統負責人對《财經十一人》說,安卓的生态是非常完整、繁榮的,雖然安卓有自身的問題,如服務間、裝置間有明顯的邊界,使用者使用起來比較複雜,但榮耀考慮的依然是在安卓架構之上如何自研中台,增強連接配接體驗。

一位華為高管對《财經十一人》說,縱觀曆史上所有成功的技術體系、生态體系都必須做到全球化,如果隻在一個區域内是很難長遠生存和發展下去的。“作業系統成功的定義有且隻有一個,就是國際化的成功。”

上述接近鴻蒙的華為人士也稱,雖然華為暫時無法解決海外頭部應用的生态拓展工作,但鴻蒙的計劃是在中國立足後,逐漸向海外覆寫。

業内逐漸形成了基本共識,鴻蒙邁出獨立一步後,有相當大的機率能在中國市場成功。“如果前幾年很多人還在觀望、嘲笑套殼安卓,現在這種聲音已經沒有了。”郭樹煜說。

(《财經》記者劉以秦對此文亦有貢獻)